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口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口经济学rén kǒu jīng jì xuéдемографческая эконóмика; эконóмика населéния

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 economy

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人口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把人口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40年代。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分析研究再生产过程中人口发展与自然资源,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阐明人口经济问题的表现、性质、产生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等。

人口经济学

研究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将它作为一个专门课题和独立学科提出来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研究人口经济学需要运用一些具体方法,如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


人口经济学

研究人口经济运动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2.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的相互作用;3.人口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相互关系;4.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5.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农业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7.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人口与经济关系的量的分析;9.人口经济问题及其表现。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斯彭格勒是人口经济学的创始人,其于1947年发表了《人口增长经济学概论》。人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就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人口投资、国民经济增长等的比例关系; 人口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经济效果; 人口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口与经济指标的对比统计分析; 人口经济预测与规划;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现状和问题; 古今中外人口经济理论及流派等。人口经济学研究在我国有重要意义。

☚ 人口社会学   人文主义 ☛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与经济之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口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人类社会中,经济和人口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阐明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人口经济学不是单纯地研究人口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也不是单纯研究经济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而是研究人口经济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人口经济学是介于人口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一门科学,它即是人口科学的重要分支,又是经济科学的重要分支。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研究人口经济学还要运用一些具体方法,例如,统计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等。
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的探讨古已有之。近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从不同方面对人口与财富、人口与土地、人口与资本、人口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人口经济思想。后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也曾涉措这些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在发现和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研究了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人口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两种生产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人口经济思想合理成分的同时,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经济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把人口经济学作为一个专门课题和独立学科提出来进行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40年代。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雷德伟出版了他的 《减少人口经济学》 一书中,对降低人口增长率所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斯彭格勒发表了 《人口增长经济学概论》 一文,对人口经济学的内容作了梗概的阐述。25年之后,他又出版了 《人口经济学》 一书,从人口效果与经济效果这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口经济问题。1977年,他又与塞·克拉克合作发表了 《人口老化经济学》,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关系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1977年美国的麦尔文·西蒙出版了 《人口增长经济学》 一书,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人口增长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行了理论的、数量的论述和分析。这些资产阶级人口经济学家的思想和观点,尽管不无参考价值,但他们共同的根本缺陷在于: 离开社会经济制度考察人口经济问题,只注意某些量的分析,没有进行本质上的研究,他们依据的理论仍然是马尔萨斯主义和新老凯恩斯主义。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科学地揭示出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规律性,建立科学的人口经济学。

☚ 人口统计学   人口社会学 ☛

人口经济学Economics of Population

系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口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西方的一些学者,自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就开始把人口经济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诸如英国经济学家雷德伟、凯恩斯,美国经济学家斯彭格勒、塞·克拉克、麦尔文·西蒙等,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颇有影响。人口经济学不仅研究决定人口增长的各种经济因素,而且更重要地是对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理论上、数量上的探讨和分析。随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日益密切,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对人口经济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宽。

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 Economics

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边缘学科。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其变化规律;人口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生态平衡,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儿童成本收益分析等。

人口经济学

研究各个社会形态的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介于人口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分支:宏观人口经济学和微观人口经济学。宏观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总量特征及其变化,主要研究人口与耕地、人口与自然资源、人口与环境及其污染、人口与国民收入及其分配、人口与投资和储蓄、人口与就业和劳动市场、人口与技术进步、人口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等,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总量关系问题。微观人口经济学通常以家庭为主要研究客体,又被称为“家庭经济学”。主要探讨子女的成本-效用、家庭规模及其经济效应、家庭生育的经济决策、家庭内代际人口经济关系以及有关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问题。人口经济学还探讨人口投资、人口经济效益、适度人口和老龄人口等问题。

