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①,齐之以武②,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第九》) 【注释】 ①文:政治与道义。②武:军纪与军法。相得:相处融洽。 【译文】 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不服从就难以使用。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战无不胜。平时能认真执行命令和教育士卒,士卒就会服从;平时不认真执行命令和教育士卒,士卒就不会服从。平时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因为将帅与士卒能够相处融洽,互相信任。 【评说】 “文”、“武”可理解为“德”与“法”。一个英勇善战、百战百胜的军队必然推崇文武双全、德法兼治。通过内在道德信念的软熏陶(“文”)和外部军纪法规的硬约束(“武”),从而培养士卒一种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不仅仅有益于治军,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①,齐之以武②,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第九》) 【注释】 ①文:政治与道义。②武:军纪与军法。相得:相处融洽。 【译文】 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不服从就难以使用。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战无不胜。平时能认真执行命令和教育士卒,士卒就会服从;平时不认真执行命令和教育士卒,士卒就不会服从。平时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因为将帅与士卒能够相处融洽,互相信任。 【评说】 “文”、“武”可理解为“德”与“法”。一个英勇善战、百战百胜的军队必然推崇文武双全、德法兼治。通过内在道德信念的软熏陶(“文”)和外部军纪法规的硬约束(“武”),从而培养士卒一种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不仅仅有益于治军,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意谓治理军队一方面要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兵,用怀柔和重赏使士兵亲附;另一方面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来约束军队的行动,使士兵畏服,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孙子的这种治军思想,不仅对于当时的奴隶主军队残暴的治军手段是一种进步,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古代一种治军思想。指用政治道义去教育士兵,用军纪军法来统一部队,使其步调一致。语源于《孙子·行军篇》:“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孙武强调要注意平素的教育和治理。这一治军思想,历来为军事家们所推崇,并用这一思想来治理军队。 ☚ 令行如流 丛琯珠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lìng zhī yǐ wéi,qí zhī yǐ wǔ《孙子·行军》:“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胜。”令:命令,引申为施教。齐:使之整齐。即用道义教育军队,用军纪军法使之整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