释义 |
敦煌学大辞典︱敦煌莫高窟大事年表 敦煌莫高窟大事年表 公元前121年 西汉元狩二年 庚申 骠骑将军霍去病击匈奴于河西走廊,过焉支山千余里,得匈奴祭天金人。(《史记·卫将军·骠骑传》) 前120年 元狩三年 辛酉 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郡、酒泉郡。(《汉书·武帝纪》)①。 前111年 元鼎六年 庚午 将军赵破奴出令居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实之。(《汉书·武帝纪》) 汉太中大夫索抚直谏忤旨,以是年徙边,从钜鹿南和徙于敦煌,抚原居钜鹿之北,号为北索。(P.2625《敦煌名族志》) 前108年 元封三年 癸酉 自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关。(《汉书·张骞传》) 前105年 元封六年 丙子 渔泽都尉崔不意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渔泽障为效谷县。(《汉书·地理志》注、P.2005作“渔泽都尉崔意不”) 前103年 太初二年 戊寅 李广利伐大宛败归,留敦煌。(《汉书·李广利传》) 前91年 征和二年 庚寅 丞相刘屈氂治巫蛊狱,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前69年 地节元年 壬子 司隶校尉张襄惧霍光祸,自清河绎幕举家西奔,其子适敦煌郡,家于北府,俗号北府张氏。(P.2625《敦煌名族志》) 前60年 神爵二年 辛酉 置西域都护,统辖西域,以郑吉为都护,治乌垒城。(《汉书·西域传》) 前28年 河平元年 癸巳 御史中丞氾雄因直道见惮,是年自济北卢县徙居敦煌。(S.1889《氾氏家传》) 公元2年 元寿元年 己未 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魏书·释老志》) 9年 新 始建国元年 己巳 郡县尽易其名。改敦煌郡为敦德郡,敦煌县为敦德亭。初,敦煌郡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县,玉门、阳关两关,一万一千二百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口。(《汉书·地理志》注) 16年 新 天凤三年 丙子 鸣开都尉索骏西迁敦煌,骏原居钜鹿之南,号为南索。(P.2625《敦煌名族志》) 25年 东汉建武元年 乙酉 窦融据河西五郡,辛彤为敦煌太守。(《后汉书·窦融传》、《资治通鉴》卷四十)67年 永平十年 丁卯 蔡愔与沙门摄摩腾(迦叶摩腾)、竺法兰自天竺携佛经返抵洛阳。(原见袁宏《汉纪》、《资治通鉴》系于永平八年) 74年 永平十七年 甲戌 秋八月丙寅,令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及张掖属国系囚右趾已下任兵者,皆一切勿治其罪,诣军营。 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后汉书·明帝纪》) 76年 建初元年 丙子 正月,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击车师,匈奴遁。三月,耿恭等从车师还敦煌。(《后汉书·章帝纪》,《资治通鉴》卷四十五、四十六) 102年 永元十四年 壬寅 八月西域都护班超入玉门关还至洛阳。(《后汉书·班超传》、《资治通鉴》系于是年) 119年 元初六年 丁未 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部营兵三百人。(《后汉书·西域传》) 137年 永和二年 丁丑 呼衍王侵车师后部,敦煌太守裴岑发兵救之,勒石纪事。(《裴岑碑》②) 184年 中平元年 甲子 凉州乱,护羌校尉冷徵被害,金城人韩遂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后汉书·盖勋传》、《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185年 中平二年 乙丑 郃阳县掾王敞等,为郃阳令敦煌曹全刊碑颂绩。(《曹全碑》③)时凉州兵乱不止,征发天下役赋不已,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诏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凉州天下要冲、国家藩卫、断不可弃。(《后汉书·傅燮传》、《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187年 中平四年 丁卯 韩遂杀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凉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讨韩遂,失败遇害。(《后汉书·灵帝纪》、《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215年 建安二十年 乙未 金城诸将麴演、蒋石等诛韩遂。韩遂、马腾据凉州凡三十余年。(《三国志·魏武帝纪》) 220年 魏黄初元年 庚子 初,敦煌太守马艾卒官,郡人推功曹张恭行长史事,恭遣子张就诣朝廷迎新太守,会酒泉黄华、张掖张进叛,欲与敦煌并势,执就胁迫。张恭引兵攻酒泉,别遣二百骑及官属,缘酒泉北塞东迎太守尹奉。(《三国志·阎温传》) 227—232年 太和中 丁未—壬子 仓慈为敦煌太守,抑制豪强,保护西域商旅。(《三国志·仓慈传》) 249—253年 嘉平中 己巳—癸酉 皇甫隆为敦煌太守,改进当地耕种技术。(《三国志·仓慈传》注) 260年 甘露五年 庚辰 朱士行出家为沙门,后出塞西行至于阗国,得《放光般若经》九十章。晋太康三年(282)遣弟子送经至洛阳。(《出三藏记集》卷七) 266年 西晋泰始二年 丙戌 敦煌僧竺法护至长安,于青门内白马寺口授《须真天子经》,安文惠、帛元信传言,聂承远笔受。(《出三藏记集》卷七) 272年 泰始八年 壬辰 敦煌太守尹璩卒,凉州刺史杨欣表敦煌令梁澄领太守,功曹宋质辄废澄、表议郎令狐丰为太守,杨欣遣兵击之,为(宋)质所败。(《资治通鉴》卷七十九) 278年 咸宁四年 戊戌 敦煌郡马训、盖壶、窦墦、田绚、马斌、孟祈六人就学于洛阳太学,为弟子门人。(《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④) 284年 太康五年 甲辰 二月,竺法护在敦煌译《修行道地经》。十月,龟兹副使羌子侯至敦煌。法护从彼处得《不退转法轮经》,译为汉语,皆沙门法乘笔受。(《出三藏记集》卷七、《出三藏记集经序续编》卷四) 286年 太康七年 丙午 竺法护在敦煌译《正法华经》二十七品,优婆塞聂承远等笔受。(《出三藏记集》卷八) 280—289年 太康年间 庚子—己酉 敦煌人索靖,博通经史,与乡人氾衷、张甝、索紾、索永并称“敦煌五龙”。先拜驸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以才艺绝人,擢尚书郎。后拜酒泉太守。另据《莫高窟记》,索靖曾于莫高窟题壁号仙岩寺。太康十年(289)竺法护于洛阳白马寺授《文殊师利净律经》、《摩逆经》,聂道真笔受。(《晋书·索靖传》、《出三藏记集》卷七、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北壁题记、P.3720《莫高窟记》) 320年 前凉永元元年 庚辰 竺法护弟子竺法乘西返敦煌立寺延学。(《高僧传·竺法护》) 336年 建兴⑤二十四年 丙申 张骏分凉州西界三郡置沙州,领敦煌郡。于姑臧起谦光殿,画以五彩,饰以金玉,又于殿之四面起宜阳、朱阳、政刑、玄武四殿。(《晋书·张骏传》) 353年 建兴四十一年 癸丑 据《沙州城土境》,莫高窟于永和八年癸丑岁创建⑥。 359年 建兴四十七年 己未 敦煌沙门单道开至建业。(《高僧传》卷九) 366年 升平十年 丙寅 沙门乐僔在莫高窟造窟一所,后复有法良禅师于僔师龛侧造窟。(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372年 升平十六年 壬申 敦煌人郭瑀,精通经义,多才艺、善属文,于张掖之薤谷凿石窟而居,授徒达千人。(《晋书·郭瑀传》) 376年 升平二十年 丙子 苻坚灭凉,张天锡降。敦煌归前秦。(《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384年 前秦建元二十年 甲申 苻坚徙江汉民众万余户至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吕光平西域三十六国。(《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晋书·苻坚传》) 386年 后凉太安元年 丙戌 吕光据河西,建后凉。敦煌归后凉。鸠摩罗什至凉州。(《晋书·吕光传》、《十六国春秋·后凉录》) 395年 麟嘉七年 乙未 武威、张掖以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400年 后秦弘始二年 庚子 法显等人西行求法,至敦煌停留月余,得敦煌太守李暠供给。法显继续西行渡流沙。十一月,李暠自称凉公,据敦煌,是为西凉。(《法显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 401年 西凉庚子二年 辛丑 李暠于敦煌西门(一作南门)外起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图赞自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等。(《北史·李暠传》、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404年 庚子五年 甲辰 一月,敦煌立泮宫,增高门学士五百人,起嘉纳堂于后园,以图赞所志。智猛招结沙门十五人,从长安出阳关,渡流沙,往天竺。(《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高僧传》卷三) 407年 建初三年 丁未 西凉遣沙门法泉奉表东晋。敦煌人刘昞被征为儒林祭酒,著有《敦煌实录》、《人物志》等书,受业弟子五百余人。(《魏书·刘昞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四) 413年 建初九年 癸丑 天竺僧昙无谶离鄯善至敦煌。(《高僧传》卷二) 420年 永建元年 庚申 永靖炳灵寺建佛龛。在今炳灵寺第169窟北壁有西秦建弘元年三月廿四日造窟题记。 421年 永建二年 辛酉 沮渠蒙逊率众攻敦煌,西凉亡,敦煌归北凉。(P.2005引《十六国春秋》) 422年 北凉玄始十一年 壬戌 罽宾僧昙摩密多从龟兹至敦煌,建立精舍,植㮈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林,极为严净。(《高僧传》卷三) 426年 玄始十五年 丙寅 凉州沮渠兴国等请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出三藏记集》卷九) 427年 玄始十六年 丁卯 凉州沙门道泰、智嵩、道朗等,与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在凉州内苑闲豫宫寺,译成《毗婆沙经》一百卷。(《出三藏记集》卷十) 428年 承玄元年 戊辰 高善穆造释迦文尼得道塔⑦。 435年 永和三年 乙亥 河西沙门昙学成德等八僧,在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听说经律,各书所闻,还至高昌集为一部。是年赍至凉州,河西沙门慧朗命名为《贤愚经》。(《出三藏记集》卷九) 437年 永和五年 丁丑 沮渠牧犍遣使诣宋,献《十三州志》、《敦煌实录》等河西著述一百五十四卷;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宋文帝赐之。初,牧犍尝尊刘昞为国师。(《宋书·胡大且渠蒙逊传》、《魏书·刘昞传》) 439年 北魏太延五年 己卯 北魏灭北凉,徙牧犍宗室士民十万户于平城。(《十六国春秋·北凉录》、《魏书·世祖纪》) 441年 太平真君二年 辛巳 北魏以沮渠无讳为凉州牧。(《魏书·世祖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442年 太平真君三年 壬午 北魏遣将讨无讳于敦煌。无讳弃城遁走;渡流沙,据鄯善。李宝自伊吾还敦煌,修缮府城。遣使诣魏,魏授宝沙州牧、敦煌公。宝弟怀达为敦煌太守。(《魏书·李宝传》) 444—452年 太平真君五年一正平二年 甲申—壬辰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敦煌郡置敦煌镇。(《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445年 太平真君六年 乙酉 北魏万度归至敦煌,留其辎重。将轻骑五千渡流沙,击鄯善。西域复通。(《魏书·西域·鄯善国》、《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446年 太平真君七年 丙戌 三月,北魏太武帝诏诸州诛沙门,毁佛像,灭佛法。(《魏书·释老志》) 452年 兴安元年 壬辰 北魏文成帝诏复佛图,许出家。前所毁图寺,准修复。命师贤为沙门统。(《魏书·释老志》) 454年 兴光元年 甲午 昙曜于平城(大同)武州塞凿窟五所。(《魏书·释老志》) 460年 和平初年 己酉 沙门统昙曜奏请立僧祗户、僧祗粟、佛图户,诏准后遍于州镇。(《魏书·释老志》) 471年 延兴元年 辛亥 八月,孝文帝嗣位。以南安王桢为假节、都督凉州及西戎诸军事,并领护西域校尉,镇凉州。(《魏书·高祖纪》) 472年 延兴二年 壬子 闰六月,柔然部帅无卢真将三万骑袭敦煌,镇将尉多侯击走。又寇晋昌,为守将薛奴击走。后尉多侯猎于南山,柔然部帅度拔复围敦煌,断其归路,多侯又大破之。(《魏书·尉多侯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三) 482年 太和六年 壬戌 敦煌僧释法颖(俗姓索)卒于江西多宝寺。(《高僧传》卷十一) 486年 太和十年 丙寅 正月,朝会始服衮冕。四月制五等公服。是岁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 487年 太和十一年 丁卯 北魏广阳王施刺绣佛像⑧。 492年 太和十六年 壬申 敦煌僧超辩(俗姓张)卒于南齐建业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495年 太和十九年 乙亥 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约于此际始营伊阙石窟。(《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 502年 景明三年 壬午 上邽镇张元伯在麦积山造窟⑨。 516年 熙平元年 丙申 北魏孝明帝罢敦煌镇,改瓜州为敦煌郡,寻改为义州。后,孝庄帝又改为瓜州。(《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518年 神龟元年 戊戌 比丘惠生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取经。