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亭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亭长杜堇,明丹徒人。见“柽居”条。 亭长 亭长即《䝙人》。 ☚ 䝙虎化人 越地冶鸟 ☛ 亭长 亭长官名。战国时,始在国与国之间邻接地方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秦汉时,以十里设一亭,每亭有亭长,掌治安,兼管民事。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有“都亭”,城门的有“门亭”,也设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略同。东汉以后渐废。 ☚ 啬夫 乡有秩 ☛ 亭长 亭长秦汉时官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任管束盗贼等事。汉高祖刘邦起兵前曾为泗水亭长。小说首回入话部分写及刘邦由亭长起兵得天下,擅宠戚夫人,戚氏终被吕后所害事。 ☚ 七、官制职司 夫人 ☛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甲蟲 > 葛上亭長 > 亭長 亭長 tíngzhǎng “葛上亭長”之省稱。 亭长【同义】总目录 亭长负弩 亭长tíng zhǎng〖名词〗 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史记·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 亭长 亭长官名。战国时始置。掌捕边境盗贼,秦汉沿置。为乡下的一级行政组织头目,掌捕辖内盗贼。唐代中央各部设亭长,掌本署治安保卫等事。《史记·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正义: “秦法,10里1亭,10亭1乡。亭长,主亭之吏。高祖为泗水亭长也。《国语》 有寓室,即今之亭也。亭长,盖今之里长也。民有讼诤,吏留平辨,得成其政。” 《旧唐书·职官志二》: “吏部: ……亭长8人……” ☚ 庭中将军 亭侯 ☛ 亭长 亭长官名。始于战国, 时在国与国之间边境设亭, 置亭长, 以防御敌人。秦汉时设于乡村, 所辖十里,多以服兵役满期之人充任, 职司关照行旅、课征赋役、缉捕盗贼、传达政令、治理民事等, 颇似后世的里长或甲长, 为地方行政的最低级。亦指设于城内和城厢的 “都亭” 以及城门的“门亭”, 其职掌与乡村亭长同。东汉后渐废。隋、唐采用古亭长之名,作为流外的称号。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下设亭长, 负责省邸的门户开关和通传事务, 为中央官署中之最低级事务人员。参见 “亭” ☚ 酒士 亭父 ☛ 亭长tíng zhǎng官名,春秋战国时,吴国在城中设亭,以亭长主亭事。两国接壤处也设亭,用以防御敌人,亭长主其事。秦汉时城乡都置亭,为基层行政单位。在乡,称乡亭,又称野亭,十里一亭,亭设亭长,下有亭佐、求盗等吏卒,掌治安、诉讼和捕盗贼等事。城市里也置亭,称都亭,其职与乡亭同。官府置门亭,也置亭长,掌治安捕盗等。郡县的城门也有门亭长,掌开闭守护城门。《后汉书·陈寔传》:"家贫,复为西门亭长,寻转功曹。"其后,晋、南朝宋、隋、唐也置,但不复为一级行政单位。隋唐官府多置门亭长,掌传达及守护开闭门户。参看《后汉书·百官志五·亭长》等。 亭长官名。❶战国时列国始在边境线上设亭,作为防御工事,并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一人,掌治安,缉捕盗贼;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下属有亭佐、亭卒等。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都亭”,设于城门的“门亭”,亦设亭长,其职掌与乡村亭长同。东汉后渐废。 亭长(1) 亭的主管吏。起于战国,秦汉时亭长的本职是掌治安,逐捕盗贼,《后汉书·百官志》说:“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本注:“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补注引《汉官仪》说:“尉、游徼、亭长皆习备五兵。五兵:石弩、戟、盾、刀剑、甲铠。……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可见亭长之本职在于禁盗贼,与尉及游徼同。其后兼理辞讼,如《后汉书·仇览传》记仇览为亭长,有母告其子不孝;《三国志·魏书·庞清传》注引《列女传》,光和中酒泉庞娥为父报仇,截仇人头,“特诣都亭,归罪有司。”秦汉时亭长是由县管辖之吏,秦时亭长是职役的一种,如汉高祖在秦时为泗水亭长,常为县送徒骊山,服役于成阳。乡亭、都亭、街亭、城门亭,其亭长所掌均同。燧亭亭长其职掌偏重于报警,农亭亭长除本职外兼管屯户,市亭亭长则专掌交易之事。东汉后亭长之职渐废。参见“亭”。(2) 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下设亭长,秩流外六品,掌门户启闭的禁令等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