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换药法
机体受各种因素引起的创伤,除全身药物治疗及加强营养外,伤口换药是局部处理的重要环节。换药主要是检查和观察伤口的变化,消除伤口愈合的不利因素,创造促使伤口愈合的有利条件。
换药次序 伤口可分为三类,即无菌伤口、污染伤口和感染伤口。应按不同类型的伤口和特异性感染(绿脓杆菌、破伤风、气性坏疽、结核杆菌等感染) 的顺序进行,防止交叉感染。
换药次数 频繁的换药,不利于被损伤组织的修复,且可能增加伤口感染机会。因此,外科无菌伤口无需换药,仅于术后第三天观察一次,如伤口疼痛未加重或体温未升高,即不再打开敷料,直至拆线。污染伤口的换药次数宜少,可每隔2~3日一次,以减少过多刺激,利于肉芽及上皮组织的顺利生长。感染较重脓液多的伤口,则须每日更换,必要时须一日更换两次或多次,以便及时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及异物等,并迅速控制感染。
药物选择 组织受伤后,具有适当修复和再生能力。因此,无菌伤口无需用药; 轻度污染伤口仅用酒精消毒皮肤,再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严重感染伤口可采用有效浓度的除腐抗菌药物,并去除分泌物、脓液及坏死组织等,以稀释局部细菌浓度,保持伤口有一定浓度的药物环境。对特异性感染伤口需用氧化剂控制厌氧菌的繁殖。
换药技术
❶根据创面大小及渗出物的多寡,准备足量的敷料与药物。
❷解开绷带,除去胶布。在有毛发处揭去胶布时,应先用汽油、乙醚或丙酮浸湿,以免疼痛。先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置污物桶内。若敷料与伤面粘着较紧,可用消毒盐水浸泡后揭去,免得伤及新生肉芽组织及上皮。如内层敷料已与创面完全干结成痂,则不必揭去,任其痂下愈合。伤口放有引流物者,注意防止将伤口内或伤口附近的引流物拉出,须用两把镊子除去引流处周围的纱布。
❸以盐水棉球清洁创面,每个棉球限用一次。如为缝合的切口,应先擦拭切口,再往两侧平行擦拭。若为感染伤口,则先将周围的脓液擦去,另换一把无菌镊,再自中心向外擦拭。如有引流物,应在清洁伤口后再予处理。因为此处溢液较多,污染较重,须吸净创面渗出物,细致地夹去粘着的敷料纤维、坏死组织等,不得伤及肉芽组织或新生上皮。
❹观察伤口酌情处理: 观察脓液的性质和量,脓腔及引流口的大小,分泌物的颜色、气味,肉芽生长情况等。如肉芽颜色鲜红,排列致密、洁净、易出血者,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2~3天换药一次;肉芽水肿,可用高渗盐水加压湿敷;肉芽过长,可剪平;肉芽苍老不生长,可刮除,撒以生肌散等刺激肉芽生长的药物。
❺换药毕,及时处理污物、器械等,并将各物放回原处。
换药注意事项
❶使患者取舒适体位,特别是年老体弱、怕痛、手外伤和伤口较大的患者,避免发生意外。
❷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无菌伤口与感染伤口应严格分开处理。操作者必须戴口罩、帽子,用肥皂与清水洗净双手; 换药时严禁尘土飞扬。操作时,动作要轻而细致、敏捷、避免伤口和无菌敷料暴露时间过长增加感染机会。换药时,对脓液多、伤口较大的创面要使用两把镊子,一把清洁的传递敷料,减少交叉污染机会。
❸每次换药后,留在伤口内的引流物必须记数,引流物外端须露在伤口外,必要时用安全别针固定。渗液多的创面四周皮肤应涂氧化锌软膏保护。伤口周围的胶布印迹,要用汽油或废乙醚擦净。如病人对胶布过敏,可在贴胶布之前,试涂安息香酸酊,有保护皮肤作用。粘贴胶布应垂直于伤口的纵轴,若伤口较大,敷料较厚者,除用胶布固定外,应加用绷带、多头带或三角巾等妥为包扎。
❹患者肢体有水肿或疼痛者,应抬高肢体。冬季注意保暖,并注意保持功能位置,避免愈后发生畸形。
❺特异性感染伤口换下的敷料应焚烧,器械、器皿等用2‰洗消净溶液浸泡后,再用高压蒸气法灭菌或煮沸消毒(附换药常用药物表)。
换药常用药物表
药 名 | 浓 度 | 适 应 证 |
碘 酊 | 2.5% | 常用于皮肤消毒 |
酒 精 | 75% | 同上 |
红 汞 | 2% | 用于粘膜消毒或表浅的皮肤及粘膜创 面 |
龙胆紫 | 1%~2% | 用于皮肤或粘膜的糜烂、表浅溃疡创 面及Ⅰ~Ⅱ°烧伤,可促使结痂 |
生理盐水 | 0.9% | 清洁创面分泌物,冲洗脓腔,盐水纱布 湿敷可促使坏死组织脱落及吸附创面 的脓性分泌物 |
高渗盐水 | 2%~10% | 高渗盐水纱布湿敷水肿的肉芽创面 |
过氧化氢 | 3% | 用于厌氧细菌感染的伤口及溃烂的伤 口,以松动脓痂,清除坏死组织,控制 厌氧菌 |
高锰酸钾 | 1:5,000~ 1:10,000 | 用于浸泡、冲洗腐烂、坏死、脓液较多 的伤口 |
凡士林纱布 | | 保护肉芽创面,并可用以引流 |
苯氧乙醇 | 2% | 除去创面脓液和坏死组织,控制创面 绿脓杆菌感染 |
硝酸银 | 10%,20% | 烧灼过度生长或不健康的肉芽创面, 用药后须用盐水洗去 |
鱼石脂软膏 | 20% | 有消炎、消散、热敷等作用,用于保护 一般肉芽创面 |
生肌散 | | 对长久溃烂不愈之创面有去腐、生肌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