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心肌梗塞
心房心肌梗塞是指累及心房壁的心肌梗塞。发病率不高,约见于7.3~17%心室心肌梗塞病人中,单独发生更少。由于:
❶心房心肌梗塞缺少特征性临床表现,且常被心室心肌梗塞症状所掩盖;
❷心房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远不及心室心肌梗塞引起的那样明显。因此在临床上易被漏诊。
心房心肌梗塞引起的组织缺血、损伤和坏死,影响心房除极和复极过程。心电图可出现下列异常:
(1) P-Ta段移位: P-Ta段抬高较降低更有价值。多数移位较小,其幅度约为0.5mm,很少超过1mm。但P波直立时,P-Ta段轻微降低可属生理性,尤其在有心动过速时,其意义更难评价。除非P-Ta段降低1mm以上和(或)同时有P-Ta段水平型下移,才有诊断意义。
(2) P波改变: P波增宽、有切迹和粗钝,形成“W”或“M”型。有时P波暂时增高和(或)变尖。
(3) 室上性心律失常: 以房性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窦房结功能衰竭等为常见。
(4) Ta波改变: Ta波通常被QRS波群所掩盖,只有伴发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Ta波和P-Ta段才易被认出。
心房心肌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上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的改变,并伴有提示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和酶学改变。如果同时具备所有四项心电图异常,则其诊断更为可靠。本病的治疗与心室心肌梗塞相同。一旦诊断心房心肌梗塞,应注意预防发生心房破裂、附壁血栓、肺或体动脉栓塞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