(《洛阳伽蓝记》卷五) 521年 正光二年 辛丑 安西将军元洪超到敦煌安置柔然婆罗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九) 522年 正光三年 壬寅 瓜州建文寺主沙门都维那慧超卒。慧超生前曾“图金容于灵刹……”,功未毕而殁,比丘法定继成其业。魏太保崔光奏请甄免敦煌名儒刘昞子孙碎役。昞生前著有三史《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行于世,为凉、魏时期河西著名学者。(S.2724卷末题记、《魏书·刘昞传》) 525年 孝昌元年 丁己 元荣为瓜州刺史。(《元光华墓志》) 529年 永安二年 己酉 八月,封瓜州刺史元荣为东阳王。(《魏书·孝庄纪》) 530年 建明元年 庚戌 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造写《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三百部。在此前后,元荣在莫高窟修造佛窟。(许国霖《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 531年 普泰元年 辛亥 元荣施银钱千文造经,祈愿还阙。(S.4528题记) 532年 普泰二年 壬子 元荣造《无量寿经》一百部。《贤愚经》、《观佛三昧经》、《大云经》各一部,《内律》五十卷一部。(P.2143题记) 533年 永熙二年 癸丑 元荣又造写《涅槃》、《法华》等经各一部,合一百卷。(S.4415题记) 535年 西魏大统元年 乙卯 宇文泰害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文帝,都长安,是为西魏。于长安立大中兴寺,尊释道臻为沙门统,大立科条。敦煌归于西魏。(《续高僧传》卷三十) 537年 大统三年 丁己 东阳王元荣殁,瓜州首望表荣子元康为刺史,荣婿邓彦杀元康,自领州事。(《周书·申徽传》) 538年 大统四年 戊午 八月,敦煌信士阴安归在莫高窟绘迦叶像一铺⑩。 539年 大统五年 己未 滑黑奴等在敦煌莫高窟绘无量寿佛一铺(11)。 542年 大统八年 壬戌 东阳王元荣婿瓜州刺史邓彦与昌乐公主元法英造写《摩诃衍经》一百卷。(赵万里《魏宗室东阳王荣与敦煌写经》) 545年 大统十一年 乙丑 宇文泰以申徽为河西大使,徽至瓜州执邓彦送长安。(《周书·申徽传》) 546年 大统十二年 丙寅 瓜州城民张保杀刺史成庆自立,晋昌人吕兴杀郡守郭肆应张保。瓜州豪右令狐整聚众剿灭张保,先夺晋昌,再击瓜州,张保奔吐谷浑。整以波斯使张道义行州事。申徽假节瓜州刺史,令狐整为晋昌太守。(《周书·申徽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 552年 废帝元年 壬申 王子直拜使持节大都督行瓜州事。(《周书·王子直传》) 556年 恭帝三年 丙子 韦瑱除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周书·韦瑱传》) 557年 北周孝闵帝元年 丁丑 宇文护废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 562年 保定二年 壬午 授李贤为瓜州刺史。(《周书·李贤传》) 563年 保定三年 癸未 改敦煌为鸣沙县。(《元和郡县志》卷四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 564年 保定四年 甲申 省寿昌郡入鸣沙(敦煌)县。麦积山七佛阁在此前后建成。(《寿昌县地境》、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 569年 天和四年 己丑 晋昌郡沙门庆仙为永晖寺尼智��写《大比丘尼羯磨》一卷。(S.2935、莫高窟第428窟供养人题记) 571年 天和六年 辛卯 在此前后,燕国公于寔为凉州大总管,其弟瓜州刺史、建平郡公于义在莫高窟修造佛窟。(《周书·武帝纪》、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573年 建德二年 癸己 十二月,集群臣、沙门、道士,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周书·武帝纪》) 574年 建德三年 甲午 北周武帝下令禁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令沙门道士二百余万还俗。时沙门靖嵩等三百人逃往南朝。废瓜州阿育王寺、沙州大乘寺。(《周书·武帝纪》、《续高僧传》卷十二、《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 579年 大成元年 己亥 北周宣帝宇文赞诏复佛像及天尊像。敦煌世族翟氏迁于三峗,镌龛开窟。(《周书·宣帝纪》、莫高窟第220窟供养人题记) 580年 大象二年 庚子 北周静帝宇文衍诏复佛道二教。保定三年至大象二年期间,鸣沙县丞张缌等在莫高窟修造佛窟(12)。(《周书·静帝纪》) 581年 北周大定元年 辛丑 二月,隋王杨坚废宇文衍称帝,为隋开皇元年。北周亡。是岁,隋文帝(杨坚)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八月,吐谷浑侵凉州,遣行军元帅元谐等将步骑数万击破之,留行军总管贺娄子幹镇凉州。(《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隋书·经籍志》) 582年 隋开皇二年 壬寅 突厥寇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幹击退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 583年 开皇三年 癸卯 诏令修复北周废寺。夏四月,建平郡公于义卒。前上大将军史万岁坐事配敦煌为戍卒。后从窦荣定军拒突厥。罢永兴郡,置瓜州。(《隋书·高祖纪》及同书《地理志》、《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584年 开皇四年 甲辰 敕天下凡北周已入官而未毁之像再行安置。贺娄子幹发凉、甘、瓜、鄯、廓五州兵击吐谷浑。突厥败,沙钵略可汗请和亲。莫高窟第302窟中心柱北向面有“开皇四年六月廿一日”题记。(《历代三宝记》卷十二、《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585年 开皇五年 乙巳 突厥阿波可汗与沙钵略分裂,西越金山,号西突厥,龟兹、铁勒、伊吾及西域诸胡悉附之,七月,沙钵略得隋朝援助,击破阿波,与隋立约,以碛为界,遣其子库合真入朝。莫高窟第305窟北壁有“开皇五年正月”题记。(《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587年 开皇七年 丁未 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二旬而罢。突厥沙钵略可汗卒,隋为之废朝三日。(《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589年 开皇九年 己酉 平陈,隋统一南北。获宋、齐旧乐及江左乐工,乃置清商署,定乐制。命裴矩、高颖收陈皇室藏书画八百余卷,于东京观文殿起妙楷台、宝迹台藏之。召三阶教僧信行入京。此际,僧善喜在莫高窟造讲堂。(《隋书·高祖纪》及同书《音乐志》、《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续高僧传》卷十九、P.3720《莫高窟记》) 590年 开皇十年 庚戌 南贤豆国僧达摩笈多至瓜州,复至长安,令就兴善寺译经。是岁度沙门五十余万人。(《续高僧传》卷二、十) 592年 开皇十二年 壬子 敦煌僧慧远(俗姓李)卒于大兴城净影寺。(《续高僧传》卷九) 593年 开皇十三年 癸丑 诏修复周武帝所毁之废像遗经。禅宗二祖慧可受教达摩,行化三十四载,是年卒,寿一百又七岁。独孤罗除使持节总管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历代三宝记》卷十二、《续高僧传》卷十五、《考古学报》1959年3期图版《独孤罗墓志》) 594年 开皇十四年 甲寅 三阶教僧信行卒。(《续高僧传》卷十六) 595年 开皇十五年 乙卯 下诏整顿凉、甘、瓜等州义仓。(《隋书·食货志》) 596年 开皇十六年 丙辰 杨坚以宗女光化公主妻吐谷浑可汗世伏。(《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 597年 开皇十七年 丁巳 突厥突利可汗来朝,居太常,教习六礼,杨坚以宗女安义公主妻之。吐谷浑大乱,国人杀世伏,立其弟伏允为可汗。晋王杨广遣使迎智��,��途中病卒,年六十七。智��为天台宗始祖,在世共造大寺三十五所,亲度僧众四千余人,写经一十五藏,造金檀画像十万许躯。(《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续高僧传》卷十七) 599年 开皇十九年 己未 突厥突利可汗入朝。杨坚封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时安义公主卒,复以宗女义成公主妻之。宜阳公王世积为凉州总管,未几坐诛。此际刘方为瓜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隋书·刘方传》) 600年 开皇二十年 庚申 废太子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十二月,诏禁毁佛道等像,违者以恶逆不道论。敕断三阶教不听传行。(《隋书·高祖纪》、《历代三宝记》卷十二) 601年 仁寿元年 辛酉 六月,诏天下诸州名胜建灵塔,分送舍利于三十州,于十月十五日同时起塔。命僧智嶷送舍利至瓜州崇教寺(莫高窟)起塔。命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智之像。命造等身释迦六躯置沙门法藏所住寺。(《广弘明集》卷十九,《续高僧传》卷十九、二十八) 602年 仁寿二年 壬戌 僧彦琮以达摩笈多所述见闻撰《大隋西国传》十篇。(《续高僧传》卷二) 603年 仁寿三年 癸亥 诏于五十三州立舍利塔,令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废常务七日。隋送突厥启民可汗归国。此际杨恭仁为甘州刺史。(《广弘明集》卷十九、《法苑珠林》卷四十、《旧唐书·杨恭仁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九) 606年 大业二年 丙寅 集周、齐、梁、陈散乐于太常,命乐正白明达制新声。此际以西域多诸宝物,令裴矩往张掖,监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诸蕃,往来相继。裴矩依据商贾经涉所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别造地图,纵横所亘将二万里,备述丝绸之路“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书·食货志》及同书《裴矩传》) 607年 大业三年 丁卯 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改瓜州为敦煌郡。铁勒侵边,遣将军冯孝慈出敦煌击之。复令裴矩往敦煌,矩设使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导使入朝。此际敕裴矩与彦琮共修《天竺记》。(《隋书·炀帝纪》及同书《裴矩传》、《元和郡县志》卷四十、《续高僧传》卷二) 608年 大业四年 戊辰 召沙门净业入鸿胪馆教授蕃僧。以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击伊吾,筑新伊吾城守之,为伊吾郡。姬威转敦煌太守。敦煌大黄门搇帅王海造写《涅槃》、《法华》、《方广》经各一部。(《续高僧传》卷十二、《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旧唐书·地理志》、《文物》1959年8期《姬威墓志》、P.2205《大般涅槃经》卷第八) 609年 大业五年 己巳 炀帝西巡河右,至武威、张掖,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土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可汗、使节谒于道左。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置戍屯守。沙门慧乘随炀帝至张掖,奉敕为高昌王麴伯雅讲《金光明经》。突厥启民可汗卒,为之废朝三日。(《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610年 大业六年 庚午 征魏、齐、周、陈乐人子弟,悉配太常;是岁太常乐多至三万余人。沙门彦琮卒。此际周法尚出为敦煌太守。(《续高僧传》卷二、《隋书·周法尚传》) 611年 大业七年 辛未 遣裴矩等驰至玉门关晋昌城,谕西突厥处罗可汗入朝。十二月,处罗来朝于临朔宫。(《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 612年 大业八年 壬申 十一月,以宗女华容公主嫁于高昌王麴伯雅。高昌王还归本国。(《隋书·炀帝纪》及同书《西域传》) 613年 大业九年 癸酉 中原各地农民起义军蓬勃兴起。莫高窟第282窟七月十五日造讫。(《隋书·炀帝纪》、《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615年 大业十一年 乙亥 春正月,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八月,杨广巡北塞,至雁门,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城,诏天下诸郡赴难,九月解围。于寿昌城内置龙勒府。敦煌郡沙门昙枚写沙门慧远所撰《涅槃经义记》。(《元和郡县志》卷四十、《敦煌劫余录》) 617年 大业十三年 丁丑 金城校尉薛举据兰州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尽有陇西之西。武威人李轨举兵据河西,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收张掖、敦煌、西平、抱罕等河西五郡。时敦煌郡统敦煌、常乐、玉门三县,七千七百七十九户。六月,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从太原起兵。命子李世民将兵徇西河,下之。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十一月,李渊入京师,自为大丞相,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旧唐书·薛举李轨传》及同书《高祖纪》、《隋书·地理志》) 618年 唐武德元年 戊寅 隋义宁二年五月戊午,恭帝侑逊位,奉皇帝玺绂于唐王李渊。甲子,李渊即皇帝位于太极殿,改元武德。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时天下未定,凡边要之州,皆置总管府,以统数州之兵。