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以逸待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反义成语 > 疲于奔命;以逸待劳 中国队疲于奔命,而日本队则以逸待劳。(张建东《中国业余围棋代表团访日散记》) 疲于奔命 奉命或被迫奔走而疲惫不堪。语本《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现多形容事情繁多或任务繁重而穷于应付。常作谓语,亦作定语、补语。 例 那时官军疲于奔命,顾了这边,失掉那边。(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八回)在激烈的中盘攻杀中,聂卫平第八十五手破眼未能击中要害,铸成大错,疲于奔命的加藤正夫以第九十手“顶之妙手”化险为夷,奠定胜局。(张建东《百密一疏,聂卫平铸成大错 化险为夷,加藤君绝处逢生》) 以逸待劳 逸:安逸,安闲。劳:劳累,疲劳。以己方的安闲休整、养精蓄锐来对付疲乏、劳累的对方。语本《孙子·军争》:“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例 他虽然在潼关南原以大军埋伏,以逸待劳,杀得李自成只剩了十八个人,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到两年时间,李自成又龙腾虎跃,逐鹿中原。(思基《论〈李自成〉及其他》第二章)两国的舟师便在波涛汹涌的黄海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吴国军士疲惫不堪,齐国军士以近待远,以逸待劳,结果以吴国大败而告终。(刘正生《我国最早的海战》) 辨 “以逸待劳”的“待”不能写作“代”。
以逸待劳 依靠天时、地利等条件,采取边防御、边养精蓄锐的办法,待进攻者疲惫不堪、士气沮丧后,再转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夺取战争胜利。 三国时,蜀将黄忠攻夺定军山,守山的魏将夏侯渊坚守不出。接着黄忠夺取了定军山西侧的一座高山,站在这座山上可以俯瞰定军山魏营内的活动情况。这样一来,夏侯渊受到威胁,被迫出战,企图夺回西侧的高山。一日,夏侯渊率兵围住西侧高山,大声叫骂挑战。黄忠随军监军法正站在山顶一目了然,见夏侯渊锐气正盛,便举起白旗摇动。黄忠守在半山,见到白旗,任夏侯渊百般辱骂,只是按兵不动,乘机歇息。午时以后,曹兵又饥又渴,疲倦懈怠,锐气已尽,都下马坐在地上休息。法正见曹兵已是劳累,就将红旗摇动。半山腰的蜀军见红旗摇动,顿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去,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斩成两段。 两军交战时,刚刚出战,将士精神饱满,斗志旺盛,求战心切,此时部队常可以一当十。随着时间推移,将士的体力消耗增大,精神逐渐疲惫,又求战不得,士气必然低落,战斗力必然锐减。因此,善用兵者特别强调以逸待劳。运用以逸待劳之计谋,要注意:“逸”,不是无所事事;“待”,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充分准备,积极防御;“劳”,就是要巧妙地调动敌人、激怒敌人,以达到疲劳敌人的目的。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按兵不动;以逸待劳 【按兵不动】àn bīnɡ bù dònɡ 使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机会。现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止住。兵:军队。)〈例〉为了全歼敌人,司令员采取按兵不动的策略,耐心等待最佳时机。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 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制胜。也指让对方先行动,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事。(逸:安闲。劳:疲劳。)〈例〉我军占领险要地势以逸待劳,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辨析 都是直陈性成语;都有暂不出兵或暂不行动的意思;都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按兵不动”多用于接到任务后因时机不成熟而不肯行动,持观望态度;多用于口语。“以逸待劳”多用于军事、办事等先让对方行动,而后找准时机出击或行事;多用于书面语。 提示
以逸待劳 原作“以佚待劳”。佚: 通“逸”,安闲。源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俟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本为军事策略,指作战时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取胜。“以逸待劳”始见于《后汉书·冯异传》。 31年夏,刘秀派兵攻打隗嚣,初战失败。于是,又命令征西大将军冯异率军占领栒邑(今陕西旬邑县)。可是冯异的军队尚未到时,隗嚣已命令部将行巡率军向栒邑进发,企图抢占有利地形。听到消息后,诸将都劝冯异说:“敌人兵多,而且刚刚打过胜仗,士气正旺,我们不要立即与他们交锋。最好把军队驻扎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再考虑新的作战方案。”冯异说:“如果让敌军占领了栒邑,对我军十分不利。我们必须抢先占领栒邑城,让部队休息一下,等到疲乏的敌军赶来,立即给予迎头痛击,不这样做就不能夺取胜利(原文是‘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冯异指挥军队悄悄地占领了栒邑城,然后将城门紧闭,偃旗息鼓。行巡一点也没有发觉,当他带领军队急急忙忙赶到栒邑时,冯异出其不意,突然击鼓竖旗。行巡的将士们见此情景,大惊失色,纷纷乱窜。冯异乘机猛追几十里,大破隗嚣军。 现“以逸待劳”多指在两方对立时,让对方先行动,自己坐待时机成熟时再行动。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原作“以佚待劳”。佚: 通“逸”,安闲。源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俟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本为军事策略,指作战时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取胜。“以逸待劳”始见于《后汉书·冯异传》。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时,再乘机出击取胜。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成〉指作战时善于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疲劳时,再乘机出击取胜: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斗策略。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在对方疲惫不堪时再相机出击以取胜。逸:安闲。待:对待。 ☚ 以攻为守 诱敌深入 ☛ 攻击的方式 攻击的方式从侧面攻击:侧击 ☚ 受到攻击 追击 ☛ 懒惰 懒惰懒(懒媠;懒怠;痴懒;慵懒;堕懒) 惰(惰慵;惰懒;惰孏;懒惰;慵惰) 窳(窳怠;窳惰;窳呰;窳啙) 怠(墯怠) 懒(痴懒)懈(懈惰;懈堕) 遗勤 另见:懒人 松懈 坐享 ︱勤劳 ☚ 懒惰 懒于做事 ☛ 以逸待劳成语。