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躁狂抑郁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是以情感的异常高涨或低落为临床主要特征的精神病。可伴有思维、感知、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但与患者当时的优势情感基本协调一致。病程常具有周期性和可缓解性,间歇期多能保持正常。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一般不受损害。
我国尚未有本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发表。冰岛报道,年发病率为82/10万,男性为42/10万,女性为123/10万;为同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的3倍(Helgason,1977)。英国Salford城15岁以上人口的年发病率为97/10万,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Adelstein等,1968)。
就患病率而言,Cohen(1975)估计为3~4‰。Lehmann(1971)估计西方人口中的抑郁症约为3~4%,终身预期发生率(lifetime expectancy)为10%,是精神分裂症的10倍。每50名患者中有1人住院。但收集1938~1977年间Slater等12名作者的统计资料,本病在一般人口中的预期发生率,男性为0.4~1.8%,女性为0.4~2.8%。男女之比为0.45~1.00,女多于男。
于清汉等(1958)统计本病占住院和门诊重精神病患者的14.2%。鲁龙光等(1964) 统计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6.1%,占住院重精神病的11.3%。夏镇夷等(1978)统计占住院总数的1.2%。多数报告,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年龄方面,于清汉等(1958)的资料21~30岁发病者占半数以上。鲁龙光等(1964)报告16~30岁发病者占72.8%。
一般而言,躁狂症多见于年轻患者,抑郁症多见于年长患者。Winokur观察,双相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单相病例为36岁。 Angst与Perris(1972)亦认为单相抑郁症发病较晚,平均年龄为45岁。但Spicer等(1973)的资料提示年长发病的躁狂症并非罕见。
本病病因未明。近年来在遗传和生化两个角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线索。
1. 遗传学方面。主要是从家系、双生子和寄养子三个方面进行的。
(1) 家系研究: 本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同病的机率颇高。Winokur和Clayton(1967)发现,索引病例的父母如无本病,则患者的同胞的患病机率为12%,如父母之一患本病,同胞的患病机率为26%,如父母均患本病,同胞的患病机率高达43%。夏镇夷等 (1978)追蹤了一个高发病家系,索引病例为女性躁狂症,在连续6代73名亲属中,发现精神病患者25例,内17例诊断明确,10例为躁狂抑郁症; 一级亲属的精神病患病率为68.4%,二级亲属为20.7%。
(2) 双生子研究: 综合各家研究,单卵双生子的本病同病率为33~86%,双卵双生子为0~39%。分开抚养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也很高。Price(1968)报告,12对中有8对同患本病。
(3)寄养子研究: Mendlewicz等(1977)调查29名患本病的寄养子,发现其生身父母之一患本病者为18例(31%),而寄养父母之一患本病者仅7人(12%)。说明患者的子女,即使寄养在正常人家中,日后患本病的机率仍很高。
上述三个方面的资料,均提示本病与遗传有关。但其遗传方式却尚无定论,有下述数种假说:
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在三十年代已提出。其理由为:连续几代都出现病人,父母、同胞和子女的患病机率相仿,父母为近亲婚配的不多。由于父母一方患病,其子女的患病率远低于50%这一理论数,故认为可能系外显率较低的单基因显性遗传。
❷多基因遗传,认为系由于具累加作用的微效等效的多基因所致,其遗传因素可选用遗传度的数量表示,这一假说目前较为盛行。
❸伴性遗传,其主要依据为:本病女多于男,女性患者的姐妹较兄弟中患本病者为多,且母女同病多于母子同病,罕见父子同病者,伴色盲或Xg血型的本病患者的家族调查,提示符合X性染色体连锁遗传规律。夏镇夷等(1979)的资料表明,本病的家族中患同病者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女性患者的姐妹的患病率并不明显高于其兄弟,且发现5对父子同病的家系,因而不支持伴性遗传的假说。
