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孙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坚之子。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建安五年(200年),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吴郡、会稽等六郡。曹操任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权礼贤求才,得张昭、鲁肃、周瑜、程普等人辅佐。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根基渐固。十九年夺得刘备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二十四年,趁关羽进攻襄阳后方空虚之机,袭夺荆州,俘杀羽。曹丕称帝后,于黄初三年(222年)封权为吴王,领荆州牧。黄武元年(222年)刘备忿关羽被害与荆州被夺,伐吴,权使陆逊率军战于彝陵,大败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二年,遣卫温、诸葛直大规模航海,加强了与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嘉禾三年(234年)派诸葛恪征讨山越人迫使其下山,强者为兵,弱者补户。恪亦曾明令各地实行屯田,故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而权往往以土地佃客赏赐功臣,发展了世家豪强势力。

孙权(182—252)

东汉三国吴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仲谋。孙坚、吴夫人次子。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举孝廉、秀才,任阳羡长,行奉义校尉,随兄孙策平定江东。五年继孙策为讨逆将军,任会稽太守,统领江东六郡。十三年与刘备联盟,任用周瑜于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始成。十四年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十六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称建业(今江苏南京)。二十四年夺荆州,擒杀刘备大将关羽,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南昌侯。魏黄初元年(220 年)受魏文帝封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持节督荆、扬、交州诸州军事。吴黄武元年(222 年)任陆逊为大都督,于彝陵之战大败蜀汉刘备,称吴王。黄龙元年(229 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国号吴,旋迁都建业。次年首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渡海到夷洲(今台湾)、亶洲。又设农官广屯田,于山越地区置郡县,并经略辽东。赤乌十年(247 年)为康僧会立建初寺,后为其母赐建报恩寺(今苏州北寺),佛教大兴。卒谥大帝,庙号太祖。葬于今南京蒋陵。

