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学说史研究价值观念产生、发展和价值学说演变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史的分支学科。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对价值的研究可溯源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年),他最早提出“没有公约性就不能相等,没有等一性就不能交换”的观点。价值学说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早在中世纪,欧洲的马格鲁便在他的著作中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如威廉·配第、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等,对价值学说的发展有程度不同的贡献。他们共同的最大缺陷是没有研究过价值形态的发展,而且也没分清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独立成书的价值学说史专著,但在他们的大多数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价值的本质(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形式(交换价值)、价值的社会实质(被物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等一系列问题,为最终创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流派众多,名目各异,由于互相之间交错混杂现象严重,很难精确分类。如果从方法论着眼,可大体分为一元价值论与多元价值论,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因果论与函数论、调和折衷论等。如果根据具体内容划分,又可分为一般效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均衡价格论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资产阶级的庸俗价值论只具有粗略模糊的论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庸俗价值论逐渐信条化、系统化、数学化,形成了界限比较分明的学派和流派,一般分为奥地利学派和英美学派。 目前,国内以价值学说史命名的著述不多。有关价值学说史的研究成果,一般都包含在政治经济学史的著述中。 阅读书目: 《价值学说史》何炼成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 〔参〕 政治经济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