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交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交钞

 见货币条。

交钞

宋元两代使用的纸币,交易时用之。金海陵王贞元 (1154) 年,设交钞库,开始发行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类,与铜钱并用。大钞分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初以七年为限,到时换取新钞。金世宗时取消使用期限,可以无限流通,此乃中国纸币发展史上一划时代的事。元代继续发行交钞,元世祖曾发行中统宝钞,元顺帝曾发行至正宝钞。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紙幣部 > 金元 > 交鈔
交鈔  jiāochāo

金、元兩代發行紙幣的統稱。此期紙幣多以“交鈔”爲名,且交易時用之,故相沿稱之。《金史·食貨志三》:“遂制交鈔,與錢並用。”《元史·食貨志一》:“世祖中統元年,始造交鈔,以絲爲本。”參見本類“金交鈔”、“元交鈔”。

交钞

交钞

钱名。交者为换,钞者金少以他物代之。古代钱币,以贵重金属铸造,其直与交换物近似。自唐代始有飞钱,始货币完全成为符号。金有交钞,元仿其制,用丝布之物为本印造。《元史·食货一》: “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其法以物为母,钞为子,子母相权而行,即周官质剂之意也。元初仿唐、宋、金之法,有行用钞,其制无文籍可考。世祖中统元年 (公元1260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每银50两易丝钞1000两,诸物之直,并从丛例。”

☚ 建炎通宝   金货一品 ☛
交钞

交钞

中国古代的纸币。金、元时代所发行。金人建国之初,沿用辽、宋旧钱。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因国内铜少而钱币不足,仿宋交子成法开始发行纸币,名为交钞。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类。大钞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5种;小钞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5种。定七年为限,到期换发新钞。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金章宗废七年限制,令交钞永久流通。交钞形制的四周有花栏,票面有金额、发行机关、日期、告捕赏格、准许流通地区以及纳旧换新的手续费等。元朝先后发行过交钞、中统元宝交钞和至正交钞等。

☚ 金代纸币   大钞 ☛
交钞

交钞

❶或作 “交抄” 。见 “交引” 。
❷金纸币名。海陵王贞元二年( 1154 ),以国内铜少, 仿北宋交子,发行交钞。有大钞、小钞两种。大钞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以七年为限,期满换发新钞。每贯收工墨费十五文(后经多次改变)。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1189 ),取消七年厘革制度,交钞字昏方换。此后交钞不断贬值。宣宗贞祐二年( 1214 ),面额已高达千贯。次年改发贞祐宝券。
❸蒙古纸币名。太宗八年( 1236 )发行。各地发行的纸币只限在本地流通,二、三年一换,商旅不便。宪宗元年( 1251 )根据史楫的建议,实行“银钞相权法”,以维持交钞币值的稳定。三年,忽必烈在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发行交钞。又《元史》卷九三《食货志·钞法》说世祖中统元年( 1260 )“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此说同其他史料有矛盾,可能有误。
❹“中统元宝交钞”的简称。

☚ 钞   钞引 ☛
交钞

交钞

简称“钞”。金与元的纸币名。金朝纸币的发行早于铜币。海陵王贞元二年 (1154年) 迁都燕京后,以国内铜少,仿北宋交子,发行交钞。金朝交钞有大钞、小钞两种。大钞面额有1贯、2贯、3贯、5贯、10贯5种。小钞有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5种。以7年为限,期满换发新钞。旧钞换新钞,每贯收工墨费15文 (后经多次改变)。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1189年),取消7年厘革制度,交钞字昏方换。此后交钞不断贬值。宣宗贞祐二年 (1214年),面额已高达1 000贯。次年改发贞祐宝券。蒙古太宗8年 (1236年) 发行交钞。各地发行的纸币只限在本地流通,二三年一换,商旅不便。宪宗元年 (1251年) 根据史楫的建议,实行“银钞相权法”,以维持交钞币值的稳定。三年,忽必烈在京兆 (治今陕西西安) 发行交钞。《元史》卷九三《食货志·钞法》说世祖中统元年 (1260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此说同其他史料有矛盾,可能有误。又,“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交钞”。“交钞”又是“交抄”、“钞”、“交引”的别称。(参见“钞”、“钞引”)

☚ 楮币   小钞 ☛

交钞

❶金代的纸钞。贞元二年(1154),海陵王迁都燕京后,户部尚书蔡松年请据宋代钞引法,印制“贞元交钞”与钱并用,分大钞和小钞2类。面额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者为大钞;面额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者为小钞。与铜钱并行,初以7年为限,纳旧易新,后改为不限年月,岁久文字磨损方许于所在官库纳旧换新。若到库支钱或倒换新钞,每贯须交工墨钱若干文。交钞之制,外为栏,作花纹,其上衡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号”,料号外,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料号衡栏下曰“中都交钞库,准尚书户部符,承都堂札付,户部覆点勘,令史姓名押字”。又曰“圣旨印造逐路交钞,于某处库纳钱换钞,更许于某处库纳钞换钱,官私同见钱流转。”设印造钞引库及交钞库,皆置使、副使、判各1员,都监2员。交钞库副使专主书押、搭印合同之事。由于发行者多,回笼者少,交钞不断贬值,民浸轻之。宣宗贞祐二年(1214),又发行面额分别为二十贯、五十贯、一百贯和一千贯的“贞祐交钞”,面额过大,又无限制地发行,造成“轻而不行,钞每贯仅值一钱”的情况,不及一年,又改为“贞祐宝券”。至兴定元年(1217),又发行“贞祐通宝”钞,1贯当“宝券”千贯, 4贯当银1两。贬值后又交替发行“兴定宝泉”钞和“元光重宝”钞。战争频仍,经济凋敝,通货恶性膨胀。
❷蒙古国纸钞。太宗八年(1236),窝阔台下令印造发行,并纳耶律楚材谏,鉴于金末钞法之弊,民力困竭,国用匮乏,发行额不超过万锭。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于京兆分地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属地方性行用之纸币。世祖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初期,曾印造通行交钞,以丝为本。银50两易丝钞1千两,诸物之值,并从丝例。是年十月,改行中统元宝交钞,每1贯同交钞1两。
❸元朝发行之纸币也通称交钞。有※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至大银钞。所立之有关机构称交钞库、交钞提举司。

交钞

金、元两代发行的纸币。源于宋代的交子。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发行, 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小钞五种,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大钞五等。交钞上方横书贯数,下方篆书“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以七年为限,纳旧易新。章宗时改为字迹磨灭即换。章宗中后期,财政开支激增,政府滥印交钞,导致交钞贬值,市场不用。封建政府强制推行,竟至发行千贯大钞。贞祐三年(1215)改发“宝券”。兴定元年又发行一贯当“宝券”千贯的《贞祐通宝》。其后又发行每贯当“通宝”四百贯的《兴定宝泉》等, 币制大坏。元初,各地自行发行纸币, 中统元年(1260)始由朝廷统一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钞》。前者以丝为本,用两作单位;后者以钱为本,用文及贯作单位。武宗时改为银钞,以银为本,用厘及两为单位。开创了纸币与白银挂钩的先例。其后因财政困难,又滥印纸币,钞制被破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