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的经济规律
发展经济学家用人口转变理论来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他们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 1840年经济现代化以前的许多世纪,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是: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保持稳定状态,增长缓慢。
(2) 1840-1890年,这一时期里,以头十年即1840-1850年经济现代化开始,由于公共条件改善、营养改善、收入增加,使得死亡率大大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很高。这个阶段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因而人口增长较快。
(3) 1890-1910年,由于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这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使人口进入一个很少增长或不增长的阶段。
上述三个阶段的历史表明,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再生产有三种类型:
❶原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这个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出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活资料来源极不稳定,人口死亡率极高,平均寿命很短,为维持人类的延续,人口出生率很高。这种类型是与狩猎、采集经济相适应的。
❷传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这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有了比较稳定的来源,特别是牧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开始改善,由于病菌理论的出现,疾病免疫力的增强以及在19世纪和20世纪发展的医疗护理革命等等,使某些广泛流行的疾病如淋巴腺鼠疫、霍乱、小儿麻痹症、肠热症和白喉等,几乎在世界许多地区被完全消灭了,从而使人口死亡率有了相当可观的下降,但出生率仍较高。因为那时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并不高。作为生产单位和生育单位 “两位一体” 的家庭,可以用较少的费用和较短的时间增添一个新的劳动力。这种类型是与农业经济和初期商业经济相适应的。
❸现代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这个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主要靠采取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不要求相应成比例地增加劳动力数量,而对劳动力的质量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就业困难,培养劳动力的费用也大大提高。作为消费单位和生育单位 “两位一体” 的家庭,不得不考虑减少生育子女的数目。这种类型是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
从一些国家人口转变过程来看,推动人口转变 (或人口革命) 的因素,主要是:
❶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增大。由于科技的进步,要求社会提供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这就迫使工人增加子女的教育和生活费用。而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使工人的实际收入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下降,这样,势必造成工人抚养子女的困难。而工人为了使自己的子女成年后能够就业,就得支付一笔高昂的费用,使他们受到专门的教育。这样,就会导致工人家庭自动地减少子女的生育数量。与此同时,由于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提高,迫使工人延长就业前训练的时间; 在就业以后,为不致在竞争中被淘汰也得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因而推迟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自然也就缩短了有效生育年龄时间,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也逐渐延长。
❷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增多,使妇女在就业获得收入与生育子女之间产生了矛盾,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而且,由于妇女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推广节育措施有关,使妇女自动缩减生产子女的数量。
❸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的剩余产品增多。个人的储蓄以及社会提供的养老金和保险金,减少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使 “养儿防老” 观念冲淡,使家庭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化。
❹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婴儿死亡率下降,减少了补偿性生育; 另一方面使平均寿命延长,劳动力的有效使用时间相应增加,从而排除了那种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为适应劳动力迅速更替而必然要靠早婚、早育来进行补偿的现象。
❺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以致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加速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由此可见,人口革命的实现与提高人口质量是分不开的,是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依靠以内含为主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即不断提高人口质量,有助于推动人口革命,促进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迅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