六月封李世民为秦王;薛举寇泾州,秦王为西讨元帅,将八总管兵拒之。八月,薛举卒,李轨降。十一月,李轨复反,秦王俘薛举子仁杲。(《新唐书·高祖纪》) 619年 武德二年 己卯 五月,凉州将安修仁与兄安兴贵执李轨以降,河西平。以秦王李世民为左武候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瓜鄯肃会兰河廊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遣黄门侍郎杨恭仁安抚河西。六月,突厥始毕可汗殁。七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高昌王麴伯雅各遣使入贡。析敦煌(今南湖地)置寿昌县。(《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新唐书·地理志》) 620年 武德三年 庚辰 突厥莫贺咄设寇凉州,总管杨恭仁击之,为之所败,掠男女数千人而去。处罗可汗殁,立其弟莫贺咄设,号颉利可汗。是年置瓜州,领敦煌县。十二月,瓜州刺史贺拔行威执骠骑将军达奚暠,举兵反。(《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旧唐书·地理志》) 621年 武德四年 辛巳 六月,太史令傅奕上减省寺塔废僧尼事疏十一条,又集魏晋以来谤佛法者为《高识传》十卷。突厥颉利可汗入犯中原。(《广弘明集》卷十一、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 622年 武德五年 壬午 五月,瓜州土豪王幹斩贺拔行威以降,瓜州平。改瓜州为西沙州,领敦煌县。分常乐县置瓜州,仍立总管府,管西沙、肃等三州。六月,车骑将军元韶为瓜州道行军总管,以备突厥。吐谷浑寇洮、旭、叠三州。八月,吐谷浑陷洮州;突厥陷大震关,入河西;唐军各路截击,皆破之;安兴贵又击破突厥于甘州。沙门法琳著《破邪论》,并上太子、秦王启驳傅奕。(《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新唐书·高祖纪》、《破邪论》卷上) 623年 武德六年 癸未 四月,杨恭仁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检校凉州诸军事。六月,瓜州总管贺若怀广(一作“廊”)按部至沙州,值州人张护、李通反,怀广以数百人保子城;凉州总管杨恭仁往救,败绩。七月,张护、李通杀贺若怀广,立沙州别驾窦伏明为主,进逼瓜州;长史赵孝伦击却之。九月,窦伏明以沙州降。高昌王麴伯雅卒。子文泰立。(《新唐书·高祖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 624年 武德七年 甲申 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府。三月,初定官制。四月,颁新律令,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傅奕再上废佛疏。(《旧唐书·傅奕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 625年 武德八年 乙酉 四月,凉州胡睦伽陀引突厥袭都督府,入子城;长史刘君杰击破之。八月,左武候大将军安修仁击睦伽陀于且渠川,破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626年 武德九年 丙戌 三月,突厥侵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击走之。沙门法琳著《辩正论》。五月,下诏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练行者,迁居大寺观,给衣食;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道,各还桑梓。凉城留寺三所、观三所,诸州各留一所,余皆罢之。事寝不行。六月,秦王李世民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于玄武门。诏立秦王为皇太子,听政。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旧,沙汰之事竟不行。八月,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旧唐书·高祖纪》、《新唐书·高祖纪》、《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上、《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627年 贞观元年 丁亥 二月,命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凉、甘、瓜、沙等十六州属陇右道。四月,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有罪伏诛。遣中书令宇文士及驰驿代之,并按其事。八月,宇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新唐书·太宗纪》) 629年 贞观三年 己丑 九月,玄奘西行求法(13)至凉州,停月余,为道俗开讲《涅槃》、《摄论》及《般若经》。凉州都督李大亮禁阻西行,遂至瓜州。刺史独孤达供事殷厚,经月余。州吏李昌等协助出玉门关,经敦煌西。冬十一月,突厥侵河西。(《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630年 贞观四年 庚寅 大破突厥,执颉利可汗,自是西北诸番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七月,诏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九月,伊吾城主入朝,举所属七城来降,因以其地置西伊州。十二月,高昌王麴文泰入朝。(《旧唐书·太宗纪》、《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三) 632年 贞观六年 壬辰 七月,焉耆王突骑支遣使入贡,请复开碛路以便往来。由是高昌恨之,遣兵袭焉耆。十一月,契苾酋长何力帅部落六千余家诣沙州降,诏处之于甘、凉之间。改西伊州为伊州。(《旧唐书·地理志》、《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633年 贞观七年 癸巳 改西沙州为沙州。(《旧唐书·地理志》) 634年 贞观八年 甲午 吐谷浑屡寇河西。十二月,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积石、鄯善、且末、赤水、盐泽五道总管并突厥、契苾部众击吐谷浑。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请婚。释慧震于梓州西山命石工镌錾大佛毕,高百三十尺。(《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续高僧传》卷二十九) 635年 贞观九年 乙未 五月,吐谷浑平;旋复其国,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637年 贞观十一年 丁酉 敕道先佛后。七月,复沙州凉武昭王墓近墓户二十以守卫。(《集古今佛道论衡》丙、《新唐书·太宗纪》) 638年 贞观十二年 戊戌 八月,吐蕃击吐谷浑,破党项、白兰诸羌、寻攻松州;侯君集统兵与之战,败之。吐蕃遣使谢罪,复请婚。高昌与西突厥共攻拔焉耆王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639年 贞观十三年 己亥 高昌王麴文泰遏绝西域朝贡。十二月,以陈国公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帅师伐高昌。道士秦世英奏沙门法琳之论有谤皇宗,因将法琳下狱按问,放之益州,次年于道中卒。(《旧唐书·太宗纪》、《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姜行本碑》) 640年 贞观十四年 庚子 沙州刺史刘德敏率州兵随侯君集军西征。八月,高昌平,唐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十月,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徐松《西域水道记》录文、《唐会要》卷七十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641年 贞观十五年 辛丑 春正月,送文成公主归于吐蕃。薛延陀侵边;冬,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朔方行军总管李世勣、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分道以御薛延陀。(《旧唐书·太宗纪》) 642年 贞观十六年 壬寅 春,徙死罪者实西州。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九月,以凉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莫高窟今第220窟建成(1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 643年 贞观十七年 癸卯 遣朝散大夫卫尉寺丞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使西域。自此王玄策等至天竺凡三度,携回佛像图本。阎立本奉诏画凌烟阁功臣图。(《佛祖统纪》卷三十九、《法苑珠林》卷五十五、《旧唐书·太宗纪》、《历代名画记》卷九) 644年 贞观十八年 甲辰 玄奘携经论、舍利佛像等归国,太宗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太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 648年 贞观二十二年 戊申 王玄策使天竺,诸国进贡。中天竺王阿罗那顺擒玄策,尽掠贡物。玄策脱身遁,帅吐蕃、尼婆罗二国兵击破之,俘阿罗那顺以归。沙州刺史苏海政率兵随阿史那社尔伐龟兹。十二月,龟兹平,西域震骇。(《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649年 贞观二十三年 己酉 五月,太宗殁。六月,高宗李治嗣位。十月,以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旧唐书·太宗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650年 永徽元年 庚戌 废沙州寿昌县。(《新唐书·地理志》) 651年 永徽二年 辛亥 五月,沙州升都督府。(《唐会要》卷七十) 657年 显庆二年 丁巳 瑶池都督、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于永徽二年叛唐,自号沙钵罗可汗。是年冬,讨平之。分西突厥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唐会要》卷七十三、《旧唐书·突厥传》) 658年 显庆三年 戊午 五月,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旧安西复为西州都督府,以统高昌故地。(《唐会要》卷七十三) 660年 显庆五年 庚申 高宗与武后巡幸并州,至童子寺、开化寺瞻礼大佛像。(《法苑珠林》卷十四) 663年 龙朔三年 癸亥 吐谷浑为吐蕃所破,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奔凉州。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以备吐蕃。(《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 665年 麟德二年 乙丑 裴行俭为安西大都护。王玄策在东都洛阳造像,以取到西域所图菩萨像为样。(《旧唐书·裴行俭传》、《历代名画记》卷三) 666年 乾封元年 丙寅 沙州灵图寺建。(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667年 乾封二年 丁卯 复置寿昌县。道宣律师卒。诏令天下寺图形塑像,以为模范。(《寿昌县地境》(15)、《宋高僧传》卷十四) 669年 总章二年 己已 是年五月,移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州、凉州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旧唐书·高宗纪》) 670年 咸亨元年 庚午 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安西四镇。七月,薛仁贵、郭侍封等与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闰九月,以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御吐蕃。(《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旧唐书·高宗纪》) 671年 咸亨二年 辛未 义净从广州泛海往天竺求法。(《宋高僧传》卷一) 672年 咸亨三年 壬申 敕于洛阳龙门山镌凿卢舍那佛大像龛,武后助脂粉钱二万贯。(《大卢舍那像龛记碑》) 673年 咸亨四年 癸酉 沙州刺史李祖隆奉敕置鱼泉驿。(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674年 上元元年 甲戌 十二月,于阗王伏阁雄、波斯王卑路斯来朝。(《旧唐书·高宗纪》) 675年 上元二年 乙亥 莫高窟今第386窟兴建,绘制壁画(16)。 676年 仪凤元年 丙子 闰三月,吐蕃侵鄯、廓、河、芳等州。以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讨吐蕃,不行。(《旧唐书·高宗纪》) 679年 调露元年 己卯 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等联合吐蕃侵逼安西。命裴行俭检校安西都护,肃州刺史王方翼副之,佯送波斯王子泥洹师回国,卒破阿史那都支,筑碎叶城。(《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二) 680年 调露二年 庚辰 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七月,吐蕃侵河源,黑齿常之击走之。(《旧唐书·高宗纪》) 681年 永隆二年 辛巳 闰七月,裴行俭大破突厥,擒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授薛仁贵为瓜州长史,击突厥。时西边不静,瓜州路绝。(《旧唐书·高宗纪》及同书《薛仁贵传》) 683年 弘道元年 癸未 腊月,沙州崇教寺僧徒为高宗李治行道。十二月丁巳,李治殁,中宗显即位,政事咸决于武则天。