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仁果黑星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仁果黑星病pomefruits scab

黑星菌侵染仁果类叶片及果实,引起的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苹果黑星病在欧美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中国只局部地区发生。梨黑星病除日本、中国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外,其他国家少见。山楂黑星病国际上早有报道,中国只见于辽宁省。
苹果黑星病早在1819年就有报道。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引起注意,在黑龙江、吉林的小苹果(Malus pwnifolia,M. asiatica)上发生,60年代初在辽宁省大苹果上发现零星病叶,目前东北及河南、四川、云南、新疆局部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发生在小苹果上,大苹果上少见,但台湾大苹果上则有报道。病菌侵染叶片、果实、花器、芽、嫩梢及叶柄,以叶片和果实为主。叶片多在正面发生,初为淡黄绿色圆形或放射形斑,后渐变褐至黑色,边缘明显,上生黑色绒状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重者叶形变小,变厚,卷曲或扭曲。幼果多在萼片处受侵染,因表皮毛覆盖,症状不明显; 成果期受侵染后,病斑黑色,圆形,上有黑色绒状霉层,随果实增大,病斑凹陷,病组织硬化龟裂,果形变小或畸形; 后期受侵染,病斑小且多,但不龟裂。
梨黑星病中国于1899年在黑龙江省发现,现2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长江流域各省发生尤重,个别种植感病品种果园病果率达95%。梨树叶片受侵染后,在叶背面主脉基部或主侧脉间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长出明显黑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或在叶脉上出现长条形黑色霉斑,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早落; 果实从幼果到成熟期均可受侵染,幼果发病后生长受阻、畸形,中后期受侵染发病后形成圆形或近圆形黑色凹陷病疤,上有黑色霉,果面凹凸不平,外观和品质明显下降。
山楂黑星病中国80年代才有报道,症状与梨黑星病相似,目前只发现为害叶片。
病因 苹果黑星病的病原物为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 (Cke.) Wint.],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无性态为苹果环黑星孢,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丛生,短,不分枝,深褐色,直立或屈膝状,环痕式产孢;分生孢子单生,梭形至长卵圆形,基部平截,顶部钝圆或略尖,初无色,渐变淡青褐至深褐色,多单胞,少数双胞。在病落叶上产生子囊壳,多在病斑周围形成,黑褐至黑色,球形,较小,孔口突出,周缘有刚毛; 子囊圆筒状具短柄,子囊孢子8个; 子囊孢子卵圆形,由大小不等的两个细胞组成,青褐色。在潮湿条件下,温度20℃左右有利于子囊孢子形成,超过24℃则不利。寄主组织受子囊孢子侵染后有两种病变反应,一种是症状明显,分生孢子梗多; 另一种是病斑不明显,不产生或产生很少量的分生孢子梗。两种反应的分离比例为1:1。分离发生在子囊内核分裂阶段。具有致病性的野生型菌株称为1号小种,还发现2号和3号小种。果实受侵染后,侵染点组织内的钙含量明显高于邻近组织,且呼吸作用增强。寄主的抗病性与表皮及角质层厚薄无关,而与叶片中荧光酚(fluorecent phenel) 含量有关,组织中根皮甙(phloridrin)的存在可刺激菌丝生长。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小苹果品种如海棠、花红及黄太平等高感; 大苹果品种国光、红玉、富士感病,祝光、旭、黄魁抗病,其它品种不同程度发病。
梨黑星病的病原物为日本梨黑星菌,无性态为梨黑星孢,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暗褐色,散生或丛生,直立或稍弯曲,产孢细胞合轴式。分生孢子纺锤形或卵圆形,淡褐至橄榄色,单胞,萌发前偶有双胞。子囊壳在过冬后的病落叶中形成,圆球形或扁圆形,黑褐色,喙部突出; 子囊棍棒状,内有8个鞋垫状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淡黄绿色至淡黄褐色,双胞,上部细胞大,下部细胞小。病菌菌丝在5~28℃下均可生长,最适温为22~23℃。分生孢子形成适温为20℃左右,萌发温度范围2~30℃,适温21~23℃。萌发所需湿度为70%以上,低于50%不萌发。分生孢子抗逆力强,在-8~-14℃低温下经过3个月尚有50%以上萌发。自然条件下,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4~7个月。冬季干燥气候有利于分生孢子越冬,潮湿条件则有利于子囊壳形成。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中国梨品种多感病,日本梨品种次之,西洋梨及西洋杂交梨抗病。发病严重的品种有鸭梨、秋白梨、黄梨、花盖梨、麻梨、安梨等; 砀山酥梨、莱阳茌梨、严州雪梨等次之。此外,果园地势低洼,树冠郁蔽,树势衰弱有利病害发生。
山楂黑星病的病原物为山楂黑星孢,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圆筒形,顶端扭曲; 分生孢子单生或2~3个串生,长圆形或洋梨形,有1~2个隔膜。有性态不明。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苹果黑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落叶上产生的子囊壳越冬,亦可以菌丝体在枝条溃疡病斑或芽鳞内越冬,黑龙江省越冬后的子囊孢子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释放,直至8月下旬释放完毕。再侵染靠分生孢子,以6月至7月田间散发的分生孢子最多。气流传播,萌发后直接突破表皮侵入寄主幼嫩组织,花蕾开放与花瓣脱落期最易受侵染,萼片受侵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是侵染果实的重要菌源。辽宁及黑龙江省一般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发病盛期,9月底停止发展。决定当年病害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5、6两月的降雨量。实际降雨量达140毫米以上时,为大发生年,80~140毫米为中发生年,80毫米以内为小发生年。
梨黑星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腋芽鳞片内和枝梢病部越冬,或以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子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各地情况不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成为初次侵染源,春季多在新梢基部最先发病,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到附近的叶片或果实上,萌发侵入后的潜育期14~25天。梨树自开花展叶到果实采收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侵染,雨水充足,气温偏低有利病害流行。辽宁、吉林等省一般于5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份为发病盛期; 河北省在4月下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至8月雨季为发病盛期;浙江省一般在4月下旬,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至7月为发病盛期。雨季来临提早,降雨时间长,日照不足易引起病害流行。江苏省春季当气温上升到13℃以上,病菌孢子开始传播,气温达20℃左右为发病高峰,25~27℃时发展缓慢,28~30℃时停止发展。一年内病害发生出现四次高峰,第一次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为害新梢叶片; 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主要为害顶梢及果实; 第三次在7月上中旬,主要为害叶片; 第四次在9月上中旬,为害叶片和果实,第一次发病高峰出现迟早与当年发病轻重相关。
病害控制 在搞好冬季清园基础上,早春花芽膨大露绿时喷一次铲除剂杀死越冬菌源; 其次,在花序分离期和谢花80%左右时各喷一次保护剂或内吸杀菌剂,控制初次侵染。幼果期及壮果期继续喷药防治。梨黑星病菌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磷易产生耐药性,忌连续使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