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政治
在中国,人口多这个突出国情不论直接或间接都必然同国外和国内政治大局有关。然而在许多理论研究中和在分析国内外形势时,人口却往往被排斥在外。但邓小平在放眼世界,纵论国内外大局时,对中国人口庞大这一国情却是十分重视的,并作了很多重要而深刻的科学分析。
(1) 邓小平直接把我国人口与我国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实行的政治体制联系起来。
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解决十多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首先发生的就是无法解决十一亿人都有饭吃的问题”。他又说: “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7—208页)因此,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国人口摆脱贫困的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另外对于选举制度,他指出: “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口这么多,地区之间又不平衡,还有这么多民族,高层搞直接选举现在条件还不成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2页)这又一针见血地把人口多和我国的政治体制联系起来了。
在谈到党的领导问题时,邓小平指出: 我国在政治上 “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 ‘文化大革命’ 中那样 ‘全面内战’ 的混乱局面。”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5页)必须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先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2页)在谈到 “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时,邓小平专门强调要把政治制度的选择同一国的国情相结合,而人口多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
(2) 邓小平经常把我国人口与我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结合起来。
在谈到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时,邓小平指出,我国人口实现十五亿人口目标,人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不仅对国内,而且对国际都有重大的意义。他说: “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 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中国人口多,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225页)
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必须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时指出: 中国有产生大量难民的可能性,即政治上搞动乱,中国的 “难民不是百万、千万,而是成亿地往外跑,首先受影响的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亚太地区,这会是世界性的灾乱。”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不仅是解决国内发展和稳定问题的重大策略,也正是为了消灭产生大量国际难民的根源,从而也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卓越贡献。邓小平从国际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和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