(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 686年 垂拱二年 丙戌 于今莫高窟第335窟东壁绘制壁画(17)。 688年 垂拱四年 戊子 拆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命僧怀义充督使。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明堂北起天堂,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数年之间,采木江岭,日役万人,所费以万亿之计。(《旧唐书·薛怀义传》,《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四、二百零五) 690年 永昌二年 庚寅 七月,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九月,以唐为周,改元天授。(《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四) 691年 武周天授二年 辛卯 夏四月,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此际李无亏为沙州刺史。(《旧唐书·则天皇后纪》、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692年 如意元年 壬辰 修造敦煌西千佛洞今第7窟⒅。九月,改元长寿。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复安西四镇。(《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693年 长寿二年 癸巳 南天竺沙门菩提流志等上所译《宝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宋高僧传》卷三) 695年 延载二年 乙未 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在莫高窟造大像,高一百四十尺⒆。 696年 万岁通天元年 丙申 吐蕃侵凉州,执凉州都督许钦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698年 圣历元年 戊戌 莫高窟今第123窟建成⒇。四月,以娄师德为陇右诸军大使,检校河西营田事。李克让于莫高窟修造佛龛并立碑。(《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大周李君修佛龛碑》(21)) 699年 圣历二年 己亥 吐蕃论赞婆归唐, 封为归德王, 论钦陵子弓仁为酒泉郡公。 此顷张思艺造莫高窟今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22)。(《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六) 701年 长安元年 辛丑 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于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于西北五百里置白亭军,以御突厥、吐蕃,又于甘州开置屯田。(《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七) 702年 长安二年 壬寅 莫高窟第335窟西壁北侧画菩萨(23)。 705年 唐神龙元年 乙巳 中宗李显即位,复国号唐。令天下诸州置大唐中兴寺观。豆卢军置,在沙州城内,管兵四千五百人,马四百匹,去理所一千七百余里。(《旧唐书·中宗纪》、《唐会要》卷四十八) 707年 景龙元年 丁未 二月,改诸州中兴寺、观为龙兴。四月,以嗣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旧唐书·中宗纪》) 710年 景云元年 庚戌 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 711年 景云二年 辛亥 分陇右道为河西道。(《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 714年 开元二年 甲寅 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俗者万二千余人。禁百官家毋得与僧尼道士往还。禁民间铸佛、写经。九月,正议大夫杜楚臣为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一、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715年 开元三年 乙卯 以薛讷为凉镇[军]大总管,赤水等军并受节度,居凉州。张嵩为沙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一、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716年 开元四年 丙辰 中天竺沙门善无畏携梵夹来长安,次年奉敕译《大毗卢遮那经》。六月,敦煌县令赵智本到任;九月,令敦煌世族张仁会等修葺墨池,立张芝庙及像。 (《宋高僧传》卷二、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717年 开元五年 丁巳 七月,瓜州晋昌人、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册府元龟·帝王部》) 718年 唐开元六年 戊午 十一月,吐蕃请和,立舅甥誓文。(《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 720年 开元八年 庚申 突厥寇甘、凉等州,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掠契苾部落而去。(《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 721年 开元九年 辛酉 十月,瓜州常乐人王君��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判凉州都督。沙州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24)。(《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P.3721《瓜沙两郡大事记》、P.3720《莫高窟记》) 723年 开元十一年 癸亥 九月,吐谷浑帅众诣沙州求内附。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抚纳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 726年 开元十四年 丙寅 莫高窟今第41窟建成(25)。冬,吐蕃悉诺罗侵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而去。正月,王君��袭其后,破之于青海之西。 727年 开元十五年 丁卯 九月,吐蕃悉诺罗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及王君��之父寿,进攻玉门军。莽布支别攻常乐县,县令贾师顺帅众拒守;吐蕃悉兵会攻之,不能克,乃毁瓜州城引去。回纥部护输杀王君��于甘州南,奔吐蕃。河、陇震骇。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判凉州事,人心浸安。嵩奏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吐蕃猝至,守珪纵兵击退之,乃修复城市,收合流散,皆复旧业。朝廷嘉其功,以瓜州为都督府,以守珪为都督。(《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三) 728年 开元十六年 戊辰 七月,吐蕃悉末朗侵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三) 729年 开元十七年 己巳 三月,瓜州刺史、墨离军使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领伊沙等州兵入吐蕃大同军,大破之。(《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 730年 开元十八年 庚午 沙门海通于嘉州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高三百六十尺。(《佛祖统纪》卷四十) 731年 开元十九年 辛未 吐蕃请和,遣使为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九月,吐蕃遣其相论尚它硉请于赤岭互市。许之。(《旧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三) 733年 开元二十一年 癸酉 二月,金城公主请立碑于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许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三) 738年 开元二十六年 戊寅 三月,吐蕃侵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六月,以河西、陇右、剑南节度使分道经略吐蕃,毁所立赤岭碑。(《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四) 740年 开元二十八 庚辰 六月,以盖嘉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使之经略吐蕃。十一月,金城公主殁。(《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四) 741年 开元二十九年 辛巳 十二月,吐蕃陷廓州达化县及振武军石堡城,节度使盖嘉运不能御。(《旧唐书·玄宗纪》) 742年 天宝元年 壬午 是时,置十节度使,经略使以备边。河西节度为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改州为郡,置太守,改沙州为敦煌郡、瓜州为晋昌郡。(《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旧唐书·职官志》) 745年 天宝四载 乙酉 九月,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城,败绩。(《旧唐书·玄宗纪》) 746年 天宝五载 丙戌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皆捷。(《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748年 天宝七载 戊子 莫高窟今第180窟绘制画壁(26)。 749年 天宝八载 己丑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克石堡城,置为神武军。莫高窟今第185窟建成(27)。(《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 750年 天宝九载 庚寅 此年敦煌十三乡(洪池、玉关、效谷、洪润、悬泉、龙勒、神沙、慈惠、从化、敦煌、莫高、平康、寿昌)农民应纳种子粟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五硕九斗三升。(P.2803《天宝九载敦煌郡仓纳粟牒》) 752年 天宝十一载 壬辰 此顷,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乐庭瓌与夫人王氏于莫高窟南大像窟甬道画全家像供养。(《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753年 天宝十二载 癸巳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八月,以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 754年 天宝十三载 甲午 僧不空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所请,至武威开元寺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僧鉴真东渡日本成功,抵奈良。(《宋高僧传》卷一) 756年 天宝十五载 丙申 上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六月,玄宗李隆基逃亡入蜀,安禄山陷京师。八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河西诸胡部落乱,以兵马使周泌为河西节度使镇之。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将兵五千赴行在。又征安西兵七千人。回纥、吐蕃相继遣使请助国讨贼。于阗王尉迟胜闻安禄山反,命其弟曜摄国事,自将兵五千入援。十一月,河西地震有声,圮裂庐舍,张掖、酒泉尤甚,至明年三月方止。(《新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卷二百十九、《旧唐书·肃宗纪》) 757年 至德二载 丁酉 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诸国援兵至凉、鄯,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支度判官崔称等平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九) 758年 乾元元年 戊戌 改郡为州,复敦煌郡为沙州、晋昌郡为瓜州。改太守为刺史。(《旧唐书·地理志》) 760年 上元元年 庚子 吐蕃陷廓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 762年 宝应元年 壬寅 吐蕃陷伊州。(S.367《沙州地志》) 763年 广德元年 癸卯 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陇右之地;十月,攻陷长安,据十五日,被郭子仪等击走。九月初,沙门昙旷于沙州龙兴寺写《大乘起信论略述》。(《旧唐书·代宗纪》及同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S.2436) 764年 广德二年 甲辰 十月,回纥、吐蕃进逼奉天,京师戒严。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命监军柏文达将兵攻灵州,以分敌势。未几,吐蕃围凉州,志烈奔甘州,为沙陀所杀,凉州遂陷。(《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5年 永泰元年 乙巳 遣使巡抚河西及置凉、甘、肃、瓜、沙等州长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766年 大历元年 丙午 五月,沙州升都督府。