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口城市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

所谓人口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因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样一种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发展的历史大约有一万年。但人口城市化只是近二百多年才出现的现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出现,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工业、农业、交通、服务行业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人口减少。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市,转向其他行业,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据估计,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1900年是4%,到1925年超过了20%。1950年达到28.8%,1975年提高到39.3%,目前已超过40%。据联合国最新估计,世界城市人口到20世纪末还将增加一倍,达到30亿以上。那时全世界将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就世界各国来看,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城市化程度较高。1980年日本城市人口占75%,比利时92%,荷兰88%,英国78%,联邦德国92%。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商业、服务业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在交通中心,沿海口岸的周围,形成了一些城市化地带。例如,日本的人口为一亿六千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三百零六人,而在工业发达的东京——名古屋——大板——神户——北九州的太平洋带状地区,人口占了全国的60%。有的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二千三百八十三人,等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七倍。英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人口城市化程度很高,1978年全国总人口五千七百多万,而百万人口以上的七个大城市区和二个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就占了全部人口的近40%,仅伦敦就占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美国人口为二亿二千多万,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二十六人,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近一半人口集中在只占全国面积12%的东北部工业集中的地区。
在发展中国家,尽管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因而农业人口多,人口城市化问题并不明显。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城市工业人口增多,农业劳动力也逐渐转向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因此,人口城市化问题已显露出来并将日益尖锐。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有二点六亿,而1975年则已达七点七亿,年平均增长4.4%。1950年发展中国家五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一个,1980年则增为十六个,预计20世纪末将达四十五个,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大中城市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我国 (未包括台湾省) 共有二百三十六个市,人口为一亿四千四百六十七万九千三百四十人; 有二千六百六十四个镇,人口为六千一百九十万零九千二百四十二人。城镇人口合计为二亿零六百五十八万八千五百八十二人,占总人口的20.02%。虽然城镇人口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规模不应该再膨胀,因此,应该走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独特道路。
人口城市化的结果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人口城市化会带来积极的经济后果。比如,由于人口集中在城市,促进了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据有的学者研究,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带有规律性的关系:
❶各国城市化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较低。
❷各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总值的对数值之间大致呈正比增长关系。因此可以认为: 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呈共同增长趋势; 一个国家在正常发展过程中,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一般说来与人均总值的对数值大致成正比; 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均总值每增加一定数量,它能提高的城镇人口比重数,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这表明城市化的发展随经济的发展而具有阶段性。城市化的结果,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对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好处。但是,另一方面,人口城市化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经济后果。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特大城市的发展,一些特别尖锐的问题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严重缺水、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犯罪率增加、生活条件严重恶化等。因此,美国前总统林·约翰逊在给国会的咨文里,就曾描绘过在不远的将来。美国人头戴防毒面具匆匆穿过濒于死亡的城市的景象。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使殖民主义和落后所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与大城市 “人口压力” 过大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激化起来。在那里,城市化的结果是,农民大批涌进城市,首先是首都。他们以为在那里可以摆脱饥饿和贫困,可是事实反而增加了城市的贫困,扩大了城市的失业和半失业大军,扩大了城市边缘的贫民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口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经济后果。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会给城市的就业、住房、商品供应、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娱等各方面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中小城镇,避免片面的、过度的大城市化,防止大城市人口膨胀,保证工农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逐步缩小并最终消灭城乡差别。
城市化的结果,会使城乡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上发生各种变化。一般地说,在城市化过程中,总是青年人首先向那些中等城市或大城市集中,而在农村的老年人比例则相对提高。从性别结构上看,有些国家比如西欧各国的城市人口的特点是女性占优势,而有些国家如我国则因为城市需要体力强、有技术的劳动者,因而男性占的比例大。从文化结构、技术结构看,有文化、有技术的农业劳动者更容易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向城市转移。这样,城市化的结果就可能削弱农村的技术力量。

☚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口预测 ☛

人口城市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人口向城市集聚使社会组织及其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有两个基本类型:(1) 集聚型人口城市化。人口向城市中心区集聚,既包括人口从城圈外流向城圈内,又包括人口从郊区流向城区。在工业化时代以后的城市化进程中,一种日益显著的趋势是,人口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形成人口都市化。(2) 扩散型人口城市化。这种人口城市化大致包括人口市郊化和人口圈外化(或称“逆城市化”)两个方面。这里的市郊是指围绕在中心城市以外又在城市圈以内的区域。圈外则指城区和郊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实际上人口城市化过程取决于推力和拉力的综合作用。不合时宜的租佃制度、不利的交易条件、财富和收入的巨大差异,以及农村贫困的压力等都可视为推力因子;而在都市地区,较高的收入水平、良好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公共设施和较佳的社会、教育环境等因素,均可视为拉力因子。推力、拉力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就促成了人口城市化运动。

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population urbanization

是指居住在城市或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的过程。简单说,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如果城市人口中包括了小城镇的人口,那么“人口城市化”也可以称为“人口城镇化”。这一定义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并被称为“城市化率”或“城市化度”:

U=Pu/P×100%


式中,U为“城市化率”或“城市化度”,Pu表示区域城市人口,P为区域总人口。
☚ 两步过程迁移模型   过度城市化 ☛
000021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