孙权

孙权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领袖。在三国鼎立时做了吴国的君主,是三国中著名的领袖人物之一。
从历史上看,三国时代吴国的势力和统治地区仅次于北方强大的曹魏,而吴国政权的统治时间亦较其他二国为长。在正史记载中,吴国史料远蜀国丰富。应当说,孙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 《三国演义》 中的孙权形象与历史人物孙权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文艺作品来说,它不同于历史科学。自然,作为历史小说也需要重视基本史实和历史规律的。孙权在《三国演义》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虽然没有背离历史背景,但毕竟同三国史实不尽相同。由于作品是以蜀、魏之间的矛盾斗争作为中心线索,因而以主要篇幅来表现蜀,魏两大封建集团的矛盾和斗争,这样就不能不把孙吴集团放在陪衬的地位。相应的对孙权形象的刻画就不能充分展开。所以孙权出场,特别是正面表现孙权的活动是较少的,一般说来,除了围绕蜀、魏之间的矛盾斗争而涉及孙吴集团,作品较少地去正面描写孙权的性格及其活动。从作品对孙权的评价来看,也同史籍有一定差异。例如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作了这样评价: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作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这里陈寿对孙权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三国演义》作者对孙权的评价就大不相同了。既未写出他“有勾践之奇英”;也未把“果于杀戮”作为他的主要缺点。而罗贯中的高明之处,则是根据表现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的需要以及孙权在蜀魏矛盾斗争中所处的微妙的地位,主要从他的政治态度上予以肯定或否定。就是说,他对于孙权的态度和是非标准是以“拥刘反曹”作为主要依据的。如果离开这个观点,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孙权的形象,就不能正确理解作者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三国演义》塑造孙权形象,从整体看是赞美他的英雄品质和领袖才能的一面。小说第十五回描写孙权初次出场亮相就是相貌不凡: “权生的方头大口,碧眼紫髯。昔日有汉使刘琬入吴,见孙氏昆仲曰:‘吾遍观孙家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唯孙仲谋形貌奇伟,骨体非常,必有大贵之表,而又享高寿,众皆所不能及也。’”
在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操时,从诸葛的眼光中又一次描写孙权: “碧眼紫髯,堂堂一表人才。”所以诸葛亮暗思: “此人只可激,不可说。”这就点出了孙权具有英雄性格和领袖仪表的特点。作品描写孙策在临终时也对孙权作了高度评价: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他又对吴国太说: “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这就首先肯定了孙权作为国家领袖的品质和才能。孙权即位后,就“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作为领袖品质和才能的另一方面,就是能采纳各种意见,坚持正确方针。当周瑜向他推荐贤士鲁肃时,他立即让周瑜把鲁肃请来,征求鲁肃对东吴的大政方针和前途的意见。听了鲁肃正确意见后,即“披衣而谢”。在作品第三十八回中,写到建安七年曹操破了袁绍,企图控制孙权,命孙权遣子入朝为质。孙权当即与谋士商量,听了周瑜的正确意见后,“遂从其言,谢使者,不遣子”。表现了孙权心怀若谷,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政治家风度。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在决定一些大问题上,既能果断处置,又极为审慎。如在赤壁之战时,曹操以号称百万雄师压境,并威吓孙权,引起东吴集团内部严重思想混乱,以张昭为代表的文臣谋士屡向孙权建议迎降曹操:
曹操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西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 “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 “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在这种投降舆论甚嚣尘上的压力下。孙权只是“沉吟不语。”因为事关重大,不能轻率表态。正如他对吴国太所说: “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而犹豫不决。”但当他听了诸葛亮和周瑜对敌我形势、利弊条件的客观分析后,就果断地表示: “曹操生平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意。”所以,一旦下了决心,就果断地作出决策,拔出佩剑,砍掉面前奏案的一角,对众人说: “诸官将再有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个领袖的英雄气概和他果断与审慎相统一的性格特征。
如果说在赤壁之战中充分显示了孙权英明决断的雄伟气魄的话。那么,在小说第三十八回和第六十一回等篇章中,又突出地表现了孙权的将才。这两次征伐黄祖和曹操的战役,都是在孙权的率兵亲征和直接指挥下取胜的。特别在同曹操对垒中,他军肃整齐,调度有方,以闪电战大败曹军,不禁使曹操叹服: “生子当如孙仲谋。……”故使曹操不敢小视孙权。这次战役相拒月余,正当曹操进退维谷而孙权亦不能取胜之际,孙权却审时度势遣使作书,谴责曹操,并有理有利地迫使曹操退兵。
作品还通过吴国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时,又对吴主孙权作了概括的评价。当曹丕问及孙权乃如何之主时,咨曰: “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解释说: “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拒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这里虽有不辱使命、不降低降魏的身价外,所举各点都有事实为据。这正是罗贯中对孙权英雄品质的概括评价。
从上述诸方面看,作品对孙权的英雄品质和领袖才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但这种肯定和赞扬,基本上是从拥刘反曹这一观念出发的。我们从其他章节里也可以看到,凡是孙权或联合刘备,结为同盟;或抗操、伐操,作者都是以肯定的态度、热情赞扬的笔调来塑造孙权的英雄形象的。同样,作者对孙权的否定、暴露方面,也是以“拥刘反曹”作为是非标准的。
孙权形象也是具有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他对待重大问题固然表现了英明果断和审慎的性格特征,然而在战略上往往是动摇不定的,在蜀、魏之间缺乏明确的、一贯的战略思想。特别当有利可图时,就目光短浅,以小利而忘大局,以致倒向曹操一边与刘备为敌,接受曹操封赐,缺乏政治的原则性。在三国中,无论正面人物刘备或反面人物曹操,都有统一全国、席卷天下的战略雄图。而孙权则仅凭父兄之遗业,满足于一方霸主的地位而缺乏远大的政治雄图。斤斤计较小利而不顾大义,这是导致孙权政治上不坚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来在赤壁之战时所建立的吴、蜀联盟,对于孙吴政权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孙权坚持了这条正确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路线,它进可以与刘蜀联合共取中原,退可以维持鼎立局面。但是缺乏战略观点和宏大抱负的孙权,却正是在这个原则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为了荆州一地之利,不惜破坏吴、蜀联盟而与刘蜀对立,以致演出了讨荆州、抢荆州、杀关羽的惨剧。从此吴、蜀联盟破裂而导致吴蜀之间的一场全面战争,大大削弱了两国的力量,造成被各个击破的局面。显然,在吴、蜀的这场争端中,作者对孙权抱揭露和批判态度,突出地表现在诸葛亮的三气周瑜和孙权不择手段地施用美人计妄图夺取荆州的丑剧。孙权“进妹固好”原出于史实,但“进妹固好”的本意是作为与刘蜀联系的一种方式,并非施用美人计; “三气周瑜”在史实上也缺乏根据。而作品作了这种改造和虚构: 把“进妹固好”改变为孙权的美人计; 把“三气周瑜”写成由荆州问题引起的一场明争暗斗,目的在于批判孙权图小利而不顾大局的错误行径。在小说第六十一回中,作者借吴国太之口大骂孙权:“汝掌握父兄之业,坐领八十一州,尚是不足,乃顾小利而不念骨肉”之情。这正说到了孙权的只图小利而缺乏远大战略思想的要害。显然,这是作者对孙权的否定的一面。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 中孙权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尽管某些方面同史实不完全一致,但其主要方面却体现了英雄性格特征,不愧为“江东三杰”之一的誉称。其性格的丰富性,也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至于孙权在作品中的地位,虽不同于主要人物,但他的政治态度如何,对于蜀魏之间的矛盾斗争,可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如联蜀抗魏,则曹操就不能取胜;若反刘或降曹,则曹操必胜、刘备必败,鼎立之势就不能成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孙权也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典型,《三国演义》对孙权形象的塑造注意了性格的深度和丰富性并有分寸感,具有一定说服性。

☚ 姜维   周瑜 ☛

孙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孙策阴谋偷袭许昌,迎接汉献帝,他秘密训练士兵,布置了众多将领的任务。还没有发动,恰巧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杀死。在这之前,孙策杀了许贡,许贡的小子与门客逃藏在江边。孙策独自骑马出行,突然与许贡门客相遇,门客将孙策击伤。孙策伤势严重,请来张昭等人,对他们说:“中原大地正在陷入混乱,凭着吴、越的兵马,三江的险固,我们足以坐观成败。诸公要好好辅助我的弟弟!”他又呼唤孙权,将官印佩带在他身上,对他说:“率领江东的兵马,在两军对垒之际作出决断,同天下人抗衡,你不如我;推举贤良,任用能人,使人们竭尽心力,共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到了晚上,孙策死去,当时年仅二十六岁。


