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人际关系学研究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团体的作用的经济管理学理论,也称人群关系学,或译人性关系学,与行为科学分别构成资产阶级人类行为学派理论的前后期。 人际关系或人群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 or Human Rela-tion),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人是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人们在同一环境和不同环境中创造的不同的工作成绩,除了各人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别外,很重要的是各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差异,其根源不单是工资高低、奖金多少、工作条件优劣等等经济上、物质上的原因,还有人际间的关系、工作的组合、隶属的要求、人格的尊重等社会的、精神的影响。人际关系学以人和企业中的团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企业中人们的行为、动机; 人在社会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各个社会集团的作用及演变情况; 有关人的行为的各个流派、理论体系等。 人际关系学是作为古典管理理论的对立面,特别是以泰罗 (F. W.Taylor,1856~1915年)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著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的美国,其创始人为埃尔顿·梅奥(G. E.Mayo,1880~1949年)和他的助手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rger,1898~1974年)。科学管理学说的广泛流传和泰罗制的实际运用,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又严重束缚了工人,工人实际上成了机器的奴隶,导致了这一理论的挫折,同时诱发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918年,美国报刊首次采用这一词汇。1920年哈佛大学教授惠蒂·威廉斯(WhitingWilliams)著《职工们在想什么》一书,第一次以人际关系为出发点来研究管理。从四十年代起,在芝加哥,伊利诺,密执安等大学都设立了人际关系的研究中心,并积极开展关于它的宣传教育。1936年,梅奥第一次在哈佛大学讲授人际关系课程。1946年,人际关系学被列为管理专业的必修课。1947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工业关系研究会”,尔后流传到日本和西欧等地。在开展人际关系研究的同时,科学家们受国际“科学统一运动”的影响,试图把有关学科综合起来研究人和生物的行为,并忌讳人际关系的露骨提法,于1949年经过讨论后将人际关系学改为行为科学,并于五十年代后期兴起广泛研究,至此,人际关系学并入行为科学并为之所代替。 人际关系学异于行为科学的地方在于,人际关系学的研究仅着重于人际因素,强调重视人的行为的必要性,行为科学的研究则更着重于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学科的成就对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分析,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及研究方法上都有不同。但人际关系学是行为科学的基础,为其提供了观点和材料。 人际关系学说是资本主义管理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第一次修正了古典学派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首先对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向管理部门揭示了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的意义,对管理的实践、教育和研究工作起了一定作用,成为后来许多关于在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问题的研究的催化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际关系学不可能揭示人际关系的本质,梅奥等人对人际关系学的具体应用的研究还不深入,这一学说本身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在注重人际关系时,忽视了对科学管理学说应用的重视。 〔参〕 行为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