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吐蕃陷甘州、肃州。(《唐会要》卷七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767年 大历二年 丁未 鱼朝恩于长安造章敬寺。宰相元载、王缙、杜鸿渐,皆好佛,造寺无数。代宗李豫遂亦信佛,于五台山造金阁寺,常于禁中饭僧百余人,又令僧讲《护国仁王经》以禳寇。次年于章敬寺行香,度僧一千人。(《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册府元龟》卷五十二) 768年 大历三年 戊申 吐蕃十万众侵灵武、邠州,京师戒严,节度使马璘等破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776年 大历十一年 丙辰 莫高窟今第148窟建成。立《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云:“千金贸工,百堵兴役,奋锤聋壑,揭石聒山,素涅槃像一铺,如意轮菩萨、不空羂索菩萨各一铺,画报恩、天请问、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东方药师、西方净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弥勒上生下生、如意轮、不空羂索等变各一铺,贤劫千佛一千躯”(28)。(S.6203《唐李府君修功德碑记》) 780年 建中元年 庚申 法师智广,正月三十日在沙州灵图寺传戒。(S.2851《菩萨十无□戒》题记) 781年 建中二年 辛酉 初,沙州刺史周鼎为唐固守,吐蕃赞普徙帐南山,使尚绮心儿攻沙州。刺史周鼎请救于回鹘,逾年不至,议焚城郭引众东奔。兵马使阎朝杀周鼎,自领州事。守城八年,出绫募麦抗蕃。又二年,粮械皆竭,以“毋徙他境”为条件而降。自始至是年城陷止,抗蕃凡十一年。沙州陷后,四镇犹存,节度使李元忠、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十余年,至是遣使间道赴阙。崔汉衡是年使吐蕃。初,吐蕃遣使求沙门善讲佛理者,至是遣僧良琇、文素二人行,每人岁一更之。(《新唐书·吐蕃传》、《唐会要》卷九十七、《佛祖统纪》卷四十一) 782年 建中三年 壬戌 五月,故伊西北庭节度使周鼎、故西州刺史李琇璋、故沙州刺史张铣等归葬长安。(《旧唐书·德宗纪》) 783年 建中四年 癸亥 正月,唐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盟于清水。四月,吐蕃从沙州遣返没蕃将士僧尼等八百人。(《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唐会要》卷九十七) 785年 贞元元年 乙丑 一说沙州陷于此年,又说陷于贞元二年。 786年 贞元二年 丙寅 八月,吐蕃尚结赞大举侵泾、陇、邠、宁。十一月,得盐、夏等州。黑衣大食东侵,吐蕃军西征。(《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会要》卷一百) 787年 贞元三年 丁卯 河陇陷没,安西路绝,西域各族人久滞长安者达四千人。回纥合骨咄禄可汗求和亲且请婚,许以咸安公主妻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二百三十三) 788年 贞元四年 戊辰 回纥改称回鹘。(《新唐书·回鹘传》) 790年 贞元六年 庚午 吐蕃攻北庭,节度使杨袭古奔西州,为回鹘大相颉干迦斯所杀,安西阻绝,西州犹为唐守。(《旧唐书·德宗纪》) 791年 贞元七年 己巳 吐蕃管辖沙州后,敦煌民众多次起义,是年驿户氾国忠等六人,持械攻入州城杀吐蕃节儿,后被诱擒,失败。汉族高僧摩诃衍参与监审后,解往瓜州。(S.1438背;史苇湘《吐蕃王朝管辖沙州前后》,见《敦煌研究》创刊号) 792年 贞元八年 壬申 吐蕃陷西州,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赵彦宾等被俘,沦为寺户。汉僧摩诃衍奉赞普诏赴逻些(今拉萨)说禅。(P.3918《佛说金刚坛广大清净陁罗尼经》卷末题记、S.2672) 797年 贞元十三年 戊寅 吐蕃赞普乞立赞(赤松带赞)卒,其子足之煎(木内赞保)立:一年后足之煎被母后害死,次子(木笛赞保)嗣位,不久被弑,复由小子(尺带松赞)嗣位。(《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西藏王统记》(29)) 802年 贞元十八年 壬午 骠国王摩罗思那遣使悉利移入贡,并献其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骠国东接真腊,西接东天竺,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意。(《旧唐书·德宗纪》、《唐会要》卷一百) 806年 元和元年 丙戌 回鹘入贡,以摩尼偕来,始置摩尼寺。(《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808年 元和三年 戊子 回鹘攻吐蕃,取凉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810年 元和五年 庚寅 右军卫十将使孔周在敦煌郡南三里孟授渠建浮图一所,又于莫高窟图画功德二铺,于州西灵图寺施写《涅槃经》一部。(P.4638《右军卫十将使孔公浮图功德铭并序》) 816年 元和十一年 丙申 二月,西川奏吐蕃赞普(尺带松赞)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热巴巾)立。(《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西藏王统记》) 821年 长庆元年 辛丑 五月,唐以皇妹太和公主嫁回鹘可汗。吐蕃遂犯境。九月,以刘元鼎为吐蕃会盟使。十月,与吐蕃礼部尚书论纳罗盟于京师西郊王会寺。遣刘元鼎与论纳罗入吐蕃与盟,立会盟碑(30)。是年,沙州释门都僧统画功德佛像并作记文。(《新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二、S.1686(31)) 824年 长庆四年 甲申 九月,吐蕃遣使来求《五台山图》。(《旧唐书·吐蕃传》) 832年 太和六年 壬子 吐蕃于沙州置悉董萨、阿骨萨二汉族千户军部落。(P.t.1000、P.t.0005) 833年 太和七年 癸丑 八月,吐蕃大德三藏法师法成于沙州永康寺集《大乘四法经论》及《广释开决记》一卷。十月,法成在沙州永康寺译成《六门陀罗尼经》与《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P.2794(32)、P.2404(33)) 834年 太和八年 甲寅 吐蕃尚书令赐大瑟瑟告身,尚起律心儿在沙州圣光寺营建功德。莫高窟今第365窟建成(34)。窟主为大蕃沙州释门教授和尚洪。(P.t.1070) 838年 开成三年 戊午 吐蕃彝泰赞普(热巴巾)被弑,其弟达磨(朗达玛)继位。达磨禁佛教。(《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西藏王统记》) 839年 开成四年 己未 莫高窟今第231窟建成。窟为大蕃敦煌处士阴嘉政所建。龛内塑释迦牟尼像并声闻、菩萨、神等共七躯,帐门两侧画文殊、普贤。南壁画西方净土、法华、天请问、报恩等经变各一铺。北壁画药师净土、华严、弥勒、维摩诘等经变各一铺。门外画护法善神。(P.4638《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 842年 会昌二年 壬戌 吐蕃达磨赞普(朗达玛)为僧人所弑,吐蕃政权从此分裂。吐蕃沙门法成在甘州修多寺将吐蕃文《诸星母陀罗尼经》译为汉文。(《新唐书·吐蕃传》、《西藏王统记》、S.5010、北余15、P.4587、Φ.116) 843年 会昌三年 癸亥 六月,吐蕃论恐热攻其国鄯州节度使尚婢婢。(《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 844年 会昌四年 甲子 回鹘衰微、吐蕃内乱,唐廷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以刘濛为巡边使。(《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 845年 会昌五年 乙丑 唐武宗灭佛,诏陈释教之弊,拆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兰若四万余区,还俗僧尼笄冠二十六万五百人及大秦穆护、袄僧二千余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所留僧皆隶主客,不隶祠部。吐蕃论恐热击尚婢婢。恐热大败,遁去。婢婢传檄河、湟,数恐热之罪,教民归唐。(《樊川文集》卷十、《旧唐书·武宗纪》、《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846年 会昌六年 丙寅 吐蕃沙门法成在甘州修多寺道场译出《萨婆多宗五事论》一卷。(P.2073) 848年 大中二年 戊辰 张议潮聚众取沙州、瓜州,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遣押衙高进达等十辈,驰表长安,信使经天德城,防御使李丕报闻朝廷。黠戛斯大破室韦,悉收回鹘余众归碛北。回鹘庞特勤部在安西自称可汗,后居甘州。(《新唐书·吐蕃传》、S.3329(35)、《寿昌地境》) 849年 大中三年 己巳 原、安乐、秦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诏邠宁节度使移军宁州以应接河西。七月,河、陇老幼千余人诣阙,唐宣宗御延喜楼见之,莫不欢呼作舞。(《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850年 大中四年 庚午 六月二十二日沙州巡礼僧悟真至京及大德玄畅勾当藏经,各赐紫。 张议潮收复伊州。 (《大宋僧史略》卷下、S.367《沙州伊州地志》) 851年 大中五年 辛未 春,以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五月,敕授沙门洪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释门河西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衣,弟子悟真为京城临坛大德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并赐紫衣。十月,张议潮遣兄议谭将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图籍入朝。十一月于沙州置归义军,以议潮为节度使兼河西十一州观察使。此际,敕沙州专使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各授官职;敕授敦煌管内释门都监察僧正兼州学博士僧慧菀为京城临坛大德。(《旧唐书·宣宗纪》、《樊川文集》卷二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洪告身敕牒碑》(36)) 853年 大中七年 癸酉 张淮深任沙州刺史。(P.2913《张淮深墓志铭》) 856年 大中十年 丙子 四月二十二日以悟真为沙州释门都僧录。张议潮击败伊州城西纳职县回鹘。(P.3720(37)、P.2962《张议潮变文》) 857年 大中十一年 丁丑 去年遣王端章为册立回鹘使,至雪山南畔,国信被叛乱回鹘所夺,不至而返。押衙陈元弘逃至沙州。议潮发兵讨叛乱回鹘。吐蕃尚延心率河、渭二州部落归唐,唐命延心为河、渭都游奕使,使统其众居之。六月二十二日吐蕃沙门法成在沙州开元寺讲说《瑜伽师地论》。(《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P.2962《张议潮变文》、S.5309(38)) 861年 咸通二年 辛巳 张议潮收复凉州。(S.6342《张议潮进表》) 862年 咸通三年 壬午 河西都僧统洪卒,翟法荣继任,悟真为副僧统。翟法荣兴建莫高窟今第85窟。(P.3720、P.4640《翟家碑》) 863年 咸通四年 癸未 三月,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奏自将蕃、汉兵七千攻克凉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 865年 咸通六年 乙酉 张议潮遣西凉府僧法信进沙门乘恩所撰《百法论疏抄》。诏两街详定以行世,赐法信紫衣充本道大德。莫高窟今第156窟建成(39)。(《大宋僧史略》卷下) 866年 咸通七年 丙戌 二月,张议潮奏北庭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三月二十八日浙江东道张□□与魏博石弘载等在今第130窟题名(40)。闰三月,张议潮入朝到东京洛阳(41)。七月,张议潮进甘峻山青骹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吐蕃女子二人。十月,拓跋怀光于廓州俘吐蕃论恐热,传首京师。(《旧唐书·懿宗纪》、《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安徽博物馆藏敦煌写本《二娘子家书》) 867年 咸通八年 丁亥 二月,张议潮入朝,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统军,并赐庄宅。莫高窟今第85窟建成。莫高窟今第192窟建成,龛内塑阿弥陀佛一铺七事,北壁画药师变、天请问经变各一铺,南壁画阿弥陀经变、弥勒变各一铺,西壁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各一躯并侍从,东壁门西侧画不空羂索、如意轮各一躯,窟顶画四方佛并贤劫六十六躯,又于门外造窟檐一间。(《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P.4638《翟家碑》) 869年 咸通十年 己酉 八月,河西都僧统翟法荣卒。十二月二十五日悟真充任河西都僧统。(P.3720) 870年 咸通十一年 庚寅 莫高窟今第12窟建成。(S.530、P.4640《索法律窟铭》) 871年 咸通十二年 辛卯 凉州收复后,唐朝以道路甚远,馈运难给,欲废弃之。张议潮进表力陈利害得失,朝廷始派兵戍守。莫高窟今第107窟建成(42)。(S.6342《张议潮进表》) 872年 咸通十三年 壬辰 八月张议潮卒。张淮深代领归义军事。(《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P.2762《张淮深修功德记》) 880年 广明元年 庚子 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改元金统。唐僖宗李儇逃往四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884年 中和四年 甲辰 河西回鹘逐走吐蕃、退浑、龙家,控据甘州。