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传受过程与传受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传受过程与传受研究

传受过程与传受研究

传受过程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传者——渠道——受者的信息流通过程。立足于传受过程研究文学、美学、传播学、新闻学、舆论学等问题可统称为传受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受研究,特别对受众在传受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成为潮流。40年代,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把美国的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以传受过程为轴心,创立“传播学”,继而在欧洲出现了传播学的社会学派、社会心理学派、政治经济学派。60年代,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法国文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创立了“接受美学”。他明确提出,文学研究不能单纯以作品为对象,应该把读者也作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从而克服了只把文学作品自身价值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点的“独立性”。“接受美学”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是完整的文学过程。原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为“动力过程”,只有在第二个过程中,读者使作品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文学的接受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故又称“接受——影响美学”。50年代,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亚伯拉罕·莫尔斯创立了“信息论美学”,运用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研究传受过程中的美的现象。他认为,信息越新颖就越难以理解,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完全陈旧。完全理解和完全新颖的信息,信息量都为零,只有信息新颖度和可理解性达到最优比例才是美的。艺术品的信息是多层次的,接受者在各水平上进行选择,就出现审美趣味的高低。作品必须在独创性与可理解性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决定多余信息的使用量。6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产生“解释美学”,认为解释艺术作品意味着解释者的思想参与作品的意义,从而纠正了传统美学中把艺术作品本意视为固定不变的倾向。此外,还有“移情说美学”、“距离说美学”,也是从接受者的主观情感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上解释美的现象。80年代,我国有人提出“新闻美学”,但研究方法的主要倾向是孤立地研究作品本身的形象性、语言美的特征、视觉新闻的美感等,还没有从传受过程系统上进行研究,也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 纵向交流结构   传信率 ☛
000058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