人口经济学

研究人口运动过程和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和特定地域里,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人口的社会状态,人口的数量,人口的年龄、性别、民族、身心情况等构成,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急剧增长,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各国学者都在竞相研究,如何使人口增长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人口经济学 (PopulationEconomics)是介于人口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人口学和经济学对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生态等方面联系的揭示,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就业结构、总人口出生率的变动趋势、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的迁移、劳动力的社会流动等人口问题的分析,为人口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口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以各个社会形态的人口运动过程和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后者只研究某一社会形态的人口运动过程和经济运动过程的联系和规律。在我国,人口经济学是以阐明社会主义人口经济规律为任务,一方面,要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对人口过程的制约性,另一方面又要研究社会主义人口因素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经济过程的影响,从而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规律。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再生产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口发展与自然资源、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人口的职业、行业构成、年龄结构、人口质量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最优人口和最优人口经济效益的评价等。主要研究内容有: (1)人口经济的一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口经济思想; 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决定作用和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人口经济过程。包括: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就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人口投资、国民经济增长等的比例关系,人口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口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3)人口经济统计分析与规划。包括: 人口与经济指标对比统计分析; 人口经济预测与规划等。(4)人口经济问题。包括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的人口经济现状和问题。(5)人口经济思想评述。包括古今中外人口经济理论及流派。
人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统计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和中世纪西欧思想家如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4年)、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等,已不同程度地考察了人口和土地、人口和生活资料等人口经济关系。意大利的乔万尼·保泰罗(Gio-vanni Betero,1544~1617年),是比较多地用经济观点考察人口问题的人。他在《城邦伟大的原因》等著述中,不但探讨了阻碍人口增加的原因,而且考察到人口与生活资料的比例关系。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弗朗斯瓦·魁奈 (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等,也被看作是人口经济研究的先驱。他们关于人口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人口的阶级结构、城镇经济发展和城乡之间的人口移动等问题的论述,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在资产阶级人口经济史中,马尔萨斯(T.R.Malthus,1766~1834年)的《人口原理》 (《An Essay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他力图在这部著作里证明,贫困及其引起的不幸的罪恶不是根源于社会制度,而是根源于人的本性。他认为,人口的增殖,如果不遇到什么障碍,每二十五年就会增殖一倍,并且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 生活资料即使在最有利的劳动条件下,最快也只能按算术级数增加,前者的增加超过后者,造成人口的绝对过剩。马尔萨斯把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归咎于自然,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他公开提出通过饥饿、瘟疫和战争手段来消灭大量过剩人口。马尔萨斯的立论根据是荒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他的人口理论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在马尔萨斯之后,比较有影响的资产阶级人口理论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以威克塞尔(J.G. K. Wicksell1851~1926年) 和艾德温·坎南(Adwin Cannan,1861~1935年)等人为代表的“适度人口论”; 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 Landry,1874~1956年)的“人口演变论”; 里宾斯坦 (H·Leibenstein)、贝克尔 (G. S. Bec-ker)和舒尔茨 (T. W. Schultz)为代表的“人口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和“人力资本”理论。这些理论,为资产阶级的人口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人口经济学的创立,以1972年出版的美国斯彭格勒(J. J.Spengler,1903~)著的以《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 Economics》Dur-ham,Duke Univ. Pr.,1972.) 一书为标志。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自殷周起,许多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经济关系。以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 为代表的儒家人口经济思想,在封建社会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是中国第一个较系统地分析人口问题的思想家。《商君书》、《管子》等书,最先比较明确地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和土地,人口和经济的关系。战国后期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又最早从人口变动来寻找社会变动的原因,并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到了近代,人口经济问题受到空前的关注,但真正把人口经济作为科学来研究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其他社会规律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口相对过剩规律的分析,为建立科学的人口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阐明的人口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五十年代,我国曾出现了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热潮。1957年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论述了我国人口问题与经济建设,特别是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实践证明,他的许多主张也是可行的,对于我们今天开展人口研究,推动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四化建设,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学正在创立中。
阅读书目: 《人口经济学》张纯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人口理论问题》刘铮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人口增长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1977) 朱利安·L·西蒙(Julian L. Simon)著,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Research in PoputationEconomics》 J. L. Simon and P.H. Lindert,Jar Press Inc,1982。
〔参〕 经济人口学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Economics of Population

研究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在人类社会中,人口和经济相互影响,形成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口经济关系,西方人口理论的奠基人是马尔萨斯。但最早提出人口和经济关系命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杰·斯彭格勒。他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如《人口增长、消费需求和工商利润》、《人口经济学》等。当前,一些国家人口急增,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适度人口问题已成了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 生态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economics of population

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人口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由这两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人口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伴随着西方的人口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而逐渐展开的。它着重分析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是说,人口经济学要分析人口与经济、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便阐明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多元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
首先提出人口经济学这个命题的,是英国剑桥经济学家伯德威 (W.B.Reddway)。1951年,他在为张伯伦百科全书撰写人口经济学词条时认为。人口经济学要从宏观方面考察人口对经济的作用,即考察人口经济效应。不但如此,还要分别考察正在增长的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和日益减少的人口对经济的影响,美国人口经济学家J·L·西蒙 (Jnlian W.Simon) 则认为人口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经济学科,该学科要分析人口规模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关系具体化为人口与农业、工业、资源、空间等的关系。他所撰写的《人口增长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1977)一书,就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总的说来,作为一种学科体系,西方学者对人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涉及的范围和因素仍在摸索与探讨之中,说法不一。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的科学,对此是没有多少疑义的。