(S.389《肃州防戍都状》) 887年 光启三年 丁未 张淮深遣宋闰盈等六十余人至凤翔向朝廷要求建节。(S.1153《沙州进奏院上本使状》) 888年 文德元年 戊申 朝廷命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到沙州,加张淮深为尚书。莫高窟今第94窟建成。(P.3451《张淮深变文》、P.2762《张淮深修功德记》) 890年 大顺元年 庚戌 二月十八日将仕郎左神武军长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绯鱼袋张延锷写心经并绘四大天王、六神将为一册(43)。张淮深夫妇及六子遇害。(P.2913《张淮深墓志铭》) 892年 景福元年 壬子 索勋立为节度使。莫高窟今第9窟建成(44)。(《大唐索公纪德碑》(45)) 893年 景福二年 癸丑 莫高窟今第196窟(何法师窟)建成。(《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894年 乾宁元年 甲寅 李明振妻率诸子剿除索勋,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李弘愿为节度副使,李弘谏为甘州刺史。莫高窟今第148窟重修。(见第148窟《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 895年 乾宁二年 乙卯 三月十四日河西都僧统悟真卒。(P.2856《乾宁二年三月营葬都僧统榜》) 896年 乾宁三年 丙辰 沙州龙兴寺上座马德胜在莫高窟北大像南兴建佛窟。(S.2113《乾宁三年唐沙州龙兴上座沙门俗姓马氏香号德胜宕泉修功德记》) 900年 光化三年 庚申 八月,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十二月,悬泉长史斊乞达等随唐镇使巡礼榆林窟(46)。(《旧唐书·昭宗纪》、《榆林窟供养人题记》抄本) 906年 天祐三年 丙寅 张承奉自立为白衣天子,号西汉金山国,据瓜、沙、肃、鄯、河、兰、岷、廓八州之地。金山国拒甘州回鹘入侵。(李正宇《金山国与敦煌国建国的几个问题》(47)、王重民《金山国坠事零拾》(48)) 907年 后梁开平元年 丁卯 四月,后梁太祖朱温即位。续建莫高窟今第468窟前室(49)。(《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 911年 乾化元年 辛未 甘州回鹘兵逼沙州,张承奉遣罗通达向吐蕃求援,不应,遂派金山国宰相及大德耆寿等赴甘州议和,结父子之盟。(P.3633《沙州百姓一万人上表》) 919年 贞明五年 己卯 重修莫高窟今第84窟(50)。 920年 贞明六年 庚辰 此顷,张承奉卒。(《金山国坠事零拾》) 922年 龙德二年 壬午 重修莫高窟今第401窟(51)。 924年 后唐同光二年 甲申 四月,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及硇砂、羚羊角、波斯锦、茸褐、白㲲、生黄、金星矾等。五月,唐以权知归义军留后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检校司空。此顷,莫高窟今第98窟建成(52)。鄜州开元寺沙门智严、定州开元寺沙门归文先后往西域求法,途经沙州。(《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二、《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S.5981、S.529) 925年 同光三年 乙酉 三月,翟奉达重修莫高窟翟家窟(今第220窟)甬道北壁,绘新样文殊师利菩萨一铺(53)。 926年 同光四年 丙戌 正月,沙州曹议金遣使者赴京。瓜州榆林窟今第19窟建成(54)。(《新五代史·唐庄宗纪》) 930年 长兴元年 庚寅 九月,曹议金向后唐进马四匹、玉一团。(《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二) 931年 长兴二年 辛卯 正月,以沙州节度使曹议金兼中书令。(《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932年 长兴三年 壬辰 正月,沙州进马七十五匹、玉三十六团。(《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二) 933年 长兴四年 癸巳 河西都僧统海晏卒。(P.3720) 934年 应顺元年 甲午 正月,瓜州遣使者牙将唐进及梁行通等入贡,各赐锦袍、银带。(《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六) 934年 清泰元年 甲午 七月,检校刑部尚书瓜州刺史慕容归盈转检校尚书左仆射。莫高窟今第387窟重修(55)。(《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五) 935年 清泰二年 乙未 二月十日曹议金卒。七月沙州刺史曹议金献马三匹。瓜州刺史慕容归盈献马五十匹。(P.3556、《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二) 936年 清泰三年 丙申 议金子元德嗣。(P.3556) 937年 后晋天福二年 辽天显十二年 丁酉 冬十月,辽太后永宁节,晋及回鹘、敦煌皆遣使贺。(《辽史·太宗纪》) 938年 天福三年 戊戌 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可汗仁美遣使向后晋入贡。后晋命供奉官张匡邺、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二、《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939年 天福四年 己亥 后晋册于阗使张匡邺、高居诲等经肃州至瓜、沙,刺史曹元深等郊迎。冬十一月,铁骊、敦煌并遣使入贡于辽。(《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辽史·太宗纪》) 940年 后晋天福五年 辽会同四年 庚子 张匡邺、高居诲至于阗,时值于阗同庆二十九年。辽以端午宴群臣及诸国使,命回鹘、敦煌二使作本俗舞。(《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辽史·太宗纪》) 942年 天福七年 壬寅 此顷,曹元德卒;弟元深、元忠共掌归义军。沙州曹元忠、瓜州曹元深所遣使者及于阗使者刘再昇皆入后晋朝。(P.4046《天福七年曹元深疏》、《旧五代史·吐蕃传》、《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943年 天福八年 癸卯 莫高窟今第412窟重修(56)。 944年 开运元年 甲辰 三月十一日曹元深卒,曹元忠继任。(谭蝉雪《曹元深曹元德生卒年考》、陈祚龙《敦煌学散策之二》) 947年 后汉天福十二年 丁未 曹元忠命沙州匠人雷延美雕刻版画《大圣毗沙门天王》、《观世音菩萨》(57)。 948年 后汉乾祜元年 戊申 回鹘、于阗遣使贡于后汉。(《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二) 949年 乾祐二年 己酉 五月,新授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曹元忠遣步军教练梁再通献硇砂十斤。六月,节度押衙张盈润在莫高窟今第108窟前室南壁题诗并序(58)。(S.4398《天福十四年曹元忠献硇砂状》) 950年 乾祐三年 庚戌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施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59)。952年 后周广顺二年 壬子 沙州遣僧兴奉表入朝。(《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 953年 广顺三年 癸丑 此前,莫高窟今第469窟建成(60)。此际,莫高窟今第123、124、125三窟前室重修(61)。 955年 显德二年 乙卯 曹元忠遣使入贡,后周授元忠为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曹延恭为瓜州团练使,各铸印赐之。此前建莫高窟文殊堂(今第61窟)(62)。(《宋史·沙州传》、《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958年 显德五年 戊午 西川兴善大寺僧法宗往西天取经,道经沙州。(北冬62《维摩诘所说经》背) 961年 宋建隆二年 辛酉 十一月,沙州节度使曹元忠、瓜州团练使曹延继(恭)等遣使献玉鞍勒马。十二月,回鹘可汗景琼遣使贡方物。(《宋史·太祖纪》) 962年 建隆三年 壬戌 正月制:推诚奉义保塞功臣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勾营田押藩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沙州刺史、上柱国谯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曹元忠,可依前检校太傅兼中书令、使持节沙州诸军事、行沙州刺史、充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勾营田押蕃落等使、加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散官勋如故。又以曹延敬(继)为本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封食邑三百户,改名延恭。(《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964年 乾德二年 甲子 僧继业等沙门三百余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自阶州出塞西行,由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吾、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往天竺。(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峨眉山牛心寺记》) 965年 乾德三年 乙丑 十二月,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沙州皆遣使来朝,贡马千匹、橐驼五百头、玉五百团、琥珀五百斤。(《宋史·太祖纪》、《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九册) 966年 乾德四年 丙寅 五月,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重修莫高窟北大像下三层,用工计十二寺僧众共一百四十四人、木匠五十六人、泥匠十人。 968年 开宝元年 戊辰 十一月,甘州回鹘及于阗、沙州使人各贡驼马方物。(《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 970年 开宝三年 庚午 正月二十五日,比丘福惠等十六人立约于莫高窟营造佛窟。二十六日,莫高窟今第427窟窟檐建成(63)。(S. 3540《庚午年比丘福惠等造佛窟约》) 974年 开宝七年 甲戌 六月六日曹元忠卒。(P.5972、S.5973) 975年 开宝八年 乙亥 曹延恭嗣掌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曹延禄充归义军节度副使。(S.5973《曹延恭疏》、P.3827《曹延禄上表》) 976年 开宝九年 丙子 正月,莫高窟今第444窟窟檐建成(64)。此际,莫高窟今第454窟建成,窟主为曹延恭(65)。七月,曹延恭卒。冬,宋遣殿值张㻮赍诏谕甘、沙回鹘可汗外甥赐以器币招至名马美玉,以备车骑琮横之用。(S.3978《丙子年七月一日司空迁化纳赠历》、《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 978年 太平兴国三年 戊寅 三月,曹延禄贡玉盆宝毡。(《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九册引《玉海》) 979年 太平兴国四年 己卯 四月,曹延禄上表自称权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遣使修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 980年 太平兴国五年 庚辰 二月,紫亭县令阎员清重修莫高窟今第431窟并建窟檐(66)。闰三月,甘、沙州回鹘遣使来贡方物。夏四月,诏赠曹元忠为敦煌郡王,授曹延禄归义军节度使,其弟延晟为瓜州刺史、延瑞为衙内都虞候,母封秦国太夫人,妻封陇西郡夫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 981年 太平兴国六年 辛己 都头安再胜等向沙州归义军报告回鹘达怛率众在肃州大云寺设誓,欲向西行军。(P. 3412《安再胜牒》)。宋廷命王延德出使高昌,历时二年返回汴京,著有《西州程记》,又名《王延德使高昌记》。(《宋史·艺文志》、王国维《古行记校录》) 983年 太平兴国八年 癸未 沙州归义军遣都头令狐愿德贡于宋。(《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986年 雍熙三年 丙戌 曹延瑞在大云寺设会礼佛。(P.4622) 988年 端拱元年 戊子 三月,榆林窟今第13窟建成,画师为沙州押衙令狐住延(67)。(《榆林窟供养人题记》) 991年 淳化二年 辛卯 沙州僧惠崇等四人以良玉舍利来献,宋赐紫方袍,馆于太平兴国寺。为法律尼戒行迁逝所制《报父母恩重经变》帧绘成(68)。(《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995年 至道元年 乙未 三月,曹延禄遣使朝贡,制加特进检校太尉。五月,延禄遣使贡方物,乞赐生药、臈茶、供帐什物、弓箭、铙钹、佛经及赐僧圆通紫衣,并从之。十月,延禄遣使上表请以宋朝新译诸经降赐本道,从之。僧道猷等奉宣往西天取经。十一月,道经沙州,寄住灵图寺。(《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北收4) 999年 咸平二年 己亥 二月,沙州节度使曹延禄遣使贡美玉、良马。(《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九册) 1001年 咸平四年 辛丑 制进封曹延禄为谯郡王。(《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1002年 咸平五年 壬寅 归义军节度使谯郡王曹延禄及其弟瓜州防御使延瑞并为族侄曹宗寿所杀,八月,权归义军兵马留后曹宗寿遣牙校阴会迁入贡,求降旌节。宋授宗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沙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谯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竭诚奉化功臣。