作战时,先取守势或暂避敌锋,养精蓄锐,待敌疲劳之后,乘机出击以取胜。逸:安闲,从容。待:对待。《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以逸待劳以自己的从容休整、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疲劳之敌,以便乘机出击取胜的作战方法。《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后汉书·冯异传》: “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一种作战策略。是指以自己的从容休整来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语源于《孙子·军争篇》。参见“以饱待饥”。 ☚ 以患为利 以静待哗 ☛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be rested and ready to face the fatigued enemy; hold one’s position and lie in wait for the arrival of the enemy; wait at one’s ease for an exhausted (/fatigued) enemy or opponent 以逸待劳waiting at one's ease for the exhausted enemy 以逸待劳be rested and ready to meet a tired-out enemy or opponent;wait at one’s ease for an exhausted enemy or opponent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待:抵御。形容在作战时,以我方的安闲避开敌人的锐气,对付敌人的疲劳。be rested and ready to face the fatigued enemy, wait at one’s ease for an exhausted enemy or opponent, meet worn-out troop in ease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解义】逸:安闲。劳:疲劳。用安闲之己等待疲劳之敌。指自己养精蓄锐,等敌人疲劳后,伺机痛击之。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与“以佚待劳”同。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逸:安闲。劳:疲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敌方疲惫后再行出击。《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释义】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逸:安闲。 做好准备,蓄积锐气,待敌人疲乏后相机出击以逸待劳;逸以待劳格式 会意式。 疲于奔命;以逸待劳pí yú bēn mìnɡ;yǐ yì dài láo中国队疲于奔命,而日本队则以逸待劳。(张建东《中国业余围棋代表团访日散记》)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逸:安闲。劳:疲劳。多指作战时做好准备工作,养精蓄锐,等敌方疲惫后再行出击。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佚:通“逸”,安逸。劳:疲劳。“以逸待劳”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取胜。后也指让对方先行动,自己坐等时机成熟后再行事。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解释 逸:安闲。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❶ 多指作战中利用时间休整,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奔走疲劳时乘机出击而取胜。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解义】 逸:安闲。劳:疲劳。用安闲之己等待疲劳之敌。指自己养精蓄锐,等敌人疲劳后,伺机痛击之。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逸: 安闲。劳: 疲劳。(军队)充分休息,保持精力充沛等待着,敌人来时必已疲惫,此时出击(就容易取胜)。《三国演义》三九回:“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必败刘表。”也指让对方先行动而自己坐等时机行事。《官场现形记》一八回:“我们也只可~,以静待动,等他们来请教我们。” 以逸待劳yi yi dai lao逸:安闲。劳:疲惫。以安逸之师抵御疲惫之敌。指两军交战时一方养精蓄锐,待对方疲惫不堪时再乘机出击以取胜。 以逸待劳 出奇制胜yǐ yì dài láo;chū qí zhì shèng逸:安闲;劳:疲惫。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以安逸暇整、养精蓄锐,对付敌人的疲劳,然后出奇策战胜之。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第二回:“旁座一人起言道:‘元军乘胜而来,势不可当,不如坚壁清野,固守勿战,令他老师旷日,锐气渐衰,方可~。’” 坚壁清野 以逸待劳jiān bì qīng yě;yǐ yì dài láo坚壁:加固防御工事;清野:将四野的粮食、财物隐藏起来;逸:安闲,引申为养精蓄锐。指在战争时期,加强防守,隐藏财物,养精蓄锐,准备痛击疲惫的来犯之敌。蔡东藩《五代史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郭威至邺都后,去烦除弊,严饬边将谨守疆埸,不得妄动。如遇辽人寇掠,尽可~。” 养精蓄锐 以逸待劳yǎng jīng xù ruì;yǐ yì dài láo蓄:保存;锐:锐气,力量;逸:安闲。多指在战争中部队养足精神,积蓄力量,以等待前来的疲劳的敌人。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六章:“此次守御兰州,攻占平凉,未及休息整顿,又接着长途跋涉,来解长安之围,困顿之情,可以想见。而敌方则~。攻击自属不易。”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逸:安逸,闲适。指作战时,养精蓄锐,以迎战来犯的疲惫之敌。也泛指不主动动手,等待时机出击。《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63RC【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等疲劳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逸:安逸。待:对待。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见“以佚待劳”。秦牧《愤怒的海》:“我们在这里~,杀他个措手不及。” 以逸待劳yǐ yì dài láo《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逸: 同“佚”,安闲,修整。待:等待。劳:疲劳。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疲劳时,乘机出击取胜。也作“以佚待劳”、“用逸待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