孙权 - 三国人物 - 可可诗词网

孙权

孙权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临危受命,营建霸业基地/扩大联盟,以战应战/兵以利动,刚柔并用/远交近攻,针锋相对/以屈求伸,联蜀抗魏/革故鼎新,因时制宜/登基称帝,分庭抗礼/悔过自新,任才尚计/听神信谗,废立失当

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和缔造者,三国时代杰出的韬略家。孙权能够忍辱负重,坚韧不拔; 仁而多断,好侠养士; 团结众人,任用贤才; 集思广益,崇尚韬略,创立了与魏、蜀三分天下的大业,可谓才志追勾践,人中之豪杰。

由于孙权天性多疑忌,到了晚年,这种性格变得更加强烈,以至于听信谗言,迷信鬼神,滥施暴行,酿成惨剧,削弱了东吴政权的自身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吴国家的长治久安。

孙权【同义】总目录


孙权髯孙

孙权182—252

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即吴大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夭折,继兄据江东六郡。重用张昭、周瑜、充分发挥鲁肃、吕蒙、陆逊、诸葛瑾等人的才干,安抚将士百姓,迅速稳定东吴局势。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刘联合,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大败曹操。后又联曹反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遣吕蒙袭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于章乡(湖北当阳县东北)擒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今湖北襄樊市)。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占有荆州四郡。黄龙元年(229年),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在位期间,曾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大船队至夷洲(今台湾),进一步密切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设典农校尉等农官,兴办屯田。在山越地区设郡县,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死后,尊为吴大帝。

孙权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生于182年。200年在其兄孙策死后,他继续掌权,广招贤才。208年,他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221年,孙权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229年称帝,建元黄龙。他长期与蜀结盟,抵制魏国的进攻。252年在建业去世。先后统治江东地区达50多年。其中从称帝算起,在位24年。

孙权

074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字仲谋。229—252年在位。东汉末,继其兄孙策统领江东六郡,镇抚山越。在张昭、周瑜等人协助下,招贤求士,安抚将士百姓,稳定江东局势。208年联合刘备大破曹操军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22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同年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在位期间,知人善任,置农官,兴水利,实行屯田;开发山越,设置郡县,促进江南土地开发;派人航海加强对夷洲(今台湾)的联系,并与东南亚诸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 诸葛亮   傅玄 ☛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坚为长沙太守,兄策结交江淮世家,据江东六郡。东汉末,继其兄据有江东,在鲁肃、周瑜辅佐下,治理属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吴蜀争霸,于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邺(南京)。曾派船队航海至夷州(今台湾)。设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但赋役繁重,刑法严峻,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孙权182~252

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豪族出身。父为长沙太守孙坚。东汉末年,与兄孙策随父起兵。父兄死后,继父兄之业割据江东六郡,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统帅。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广招人才,安抚百姓,威振江东。建安十三年(208年),接受周瑜建议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稳定了政权。助刘备取益州,一直奉行联刘抗曹的政策。后收复荆州,在取得彝陵战役胜利后,与蜀重新修好。229年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曾派大将卫温率万人前往夷州(今台湾省),首次正式与台湾发生了联系。晚年,实行高压政策,激起山地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在位23年,吴太元二年(252年)卒。

孙权

孙权182—252

三国时吴政权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208),和刘备联兵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1年称吴王,229年称皇帝,都武昌 (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 (今台湾) 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北方南下流民与土地的结合问题,也解决了当时的军粮问题;并在山越地区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史称吴大帝。

☚ 诸葛亮   赤壁之战 ☛

孙权182—252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其兄为孙策。策死后继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黄武元年(222)称吴王,大败刘备于夷陵。黄龙元年(229)称帝于武昌 (今湖北鄂城),国号吴,迁都建业 (今南京)。曾派人到夷州 (今台湾)。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性度弘朗,好侠养士。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卒擅江表,成鼎峙之势。后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他发展航海事业,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在位期间,赋役繁重,刑罚残酷,激起人民的反抗。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继其兄孙策占有江东。依靠周瑜、鲁肃为首的皖北地主集团及顾雍、陆逊为首的江东地主集团巩固统治,乘中原战乱之际扩展到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夺取荆州,又在夷陵之战中战败刘备,稳定了吴国疆域。221年自称吴王,年号黄武;229年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初都武昌(湖北鄂城),继迁建业(江苏南京)。任贤使能胜过孙策;推行屯田,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山越居住区设置郡县及长期虏掠山越,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的民族融合。先后派遣万人船队前往夷洲(台湾)、海南岛及辽东,有利于台湾、大陆及沿海地区的联系。实施俸邑制、世袭领兵制、复客赐客制、殊其门户制等优待官僚贵族。赋役繁重,刑罚残酷,迫使人民经常起义。(参考图2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