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性rénxìng多指粗野、蛮横、阴险、狠毒等不良品行、脾气。〔例〕“可不是你说的嘛。”“‘啊,我是说,这把我要是输了,不算!’”“这叫什么人性啊?!”(全四334)∣“我一想啊,说好的是不成了,非得动损狠奸坏。”“那你有什么主意呀?”“我到房东那儿去一趟,我要不叫他搬家,我姓他那个姓。”“别说你呀,人家不欠房钱,房东也不能叫人家搬家。”“架不住我给他说坏话呀。”“什么人性啊!”(全四544)∣不用细打听,看看这个宅院,就知道马同利是个什么人性了。(艳一117) ![]() ![]() ![]() ![]() 人性rénxìng人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情感和品性 人性rénxìng〈名〉指人的本性,人天生所具有的感性和理性:灭绝人性│缺少人性。 人性(一) rén xìng <名>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rén xìng人正常的感情和理性。1901年叶瀚译《泰西教育史》篇上第二章:“氏论人性之发育,有三阶级: 第一身体之发育;第二本能与感觉之发育;第三智力之发育,即道德之发育是也。” 人性;兽性、野性○人性rén xìng(名)指人的本性:~论|~的本质|~的价值|~战胜了兽性|灭绝~|丧失~|伟大的~|反映~|不通~|还讲点~|~的弱点。 ●兽性shòu xìng(名)形容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性情:~发作|~大发|~勃发。 ●野性yě xìng(名)不驯顺的性情:~十足|充满~|动物的~|颇羡慕古时文人的那份山村~。 人性←→兽性rén xìng ← → shòu xìng人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人性rén xìng人的本性(1)。《象祠记》: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我在这里更加有理由相信人性是善良的。 人性 人性人的本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政治地位中,表现的倾向各有不同。具有追求自由、反对压迫和拥戴公正、正义的良知。如果人的行为与这些正常要素相悖,常被指责为“没有人性!”思想教育要善于分析各种条件下的人性差异,不可把这一概念绝对化。 ☚ 群体规范 人的社会性 ☛ 本性 本性天性,本性:性分 ☚ 脾气 禀性 ☛ 人性rén xìng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性的存在,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74页)参见“人性论”条目。 人性 人性ren xing亦称人的本性。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并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性的存在,并主张既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又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其一,人性是社会关系决定的。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性。由于劳动是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社会,创造了人,因而应当把劳动作为考察人性的起点。其二,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性是一定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人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原始社会的人性不带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性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其三,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是通过教育和自我锻炼、修养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人性善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74页) ☚ 道德价值 道德的起源 ☛ 人性又称“人的本质”、“人的本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参见“人性论”。 人性 人性亦称“人的本质”。指人具有的特性。人对自然界的一般动物而言,其特性就在于有“自觉的能动性”,在于人能够认识自然界并依照这种认识制造工具和能动地改造变革自然界。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类的特点。就现实社会生活的人们说来,他们总是生活和活动于具体历史时代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或阶级关系的地位上,因此,他们的各自特性也就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或阶级关系规定的,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毛泽东说: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 ☚ 异化 人性论 ☛ 人性human nature 人性human nature 人性nature of man 人性human nature 人性human nature; humanity; attributes of human beings;human characteristic 人性 人性humanity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属性,即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特性。人类从哲学上探索人性有着很长的历史。中国古代就有了“性善”、“性恶”和“不善不恶”说。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之善行都是伪装的;告子则认为人性是不善不恶的。在欧洲,历史上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上有三种: (1)宗教神学把人性归结为神性。(2) 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唯物论哲学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3)资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大多把人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或理性。这些认识都为科学地解释人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都没有找到人性的现实基础并对人性作出全面地解释。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规律,也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现实基础是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的社会性, 同时也形成了人的思维和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说明了在人性问题上的三个基本关系:(1)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动物性的关系。人也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自然规律、生命规律在人身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在此意义上,人性包含着自然性、动物性,人与动物具有某种共同的本性,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食欲与性欲。但是,人性与动物性又有着本质区别。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中,人的动物性(如食欲与性欲)已经社会化、人化为“人的自然性”,其中渗透着社会的内容。动物依靠其自然本能满足其生命需要,而人则通过后天的生产劳动满足其生命需要。人的进食也不仅是满足食欲,其中包含着社会交往、政治、习俗和精神需要的内容。人类的性行为也不仅表现为传宗接代的需要, 而是发展成为一种肉体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作为一种审美感升华为爱情,并被纳入社会伦理规范之中。(2)人性问题上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这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基础决定的。但由于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上,不同的个人之间又具有相互区别的特殊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对立的阶级之间具有共同的人性。但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对人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上阶级的烙印。(3)人性问题上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的关系。人性具有不变的方面,这也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基础决定的。但由于生产劳动是发展的,因而人性又具有可变性、历史性。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人,在本性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 人生发展课题理论 认同作用 ☛ 人性 人性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语。指性的最高层次,即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切属性的总称。以人性的来源分为生性与习性。生性谓天生之性(自然本性),习性谓习得之性(社会本能)。以人性有无善恶分为性善、性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以性的不同水平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 志 形 ☛ 人性 人性human nature人类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人格心理学中指人类的动机特性。动机是行为的根本原因,许多人格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即动机的理论,都对人的本性作出根本假设。主要内容有: (1) 人类动机的性质,即人性的善恶观。(2) 人类动机的动力。(3) 人类动机的分类。不同的人性观决定人格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建议和指导。 ☚ 统我 个人规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