弟宗文(允)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御史大夫、知瓜州军州事,子贤顺为检校兵部尚书、衙内都指挥使,妻氾氏封济北郡夫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二、《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文献通考·四裔考·沙州》) 1004年 景德元年 甲辰 四月,瓜、沙曹宗寿遣使贡良玉名马。五月廿四日归义军节度使曹宗寿遣使入贡,为沙州僧惠藏乞师号,又为龙兴、灵图二寺修像乞金十万箔,又乞铸钟匠及汉人之善藏珠者往传授其术。宋诏赐惠藏师号,量给金箔,余不许。(《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一百九十九册) 1006年 景德三年 丙午 八月,沙州敦煌王曹宗寿遣使向辽进大食国马及美玉。辽以对衣、银器等物赐之。(《辽史·圣宗纪》) 1007年 景德四年 丁未 五月,曹宗寿遣瓜、沙节度上司孔目官阴会迁等三十五人贡玉团、玉印、乳香、硇砂、橐驼、名马。诏赐锦袍、金带、器币酬其值,敕谕所乞药物、金箔量赐之。闰五月,沙州僧正会请诣宋以延禄表乞赐金字经一藏。诏益州写金银字经一藏赐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宋史·真宗纪》、《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1010年 宋大中祥符三年 辽统和二十八年 庚戌 五月,辽西北路招讨使萧图玉奏伐甘州回鹘,破肃州,尽俘其民。(《辽史·圣宗纪》) 1014年 宋大中祥符七年 辽开泰三年 甲寅 沙州曹宗寿死,子贤顺自为归义军兵马留后,奉贡请命于宋朝。四月,以贤顺为本军节度使,弟贤惠为检校刑部尚书知瓜州。归义军掌书记宋庆融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贤顺又上表乞金字藏经、洎茶药、金箔。诏赐之。同月,沙州回鹘曹贤顺遣使贡于辽,回赐衣币。(《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二、《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辽史·圣宗纪》及同书《属国表》) 1017年 宋天禧元年 辽开泰六年 丁巳 辽夷离堇阿鲁勃送沙州节度使曹恭顺还。(罗继祖《辽史校勘记》) 1019年 宋天禧三年 辽开泰八年 己未 春正月,辽封沙州节度使曹贤顺为敦煌郡王。三月,敦煌永安、龙兴、金光明、报恩、灵图、三界、莲台、大乘、圣光等寺二十六僧结社于莫高窟对岸三危山下造塔一所。造塔塑匠王安德、李存遂。辽主命韩橁出使沙州册主帅曹恭顺王。(《辽史·圣宗纪》、《陇右金石录补》卷一《天禧塔记》、《全辽文·韩橁墓志铭》) 1020年 宋天禧四年 辽开泰九年 庚申 七月,辽遣使赐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曹贤顺衣物。九月,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曹贤顺遣使贡于辽。(《辽史·圣宗纪》) 1023年 宋天圣元年 辽太平三年 癸亥 闰九月,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遣使翟来著等向宋贡乳香、硇砂、玉团。(《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 1026年 宋天圣四年 辽太平六年 丙寅 八月,辽遣萧惠攻甘州不克。(《辽史·圣宗纪》) 1028年 宋天圣六年 戊申 赵德明遣子元昊攻甘州,拔之。(《宋史·夏国传》) 1030年 天圣八年 庚午 十一月,沙州遣使贡玉、玉版、黑玉、玉鞦辔、真珠、乳香、硇砂、梧桐、黄矾、花蕊布、白褐、马。十二月,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赵德明向宋献马七十匹求赐佛经一藏,仁宗许之。是年瓜州王以千骑降于西夏。(《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九册、《西夏书事》卷十一、《宋史·夏国传》) 1031年 天圣九年 辛未 正月,沙州遣使米兴、僧法轮向宋贡珠玉名马。十月,西夏王赵德明卒,子元昊嗣。(《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九册、《宋史·夏国传》) 1034年 景祐元年 甲戌 十二月,西夏元昊献马求经于宋。(《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五、《西夏书事》卷十一) 1035年 景祐二年 乙亥 西夏元昊败吐蕃唃厮啰部。(《宋史·夏国传》) 1036年 景祜三年 丙子 秋七月,元昊攻取瓜、沙、肃三州。西夏尽有河西之地。元昊既拥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洪、定、威、龙、甘、凉、瓜、沙、肃诸州,遂定都兴州,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鹘。设十六司,以总庶务。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复改元大庆。(《西夏书事》卷十二、《宋史·夏国传》) 1037年 宋景祜四年 西夏大庆二年 丁丑 沙州遣使杨骨盖、副使翟延顺向宋贡玉、牛黄、棋子、褐绿、黑皮、花蕊布、琥珀、乳香、硇砂、梧桐律、黄矾、名马。(《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一百九十九册) 1038年 宋景祜五年 西夏大庆三年 戊寅 十月,元昊称帝,建国号为大夏,改天授礼法延祚元年。是年向宋奉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欲窥河东道路。(《宋史·夏国传》、《西夏书事》卷十二) 1040年 宋康定元年 庚辰 四月,沙州遣人贡方物。八月,宋朝禁以金箔饰佛像。(《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宋史·仁宗纪》) 1041年 宋庆历元年 辛巳 二月,沙州遣大使安谔支副使李吉入贡于宋。(《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1042年 庆历二年 壬午 二月,沙州北亭可汗遣使入贡。(《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1046年 庆历六年 丙戌 莫高窟今第444窟重修窟檐(69)。 1047年 庆历七年 丁亥 二月,西夏于兴庆府东十五里役民夫建高台寺及诸佛图,俱高数十丈,贮宋赐大藏经,广延回鹘僧译为蕃字。(《西夏书事》卷十八) 1048年 宋庆历八年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 戊子 正月,西夏王元昊卒,在位十七年。子谅祚嗣。(《宋史·夏国传》) 1050年 宋皇祐二年 庚寅 四月,沙州符骨笃末似婆温等贡玉。十月,沙州遣人贡方物。(《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八册) 1052年 宋皇祐四年 西夏天祐垂圣三年 壬辰 正月,龟兹、沙州并遣使贡方物。十月,沙州遣使入贡于宋。沙州自景祐至皇祐中,凡七贡方物于宋。(《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九册引《山堂考索》、《宋史·沙州传》) 1055年 宋至和二年 西夏福圣承道三年 乙未 四月,西夏遣使入贡于宋,仁宗赐大藏经。十月,西夏太后没藏氏因宋朝赐经,役兵民数万,于兴庆府西起承天寺,贮经其中,延回鹘僧登座演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九、《西夏书事》卷十九) 1058年 宋嘉祐三年 西夏奲都二年 戊戌 西夏国主谅祚请赎大藏经并经帙签牌等,马七十匹充印造工值。(《西夏纪事本末》卷二十) 1061年 宋嘉祐六年 西夏奲都五年 辛丑 十一月,西夏上书宋廷,自言慕中国衣冠,明年当以此迎使者。诏许之。(《宋史·仁宗纪》及同书《夏国传》、《西夏书事》卷二十) 1062年 宋嘉祐七年 西夏奲都六年 壬寅 四月,西夏进马五十匹求御制诗章隶书石本,并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宋正至朝贺仪。诏赐《九经》还所献马。前请赎之大藏经,已指挥印经院印造,许俟嘉祐十一年正旦进奉人到关给付。(《宋史·夏国传》、《西夏纪事本末》卷二十) 1068年 宋熙宁元年 西夏乾道二年 戊申 西夏所赎大藏经印造毕。是年春,宋诏差人于界首交割,所有马七十匹不用进来。(《西夏纪事本末》卷二十二)1072年 宋熙宁五年 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 壬子 十二月,西夏遣使进马赎大藏经,诏赐之而还其马。(《宋史·夏国传》) 1074年 宋熙宁七年 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 甲寅 河西阿育王寺赐紫沙门惠聪在瓜州榆林窟住持,于今第16窟甬道墨书《住窟记》一篇(70)。 1085年 宋元丰八年 西夏大安十一年 乙丑 凉州人福全在莫高窟今第65窟推沙扫寺题记(71)。(《敦煌莫高窟西夏文题记》) 1093年 宋元祐八年 西夏天祐民安四年 癸酉 二月,西夏命瓜沙诸州严兵备于阗。(《西夏书事》卷二十九) 1097年 宋绍圣四年 西夏天祐民安八年 丁丑 二月,于阗国破西夏瓜、沙、肃三州,黑韩王入贡上表于宋。哲宗谕嘉之。(《西夏书事》卷三十、《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 1103年 宋崇宁二年 西夏贞观三年 癸未 二月,西夏主乾顺命建卧佛寺于甘州。(《西夏书事》卷三十一) 1110年 宋大观四年 西夏贞观十年 庚寅 秋九月,瓜、沙、肃三州饥。西夏主乾顺命发灵、夏诸州粟赈济。(《西夏书事》卷三十二) 1125年 宋宣和七年 西夏元德七年 乙巳 二月,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人俘获,耶律大石西走,建西辽国。(《辽史·天祚皇帝纪》) 1174年 宋淳熙元年 西夏乾祐五年 甲午 冬十月,西辽克烈部汪罕自契丹东还,入河西大掠,西夏主仁孝击走。(《西夏书事》卷三十八) 1176年 宋淳熙三年 西夏乾祐七年 丙申 秋七月旱,蝗大起,河西诸州食稼殆尽。(《西夏书事》卷三十八) 1178年 宋淳熙五年 西夏乾祐九年 戊戌 五月,西辽克烈部亦剌哈侵西夏西境,大恣剽掠,西夏主仁孝遣兵击走。(《西夏书事》卷三十八) 1183年 宋淳熙十年 西夏乾祐十四年 癸卯 甘州画师高崇德在瓜州榆林窟绘秘密堂(72)。(《榆林窟供养人题记》) 1205年 宋开禧元年 西夏天庆十二年 乙丑 蒙古入河西,纵兵躏瓜、沙诸州,西夏主纯佑不敢拒。(《西夏书事》卷三十九) 1219年 宋嘉定十二年 西夏光定九年 己卯 西夏僧人在莫高窟今第443窟结经(73)。 1220年 宋嘉定十三年 西夏定光十年 金兴定四年蒙古十五年 庚辰 金国乌古孙仲端出使北朝,著有《北使记》云:“唯和、沙州,寺像如中国,诵汉字佛经。(《金史》) 1224年 宋嘉定十七年 西夏乾定二年 甲申 二月,西夏结漠北诸部兵以拒蒙古。夏五月,蒙古兵围沙州,不克。秋十月,蒙古破银州,漠北诸部溃散。十一月,夏主德旺遣使诣蒙军请降,始解沙州围。沙州军民坚守半载。(《西夏书事》卷四十二) 1226年 宋宝庆二年 西夏宝义元年 丙戌 二月,蒙古破西夏黑水城。三月,河西诸州旱,民无所食。五月,蒙古取肃州,屠城。六月,破甘州。七月,取凉州府。十月,破灵州。十二月,破盐州,进围中兴府。(《元史·太祖纪》、《西夏书事》卷四十二) 1227年 宋宝庆三年 西夏宝义二年 丁亥 三月,蒙古破沙州。六月,西夏亡。是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蒙古以沙州隶八都大王,瓜沙州废。(《元史·太祖纪》及同书《地理志》) 1229年 宋绍定二年 蒙古窝阔台汗元年 己丑 蒙古自敦煌置驿抵玉门关以通西域。(《元史·按竺迩传》) 1260年 宋景定元年 蒙古中统元年 庚申 以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令统掌释教,命制蒙古新字。(《元史·世祖纪》及同书《八思巴传》、《蒙兀儿史记》卷七) 1271年 元至元八年 辛未 二月,以沙州、瓜州鹰坊三百人充军。十一月,蒙古改国号为元。意大利威尼斯人尼可罗兄弟及尼可罗子马可波罗出发前来中国,行程三年有半,曾途经沙州,约至元十二年抵元大都。(《元史·世祖纪》、《马可波罗游记》、《蒙兀儿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1274年 至元十一年 甲戌 正月,立沙州北陆驿二。(《元史·世祖纪》) 1277年 至元十四年 丁丑 复立沙州、瓜州。(《元史·地理志》) 1280年 至元十七年 庚辰 五月,括沙州户丁,定常赋;其富户余田,令所戍汉军耕种。升沙州为沙州路总管府,下辖瓜州。(《元史·世祖纪》及同书《地理志》) 1281年 至元十八年 辛巳 五月,遣使赈瓜、沙州饥。于甘州立行中书省,以控制河西诸郡。(《元史·世祖纪》及同书《地理志》) 1283年 至元二十年 癸未 十一月,河西官府参用汉人,徙甘肃沙州民户复业。(《元史·世祖纪》) 1287年 至元二十四年 丁亥 七月,河西、瓜、沙等处,立阇鄽屯田。发河西、甘肃等处官民千人与汉军、新附军杂居耕种。(《元史·世祖纪》) 1291·年 至元二十八年 辛卯 瓜州居民徙于肃州,瓜州但名存而已。(《元史·地理志》) 1297年 大德元年 丁酉 十一月,总帅汪惟和以所部军屯田沙州、瓜州,给中统钞二万三千二百余锭置种牛田具。(《元史·成宗纪》) 1302年 大德六年 壬寅 松江府僧录管主大八刻西夏文大藏经一部共三千六百二十卷,并施印三十余部于各地。其一施沙州文殊舍利塔寺。(《沙州文录·西夏刻经记》) 1303年 大德七年 癸卯 以蒙古军万人于瓜沙二州分镇险隘,立屯田以供军实。(《元史·成宗纪》) 1307年 大德十一年 丁未 去年威武西宁王出伯领甘肃等地军站事。七月,出伯乞以瓜州、沙州屯田逋户成丁者,拘隶所部。中书省以瓜州虽诸王分地,其民役于驿传,未许。(《元史·武宗纪》) 1309年 至大二年 戊申 时沙、瓜州军屯岁入粮二万五千石。(《元史·武宗纪》) 1314年 延祜元年 甲寅 十月,复甘肃屯田,置沙、瓜等处屯储总管万户府,秩正三品。(《元史·仁宗纪》) 1324年 泰定元年 甲子 七月,诸王阿剌忒纳失里出镇沙州。(《元史·泰定帝纪》) 1327年 泰定四年 丁卯 十月,增置肃州、沙州、亦集乃三路推官。(《元史·泰定帝纪》) 1330年 天历三年 庚午 速来蛮袭封西宁王。(《蒙兀儿史记》卷一百五十) 1348年 至正八年 戊子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立。 1351年 至正十一年 辛卯 八月,莫高窟皇庆寺重修。(《重修皇庆寺碑》(74)) 1352年 至正十二年 壬辰 五月,以河南起义群众多引亡宋故号为口实,徙瀛国公赵㬎子和尚赵完普及亲属等于沙州安置。