❹异源性遗传,认为单相和双相患者的遗传性质不同,持这一观点者为数颇多。Von Trostorff (1968)发现双相组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的患病机率高,而且男女两性比例相近;而单相组的患病机率低,男女之比为1:2。Perris(1973)进一步证明,双相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型的患病机率为16.3%,单相仅0.8%,而单相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单相和双相的患病机率分别为10.6%和0.5%。似乎表示在遗传学中单相和双相是不同的病种。
2. 生化方面。近年来集中于生物胺类递质,因而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1)儿茶酚胺(CA)假说: 认为抑郁症系脑内CA不足所致,躁狂症则为CA增多。其主要依据有:
❶去甲肾上腺素(NA)的代谢产物MHPG(3-甲氧基-4-羟苯乙二醇)的尿排出量,抑郁症患者低,躁狂症患者高,抑郁转为躁狂前排出量增高。
❷抑郁症时多巴胺(DA)的主要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减少。
❸抑制CA合成的α-甲基酪氨酸(α-MPT)可控制躁狂,并导致轻度抑郁。
❹给予DA前体左旋多巴,可使部分单相抑郁症症状改善,并使双相患者导致躁狂。
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使CA增加,因而出现抗抑郁效应。
❻三环抗忧郁药,可能因阻断对NA的回收,而发挥其药理效应。
❼利血平使脑内突触间隙NA耗竭,故导致抑郁。
(2)5-羟色胺(5-HT)假说:有些研究认为,5-HT增多与躁狂症有关,5-HT减少与抑郁症有关。如利血平既能耗竭脑内NA,也同样耗竭5-HT,因而导致抑郁; MAO对脑内5-HT的影响大于对CA的影响,因此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主要还是使5-HT增高的结果; 电抽搐对CA和5-HT都增高,临床上出现抗抑郁效应。有些研究发现,不论是躁狂和抑郁,脑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5-HIAA)都是减少的,提示躁狂和抑郁这两种对立的临床相,具有生化同源性。
(3)可接受的胺假说:由Kety(1971)和Prange(1974)提出。他们认为躁狂和抑郁,都是脑内5-HT的功能不足,这是遗传决定的素质基础,但必需有其他生物胺系统(如CA等)的功能失调,才能导致发病。这一假说融合了CA假说和5-HT假说。
(4)修正的胺假说:由Aschroft提出,他认为本病的发生不但与脑内生物胺的数量有关,受体的敏感性也起重要作用。生物胺减少及受体敏感性降低,均可导致抑郁,反之则出现躁狂。
除了生物胺的作用外,胆碱能递质可能亦起一定作用。Janowsky(1972)提出了 “胆碱能-肾上腺素能平衡” 假说,他认为,抑郁症患者常有胆碱能占优势的躯体症状,拟胆碱能药可加重抑郁,抗胆碱能药可使症状改善;躁狂症患者肾上腺素能占优势,拟胆碱药毒扁豆碱有时可使躁狂缓解。因而,胆碱能-肾上腺素能平衡失调,可能是本症的生化基础之一。
上述假说虽多,但真正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还有距离。临床表现有:
1. 躁狂症。典型症状有三,情绪高涨、意念飘忽与精神运动性兴奋。但是,这三种症状并非无例外地都具备,有人统计典型病例只占30% (Walner,1964)。躁狂症的情绪并不都是欣快,激惹暴怒和攻击行为也颇常见。有人甚至认为轻躁狂才以欣快为主,而躁狂症则有时会出现心境不佳。同时具有两极情绪,伴有焦虑与忧郁者亦非罕见。患者睡眠减少,活动增多,注意涣散,随境转移,语多夸大,可达妄想程度。不少诊断明确的躁狂症患者在病程的高峰阶段,偶可出现联想障碍,牵连观念、幻觉和妄想。
2. 轻躁狂与急性躁狂。可以认为是病情轻重不等的两种临床状态。谵妄性躁狂是一种病情重笃的躁狂,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和严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
3. 抑郁症。典型症状有三,情绪忧郁、言语减少、行动迟钝。但下列症状亦较常见: 自杀意念或行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特别是早醒),疲乏,困倦,精力不足,性欲减退,阳痿或闭经,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疑病观念,有时可出现人格解体,犹豫不决和强迫症状,幻觉不多见,症状可晨重夜轻。
