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痿证针灸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痿证针灸治法

痿证针灸治法

痿证,是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丧失运动功能,慢性者多伴肌肉萎缩为特征; 以下肢痿弱者较多,故又有“痿躄”之称。本病多因外受风热,侵袭于肺,耗伤肺之津液,使筋脉失去濡润;或因湿热之邪蕴蒸阳明,阳明受戕则宗筋弛缓,不能束筋骨而利关节; 或因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筋脉失荣;或因久病体虚,房室过度,肝肾精气亏损,筋脉失于荣养等导致发病。它包括现代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癔病性瘫痪和周期性麻痹等,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以早期治疗效果为最佳。
通治法 以调治气血,补益后天为主。选足阳明和手阳明等经穴,如髀关、阴市、足三里、解溪、肩髃、曲池、手三里和合谷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平针手法,或配合皮肤针叩刺。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肺热伤津 病起发热,或热退后即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心烦口渴,呛咳咽燥,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润燥,养肺益胃。选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少阴等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如肺俞、鱼际、尺泽、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和解溪等,每次4~6穴。用毫针行泻法。
湿热浸淫 由于湿热内郁,浸淫筋脉,以致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尤多见,或伴微肿,麻木不仁,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痛,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选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等经穴及背俞穴为主,如脾俞、曲池、合谷、足三里、解溪、内庭、阴陵泉、三阴交等,每次3~6穴。用毫针行泻法。
脾胃虚弱 由于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脉失荣,以致渐见下肢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神疲气短,食少便溏,面浮不华。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选背俞、任脉、足阳明和足太阴经穴等,如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天枢、气海、足三里、商丘和太白等,每次4~6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肝肾亏虚 由于精血不足,筋脉失养,肢体渐见软弱无力,或下肢不用,肌肉萎缩,腰膝痠软,兼有眩晕耳鸣,遗精,舌红绛,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育阴清热。选背俞、督脉、足少阳、足厥阴和足少阴经穴等,如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志室、腰阳关、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溪和太冲等,每次4~6穴。用毫针行补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参照通治法选穴,一般4~6穴,用电针仪通电5分钟左右。
皮肤针法 上肢麻痹常选后颈部、背部(胸椎1~4)、肩部、胸大肌、患肢手阳明经、手厥阴经及手少阳经等皮部;下肢麻痹常选腰部(腰椎3~5)、骶部、患肢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及足太阴经等皮部。用轻度或中度刺激。
腧穴注射法 上肢麻痹常选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内关、外关等,下肢麻痹常选八髎、环跳、承扶、委中、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每次2~3穴。注射维生素B1或B6注射液,每穴0.5ml,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5次为一疗程。

☚ 痹证针灸治法   多发性神经炎针灸治法 ☛
000017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