(《元史·顺帝纪》) 1353年 至正十三年 癸巳 十二月,西宁王牙罕沙镇四川,后还沙州。(《元史·顺帝纪》) 1357年 至正十七年 丁酉 甘州史小玉在莫高窟今第444窟题名(75),并在今第3窟作画并题名(76)。 1367年 至正二十七年 丁未 五月,临洮画工刘世福在瓜州榆林窟佛殿作画(77)。(《榆林窟供养人题记》) 1372年 明洪武五年 壬子 征西将军冯胜平定甘肃,归属陕西行都司。六月追元兵于瓜、沙州后返回肃州,在肃州西七十里嘉峪山麓筑城,筹建嘉峪关。始营关西七卫。(曲先卫、安定卫、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哈密卫、罕东左卫,次第设置)(《明史·沙州卫》) 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 辛未 沙州首领阿鲁哈锡遣使朝贡。(《明史·西域传》) 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 壬申 九月,凉国公蓝玉率部征罕东。(《明史·太祖纪》) 1404年 永乐二年 甲申 酋长困即来、买住率众来归。置沙州卫,授二人指挥使,赐印诰、冠带、袭衣。(《明史·西域传》) 1444年 正统九年 甲子 四月,赈沙州、蒙古赤斤饥。困即来卒。长子喃哥率其弟克俄罗领占来朝。授喃哥都督佥事,其弟都指挥使。既还(沙州),兄弟乖争,部落离心。(《明史·英宗前纪》及同书《西域传》) 1446年 正统十一年 丙寅 秋,甘肃镇将任礼强徙沙州二百余户、千二百三十余人,居之甘州,沙州遂空。(《明史·西域传》) 1477年 成化十三年 丁酉 指挥师英钦奉敕命统领官军二千员名到沙州巡防,六月初三日在莫高窟题壁。(《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98窟) 1479年 成化十五年 戊戌 班麻思结卒,明于沙州故城置罕东左卫,令思结孙只克以都指挥使统治,捍御西陲。(《明史·西域传》) 1504年 弘治十七年 甲子 瓦剌及安定部人大掠沙州人畜,只克不能自存,叩嘉峪关求济。(《明史·西域传》) 1516年 正德十一年 丙子 只克卒,子乞台嗣,吐鲁番复据哈密,以兵胁治降附,遂犯肃州。罕东左卫不克自立,相率徙肃州塞内。(《明史·西域传》) 1528年 嘉靖七年 戊子 乞台内徙时,其部帖木哥、土巴仍居沙州,服属吐鲁番,岁输妇女、牛马。以征求苛急,是年率部族五千四百人来归,沙州即为吐鲁番所据。(《明史·西域传》) 1716年 清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十一月,清朝派兵驻防沙州及色尔藤。(《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76窟)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番族内附,置靖逆、赤斤二卫。 1723年 雍正元年 癸卯 置沙州所。(《敦煌市志》) 1725年 雍正三年 乙巳 升沙州为卫。从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二千四百零五户。(《敦煌市志》、《大清一统志》) 1729年 雍正七年 己酉 沙州、安西内地移民增至四千四百零五户。(《敦煌市志》) 1732年 雍正十年 壬子 安置吐鲁番回民于瓜州。(《大清一统志》) 1740年 乾隆五年 庚申 沙州卫置鸣沙书院。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置敦煌县。(《敦煌市志》) 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 己卯 徐松调查西北水道,至敦煌游览莫高窟,记录碑文,探讨创建年代。(徐松《西域水道记》) 1821年 道光元年 辛巳 徐松《西域水道记》成书,内有敦煌水利与莫高窟的记述。(徐松《西域水道记》) 1830年 道光十年 庚寅 敦煌知县苏履吉修成《敦煌县志》。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癸巳 敦煌知县许乃穀著《千佛岩歌》并序。(许乃穀《瑞芍轩诗钞》)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癸酉 六月,白彦虎窜扰敦煌后逃入新疆。是年,总督左宗棠准备出关西征,遣员至敦煌筑仓廒。(吕钟《重修敦煌县志》)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道士王圆箓在清除积沙时,掘出藏经洞(即今莫高窟第17窟)(78)。 注:①陈梦家以为置武威郡在地节三年(前67),见《汉简缀述》。 ②碑原在巴果坤,现藏新疆博物馆。 ③碑存陕西博物馆碑林。 ④碑存洛阳市博物馆。 ⑤据《晋书·张轨传》和出土文物,前凉除公元354年曾改“和平”外,前凉年号初用晋愍帝“建兴”年号;公元361年又改用晋穆帝“升平”年号。一般年表列有前凉历世年号。本表用晋年号。 ⑥见P.2691。“永和八年”为公元352年;“癸丑”,则是公元353年。“永和八年”者,当为抄写致误。 ⑦此塔1969年在酒泉出土。 ⑧刺绣佛像残件于1965年3月在莫高窟今第125、126窟窟前遗址曾有发现。(见《文物》1972年2期《新发现的北魏刺绣》) ⑨即今麦积山第115窟,佛座有“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造”题记。 ⑩(11)均见莫高窟第285窟供养人题记及发愿文。 (12)即今第442窟。 此窟北壁存“鸣沙县丞张缌”等供养题记。 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 “鸣沙县丞”题记, 当在保定三年(563)至北周末年(580)之间。 (13)据刘汝霖《唐玄奘法师年谱》(《女师大学术季刊》第1卷)考证。 (14)第220窟东壁门上发愿文末题:“贞观十有六年敬造”,另北壁东方药师经变中灯架榜题:“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奉为天云寺律师道弘……”。 (15)见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再刊于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957)。 (16)第386窟南壁中央底层壁画题记:“上元二年七月十一日绘记”。 (17)第335窟东壁门上发愿文题:“垂拱二年五月十七日”。(18)西千佛洞第7窟南壁东侧有“如意元年五月”朱书题记。 (19)即今第96窟。据第156窟前室北壁墨书《莫高窟记》,P.3720《莫高窟记》与此同。 (20)第123窟西壁龛下发愿文今已漫漶,据向达1942年所见,“文末万岁三年诸字尚可识”。万岁(通天)三年,实为圣历元年。(向达《西征小记》,刊于《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21)此碑乾隆年间在敦煌出土,已残断,碑末题记:“大周圣历元年岁次戊戌伍月庚申朔拾肆日癸酉敬造”。 (22)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下部张思艺发愿文今已漫漶,据向达1942年所见,谓“张思艺姓名上尚隐约可见圣历二字”,见向达《西征小记》。 (23)第335窟西壁龛外北侧墨书题记为:“长安二年六月廿五日……”。 (24)即今第130窟弥勒倚坐像。 (25)第41窟北壁底层壁画有墨书题记:“开元十四年五月十一日讫记”。 (26)第180窟西壁龛外南侧张承庆造二菩萨,发愿文尾题:“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毕功”。 (27)第185窟西壁龛北侧边饰旁有“天宝八载四月廿五日书人宋承嗣作已之也”题记。 (28)碑末纪年题为:“大历十一年龙集景辰□□□有十五日辛未建”。 (29)王沂暖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 (30)此碑之一今尚存于拉萨大昭寺前。 (31)此卷录《大番岁次辛丑沙州释门都僧统□教授和尚画功德佛像记》。 (32)此卷集录《大乘四法经论》及《广释开决记》一卷,题:“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集”,末题:“癸丑年八月下旬九日于沙州永康寺集毕记”。 (33)此卷背录《六门陀罗尼经》及《经论》、《经论广释》,末题:“癸丑年十月上旬八日于沙州永康寺集译讫故记之也”。 (34)第365窟佛坛坛沿藏文题记:“圣神赞普可黎可足在位之时……复于阳水鼠年(夏令)建此佛殿,及至阳木虎之年……仲秋之月,开光之礼”(黄文焕译文),按此正值公元832—834年。 (35) P.3329《张氏修功德记》,曰:“……敦煌晋昌,收复已迄,时当大中二载,题表修笺,行道驰函,上达天闻。”原注:“大中二年,遂差押牙高进达等驰表函入长安城。” (36)此碑现存于第17窟内西壁。 (37)此卷录大中五年至咸通十年赐僧洪及悟真告身及长安名僧赠悟真诗。 (38)此卷录《瑜伽师地论》卷三十,题记:“大唐大中十一年岁次丁丑六月二十二日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于沙州开元寺说毕记”。 (39)今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北壁墨书《莫高窟记》题“□通六年正月十五日记”。 (40)第130窟东壁北侧底层原有题记:“浙江东道弟子张□□魏博弟子石弘载□咸通七年三月二十八日……耳”。 (41)见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第320页,三联书店1955年出版。 (42)第107窟西壁龛下发愿文纪年:“大唐咸通拾贰年……贰拾日……”。 (43)现藏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编号为Ch.xvni. 002(V)。 (44)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45)此碑现存敦煌市博物馆。 (46)榆林窟今第25窟前室南壁唐“光化三年十二月廿二日”斊乞达等七人“随从唐镇使巡此圣迹”墨书题记。 (47)刊《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 (48)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6号。 (49)莫高窟第468窟前室西壁门上:“……□□(元)年岁次丁卯五月二十五日”。 (50)第84窟前室西壁门上墨书:“于时大梁贞明五年□□岁十月十五日题记”。 (51)第401窟东壁北侧五代画观世音像旁墨书题记“壬午年六月五日画毕功记也”。 (52)第98窟甬道南壁西起第一身窟主供养像题名:“……瓜沙伊西庭楼兰金满等□□□□□观察处……授太保食邑一千户……万户侯赐紫金……”,对照第100窟相同位置供养人题名:“故敕授河西陇右□沙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检校中书令……太……讳议金”,可确知为敕授曹议金归义军节度使之后所书。 (53)第220窟甬道北壁翟奉达画新样文殊发愿文末题:“于时大唐同光三年岁次乙酉三月丁巳朔廿五日辛巳题记之耳”。 (54)榆林窟第19窟窟门上方发愿文末题:“维大唐同光四年正月十五日题记”。 (55)莫高窟第387窟重修题记:“于时大唐清泰元年……甲子十……日题斯记”。 (56)第412窟西壁龛下五代重修功德记文末题:“天福……年……月……日题记”。 (57)P.4514题记:“于时大晋开运四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日纪,匠人雷延美”。 (58)第108窟前室南壁现存题壁纪年:“乾祐二年六月廿三日”。 (59) P.4515末题:“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谯郡开国侯曹元忠普施受持天福十五年己酉岁五月十五日记雕板押衙雷延美”。 (60)第469窟北龛西侧墨书:“广顺叁年岁次癸丑八月十五日府主太保就窟上造贰仟仁(人)斋藏内记”。 (61)第124窟窟门上题记:“大周广顺□年□月……”。 (62)第61窟南壁窟主题名:“施主敕授浔阳郡夫人翟氏一心供养”。按,是年曹元忠为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妻翟氏随之晋封凉国夫人。建窟题名既称郡夫人,当在此前。 (63)第427窟墨书题梁:“维大宋乾德八年岁次庚午正月癸卯朔二十六日戊辰敕推诚奉国保塞功臣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中书令西平王曹元忠之世建此窟檐记”。 (64)第444窟窟檐墨书题梁:“维大宋开宝九年岁次丙子正月戊辰朔七日甲戌敕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傅兼中书令谯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实封三百曹延恭之世修建记”。 (65)第454窟甬道南壁题名:“窟主敕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中书令谯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五百户延恭一心供养”。 (66)第431窟窟檐墨书题梁:“维大宋太平兴国伍年岁次庚辰二月甲辰朔廿二日乙丑敕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谯郡开国公食邑一仟伍百户食封七佰户曹延禄之世创建此窟檐记”。 (67)榆林窟第13窟前室西壁题记:“雍熙五年岁次戊子三月十五日……”。 (68)此帧藏廿肃省博物馆,貌真记末题:“淳化二年岁次辛卯五月廿二记”。 (69)第444窟窟檐外北壁墨书题:“庆历六年丙戌岁十二月座□神写窟记也”。 (70)《住窟记》末题:“国庆五年岁次癸丑十二月十七日记”,国庆五年为甲寅年,应为1074年。 (71)第65窟该题记系用西夏文字书写,纪年为:“乙丑年五月一日”。 (72)榆林窟第19窟主室甬道北壁东起第一身供养人衣上题:“西夏乾祐十四年□□□日画师甘州住户高崇德小名那征到此画秘密堂记之”。 (73)莫高窟第443窟墨书题记:“时大□光定已卯九年五月初一日□始至六月初一日结经记”。 (74)此碑为西宁王速来蛮于至正十一年八月刻,据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三,原立于“文殊洞外”(文殊洞即今第61窟),现藏敦煌研究院。 (75)第444窟西龛北侧题:“至正十七年正月六日来此记耳史小玉到此”,又题:“至正十七年正月十四日甘州桥楼上史小玉烧香到此”。 (76)第3窟西壁北侧墨书:“甘州史小玉笔”。 (77)榆林窟第13窟题记:“临洮府后学待诏刘世福到此画佛殿一所耳,至正廿七年五月初一日记”。 (78)一说藏经洞发现于公元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史苇湘 编 |
☚ 敦煌学大辞典︱敦煌学纪年 敦煌学大辞典︱斋琬文 P.2547 ☛ 00011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