☚ 福利经济学   人口统计学 ☛

人口经济学/老年经济学/适度人口论/经济适度人口/实力适度人口/福利适度人口/静态适度人口/动态适度人口/适度人口增长率/马尔萨斯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低水平均衡陷阱/人口容量/人口爆炸/人口增长极限论/人口危机/人口零增长理论/罗吉斯蒂人口/人口过剩/人口压力/人口不足/人口减少/人口投资/人口推力/凯恩斯人口经济理论/人口增长经济学/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寇尔-胡佛人口经济模型/经济-人口环路/孩子的成本-效用/孩子净成本/孩子的影子价格/边际孩子/孩子的价值/生育的经济决策/孩子效用最大化模型/时间配置理论/伊斯特林学派/生育率决策的供给-需求模型/孩子数量-质量替代论/边际孩子合理选择模型/生育机会成本/临界最小努力/居民户的乘数效应/贝-墨-塔模型/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财富流理论/新家庭经济学/生育率经济理论/迁移成本-效益/迁移成本/迁移选择性/迁移流/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就业概率/迁移推力-拉力理论/两步过程迁移模型/人口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人口郊区化/人口周期/人口规模效益/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变动的经济后果/人口经济密度/人口经济年龄金字塔/家庭生命周期/人口老龄化陷阱/老龄化人口/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增长/人口革命/生育率革命/最高人口/最低人口/稳定人口/静止人口/劳动适龄人口/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惯性/人口分布/抚养比/人口密度/劳动力参与率/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劳动生命表/世界人口宣言/布加勒斯特人口会议/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墨西哥人口会议/开罗人口大会

☚ 声誉   人口经济学 ☛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economics of population

研究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多元相互关系的新兴边缘性学科。人口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西方经济学和人口学的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早在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W.B. 雷德韦(W.B.Reddway)就出版了名为《一种缩减人口的经济学》一书,率先提出了人口经济学这一命题。随后,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陆续发表以此为主题的论文或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美国学者J.J.斯彭格勒(J.J.Spengler)1972年出版的专著《人口经济学》;J.L. 西蒙(J.L.Simon)1977年问世的《人口增长经济学》;保罗·舒尔茨(Paul T.Schults)1981年发表的《人口经济学》;以及日本学者安川正彬的《人口经济学》(1965年)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有关著作的迅速增多,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地位逐步被确立。但是在西方学术界,迄今为止这一学科的名称仍未统一:既有人口经济学的称谓,也有经济人口学(Economic-Demography)的叫法。美国学者常将这一学科定名为人口经济学,而在一些大型国际会议上则多把“经济人口学”列为会议的专题。两种称谓指称的学科体系,既有交叉,也有所不同:人口经济学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而经济人口学则主要是从人口学的角度考察这种相互关系。
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研究人口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研究人口及人口变动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决定因素;同时也考虑人口与经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中,隶属于“媒介变量”的社会、政治、心理、技术及文化教育等要素的作用。在分析方法上,主要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分析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总量特征及其变化,包括人口与耕地和粮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人口与投资和储蓄、人口与技术进步、人口与收入及其分配、人口与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等等涉及人口与发展各个领域及各个环节的人口经济关系问题。其中将人口因素视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影响因素和内生变量来进行分析,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微观分析又被称为新家庭经济学或生育率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需求理论、劳动-闲暇选择理论、时间配置理论等,通过对孩子的成本-效用、孩子的数量-质量替代、收入与生育选择等的探讨,分析夫妇的生育需求、生育行为及家庭的生育决策。其中哈威·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R.A. 伊斯特林(Richard A.Easterlin)等美国学者,及以后两者为核心形成的“芝加哥学派”和“伊斯特林学派”,对生育率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人口经济学也研究人口-经济周期、人口投资、人力资本、适度人口、老龄问题及推行家庭生育计划的成本-效益等专题。
现代西方人口经济(宏观)理论,观点繁多,学派林立。但是按照其基本的立场,大致又可以分为悲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和乐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前者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有:美国的威廉·福格特(Willian,Vogt)及其《生存之路》(1949年)、J.H. 赫茨勒(J. H.Hertzler)及其《世界人口危机》(1956年)、保罗.R.埃利奇(Paul R.Ehrlich)和他的《人口爆炸》(1968年)以及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年)等等;后者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说有:美国学者赫曼·康恩(Herman Kahn)、威廉· 布朗(Willian Brown)、洛思 · 马特尔(Leonth Martel)及其《下一个200年》(1977年)、朱利安·L·西蒙的《人口增长经济学》(1977年)及朱利安·L·西蒙与赫曼·康恩合编的《资源丰富的地球》(1984年)等。

☚ 人口经济学   老年经济学 ☛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研究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口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考察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根源或经济因素。人口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雷德韦发表《一种缩减人口的经济学》一书,首先提出人口经济学这一学科命题; 1944年美国经济学家斯彭格勒发表《人口增长经济学概论》一文,正式使用了人口经济学这一名称。西方人口经济学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形成宏观人口经济学与微观人口经济学两大分支。前者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人口群体与其相应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人口增长长波与经济增长长波之间的关系,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人口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等等; 后者研究单个家庭或居民户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家庭规模与家庭收入、抚养子女的成本与效用、孩子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等等。我国从80年代起开始重视人口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 城市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
000000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