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美的内在规范性
人格美就是人的行为规范和性格特征之美。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的外在规格、定式; 二是人的内在特征、规范,即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等内在因素的状态和规范。人格美的内在规范性具体包括:
(1)真诚与守信。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最美好的自我形象就是真诚。以真心为人,以诚意待人,一个人便内在坦然。内在坦然,便会无欺,无欺自会守信。真诚、守信,一个人就会自然无饰,外显于气质、风度,自然而飘逸洒脱、落落大方,气宇轩昂、自尊自信。真诚,就是诚心诚意,就是诚心诚意地待人,就是不欺诈,就是不“巧言令色”,即花言巧语。一个具有了真诚的人,就具有了高尚的心灵美德,无论怎样都永远会给人带来交往中的美感享受。
相反,一个人不是诚心诚意地为人、待人,一天到晚总是盘算着如何算计人、欺骗人,这种人必然在心理上自然地产生一种时时防范的性格,不时地提防别人也会用同样的心计、手段来对待自己。这种人必然将每时每刻不断地陷入欺骗与反欺骗、算计与反算计的心理痛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虑,失言、失信,狭隘、封闭和固守的病态心理,表现出一种游移不定、气量不足、缩手缩脚、狡诈虚假的气质和风度。这种人一般都是自私自利、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由此,给人一种猥琐的形象,使人从心底深处感到厌恶,最终被人们所唾弃,成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弃儿。
真诚是人格美表现的起点,真诚就必然守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相互交往总要产生许多怨恨、许多冲突、许多伤害,归根到底往往就是不讲信用,不守诺言,互相欺骗,尔虞我诈,你骗我一分,我欺你十分,冤冤相报,永无止境。做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和“一诺千金”。这是为人的要旨,是人格的美。
(2)宽容与豁达。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与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不同品位、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难免要发生碰撞,产生矛盾,结下隔阂,有时也会反目为仇、互相敌视、互相攻击。学会宽容,就是要具有容人的精神。宽容,是一个人至善品质的表现,是人格美的又一基本规范。宽容,就是心胸开阔,宽厚待人。也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个具有宽容品质的人,必然是性格豁达,胸怀坦荡,心地磊落的人; 不过分看重一己之私利,一时之得失的人; 不过分计较名利、地位的人。当他人取得成就时,不犯红眼病,不起忌恨心。即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时命运不公,也能坦然处之。当不如自己的人在升迁、晋级、名誉、地位及财富利益上一时高于自己时,也不会显得过分地沮丧、悲愤、不满和仇恨,而始终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记他人之过,不妒他人之功。
一个人心胸豁达,就气度宽敞,气度宽敞则胸怀远大。这样,他就必然身心稳定而不随意变化,就能保持自己的人格精神而放弃其他的欲求,并不为利益所诱惑,不被灾害所惊吓。心气宽阔、舒展,始终保持诚心诚意地待人品格,使身心不受任何伤害而快乐无比。一个人只要这样做了,就是真正的大度胸怀,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自由境界。换言之,一个具有宽容、豁达气度的人,也就具有最高规格的人品、人格。
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他的豁达胸怀首先表现在能体谅他人的处境,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能谅解他人的过错或失误。能宽容、豁达的人,必是能严于律己的人。一般说来,只有严于律己,才可能宽以待人。宽容者不可怨人,豁达者不可尤天。正如曾子所说:“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 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 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荀子·法行》)这就是说,与他人一道外出时,得不到他人的喜爱,一定是自己有不仁爱的地方; 与朋友交往时,得不到朋友的敬重,一定是自己有不善待朋友之处; 面对财物的分配时,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一定是自己有不守信用的地方。一个人同时具有这三种不良行为,又怎么能去怨恨他人呢!怨恨他人只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怨恨命运就只是证明自己没有志气。错误在自己身上反而去责怪他人,这不是差得太远了吗?