抑郁症须注意与正常人因灾难性境遇所致的忧伤心境相鉴别,后者一般不超过6~10周。某些躯体疾病可引起抑郁反应,也需注意鉴别。不少轻性抑郁症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焦虑反应或其他类型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与痴呆的鉴别有时并非容易,Kendell(1974)统计98例原诊断为痴呆的患者中,后有8例更改为抑郁症(8.2%),而870例原先诊断为各型抑郁症的病例中,23例(2.6%)后来更正诊断为痴呆。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仅有躁狂发作者,称为躁狂抑郁症躁狂型;仅有抑郁发作者,称为躁狂抑郁症抑郁型;躁狂与抑郁先后均出现者,称为躁狂抑郁症循环型;一次发作中,偶见躁狂和抑郁混合呈现的不典型类型,可称之为混合型。抑郁症状可隔日出现,形成以48小时为周期的反复发作性单相抑郁症,也可与躁狂状态频繁交替,形成以48小时为周期的双相发作。
本病的病程与转归,夏镇夷等报告的595例患者长期随访(平均11年),预后“良好”和“较好”的为67%; “欠佳”和“很差”的为13%,死亡为20%。且双相患者平均住院次数较单相为多。Robins和Guze(1969)曾综合21个随访研究资料,结果如下:4.5%(2~7%)开始诊断为情感性精神病以后改变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首次或索引发作(index episode)持续约7个月(6.0~13个月),约55%(21~93%)的病例仅有一次发作,13%(1~28%)呈慢性无缓解病程。转归方面,72%(58~92%)改善或康复,28%未改善或死亡;首次和第二次发病间隔较长,的为6年,第二次及其以后发作的间隔较短,约为3年; 双相较单相易于复发。其他作者还观察到双相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单相患者复发的间歇期较长,发作持续时间亦较长。本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间歇期多能缓解,最后不致发生精神衰退。但晚近的临床随访结果,提示部分病例可呈持续性病程,缓解可不完全。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文献中,目前越来越多的提到关于躁狂抑郁症的“残留缺损状态”,说明本病的预后并非全都良好。
本病的自杀率很高,在美国估计为14%。Guze和Robins(1970)估计,平均每一患者约有6次发作,每40人次发病中有1人次自杀致死。这一估计可能偏高。
抑郁症的治疗,对病情重笃,消极意念严重,自杀危险性很大的患者,若无禁忌证,应不迟缓地予以电抽搐治疗。药物方面,三环抗忧郁剂应首先考虑,约60~70%的患者有效,显效一般需10~14天。某一药物,保持足以产生轻度副反应的剂量,若4周无效,则应更换其他药物,常用者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虑平,有效剂量在每日150~300mg之间,剂量需逐步增加。以上三种药物均为叔胺类(tertiary amine)三环抗忧郁剂。另外,仲胺类(secondary amine)如去甲替林、去甲丙咪嗪等亦可考虑,两者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阻滞5-HT的回收,后者主要阻滞NA的回收。有时也可考虑与酚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合并使用。四环类抗忧郁剂,麦普替林剂量与丙咪嗪等相仿,既有较强的抗抑郁作用,又有安定镇静作用,亦可使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疗效,一般逊于三环抗忧郁剂,但部分病例三环抗忧郁剂治疗无效,改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能奏效。但若先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者,须停用2周后,方可改用三环药物。此外,在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应避免同时使用拟交感胺类药物和摄入富含酪胺的饮食如乳酪、巧克力、啤酒、动物肝脏等。病情缓解后,维持治疗不宜少于6个月,必要时应延长。所用剂量以三环抗忧郁剂为例,可为治疗量的一半。
L-色氨酸每日6.0g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对部分病例可能提高疗效。
部分病例,尤其是双相抑郁症,锂盐可能有效。
睡眠剥夺治疗即以连续数天不让病人睡觉,或选择性地剥夺病人的快波睡眠的方法来治疗抑郁症,此法近已受到注意,简便易行,可以试用。
躁狂症的治疗,锂盐对躁狂症的疗效已经确认,如无禁忌可首先考虑。对于不易迅速控制的兴奋躁动,可与抗精神病药物或电抽搐治疗联合使用,一俟症状减轻即可单用锂盐。锂盐长期维持治疗可防止复发。应用锂盐时需防止过量中毒。

☚ 情感性精神病   抑郁症 ☛
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

简称“躁郁症”。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循环发作或单相发作。

☚ 抑郁症   思维障碍 ☛
000014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