学会宽容,就要严于律己,有了自知之明,才具豁达胸襟。一个只知责难他人的人、不愿承担责任的人; 一个不体察自己错误的人,不愿自我批评的人,根本无法谈起宽容、豁达的胸怀,又如何具备宽容、豁达的品质?! 当然,也就难能塑造起人生交往中的人格美风范了。
(3)谦恭与慷慨。在人生交往中,谦虚、恭敬是不可缺少的美德。谦虚就是不自满、不骄傲,不为眼下一时所得而感到功德圆满、沾沾自喜; 恭敬就是讲究礼仪、礼貌,为人处世要有一个规矩、一种方寸。谦虚、恭敬不是小气,它是一种自知不足,尊敬他人,以礼待人的美德风范。谦虚、恭敬总是表现出一种大度的为他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又通过慷慨而表现出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最易受利益困扰的不良表现,就是吝啬。只有谦虚、恭敬的人,深知以他人利益作为自己交往的出发点、归宿点的人,才不被吝啬所缠绕,才能慷慨待人,以失自己的一些利益而赢得自我人格形象的最佳塑造。
人格美的内在规范性
人格美就是人的行为规范和性格特征之美。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的外在规格、定式;二是人的内在特征、规范,即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等内在因素的状态和规范。人格美的内在规范性具体包括:
1.真诚与守信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最美好的自我形象就是真诚。以真心为人,以诚意待人,一个人便内在坦然。内在坦然,便会无欺,无欺自会守信。真诚、守信,一个人就会自然无饰,外显于气质、风度,自然而飘逸洒脱、落落大方,气宇轩昂、自尊自信。真诚,就是诚心诚意,就是诚心诚意地待人,就是不欺诈,就是不“巧言令色”,即花言巧语。一个具有了真诚的人,就具有了高尚的心灵美德,无论怎样都永远会给人带来交往中的美感享受。
相反,一个人不是诚心诚意地为人、待人,一天到晚总是盘算着如何算计人、欺骗人,这种人必然在心理上自然地产生一种时时防范的性格,不时地提防别人也会用同样的心计、手段来对待自己。这种人必然将每时每刻不断地陷入欺骗与反欺骗、算计与反算计的心理痛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虑,失言、失信,狭隘、封闭和固守的病态心理,表现出一种游移不定、气量不足、缩手缩脚、狡诈虚假的气质和风度。这种人一般都是自私自利、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由此,给人一种猥琐的形象,使人从心底深处感到厌恶,最终被人们所唾弃,成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弃儿。
真诚是人格美表现的起点,真诚就必然守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相互交往总要产生许多怨恨,许多冲突、许多伤害,归根到底往往就是不讲信用,不守诺言,互相欺骗,尔虞我诈,你骗我一分,我欺你十分,冤冤相报,永无止境。做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和“一诺千金”。这是为人的要旨,是人格的美。
2.宽容与豁达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与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不同品位、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难免要发生碰撞,产生矛盾,结下隔阂,有时也会反目为仇、互相敌视、互相攻击。学会宽容,就是要具有容人的精神。宽容,是一个人至善品质的表现,是人格美的又一基本规范。宽容,就是心胸开阔,宽厚待人。也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个具有宽容品质的人,必然是性格豁达,胸怀坦荡,心地磊落的人;不过分看重一己之私利,一时之得失的人;不过分计较名利、地位的人。当他人取得成就时,不犯红眼病,不起嫉恨心。即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时命运不公,也能坦然处之。当不如自己的人在升迁、晋级、名誉、地位及财富利益上一时高于自己时,也不会显得过分地沮丧、悲愤、不满和仇恨,而始终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记他人之过,不妒他人之功。
学会宽容,就要严于律己,有了自知之明,才具豁达胸襟。一个只知责难他人的人、不愿承担责任的人;一个不体察自己错误的人,不愿自我批评的人,根本无法谈起宽容、豁达的胸怀,又如何具备宽容、豁达的品质?当然,也就难能塑造起人生交往中的人格美风范了。
3.谦恭与慷慨
在人生交往中,谦虚、恭敬是不可缺少的美德。谦虚就是不自满、不骄傲,不为眼下一时所得而感到功德圆满、沾沾自喜; 恭敬就是讲究礼仪、礼貌,为人处世要有一个规矩、一种方寸。谦虚、恭敬不是小气,它是一种自知不足,尊敬他人,以礼待人的美德风范。谦虚、恭敬总是表现出一种大度的为他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又通过慷慨而表现出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最易受利益困扰的不良表现,就是吝啬。只有谦虚、恭敬的人,深知以他人利益作为自己交往的出发点、归宿点的人,才不被吝啬所缠绕,才能慷慨待人,以失自己的一些利益而赢得自我人格形象的最佳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