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交通运输地理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交通运输地理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jiaotong yunshu dilixue

又叫运输地理学或交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交通运输生产布局的条件、特点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为:
❶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主要把交通运输看作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既服务并从属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深刻影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纽带、桥梁和先行部门。
❷运网系统的地域类型。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道等陆上交通线类型和特征,各种交通线的质量标准、通过能力以及它们在统一运网中的地位;由车站、通讯设施、交通构筑物、港口、航空港构成的交通运输枢纽的特征、类型、等级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作用; 由线路和运输枢纽、车站(港口)交织而成的运网的类型及其发展过程,以及功能。
❸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的线路,动力、运具、终端设备等运输要素的组合特点,技术经济特征,优点、缺点和合理使用范围。
❹合理运输问题,即如何使最小的运输支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对运输的需要。包括合理分布生产力,使运输能力和运输要求在数量上、地域上统一起来; 组织综合运输,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合理调配运量,加强区域间运输联系和产销平衡。
19世纪地理学家F·拉采尔已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意义,认为运输不仅为景观提供特征,也是地理变化的一种动力。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者P·维达尔把运输地理学发展成所谓的“运行地理学”的一部分。不仅研究了有形的景观特征,还研究了客货运输。但交通运输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3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1930年苏联的地理—统计学者伯恩施坦和科冈写出一本《交通运输地理概论》,虽不很成熟,但是最早的系统论述之一。30年代末,苏联的哈恰图洛夫出版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运输置配》,是一本世界区域交通运输地理著作。4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R·肖帕—雷伊出版了《大陆交通地理学》,成为西方交通运输地理的权威性著作。从50年代起,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地理的分化,交通运输地理学才形成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苏联交通运输地理工作者多致力于交通运输与生产力布局关系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如哈努科夫的《运输与生产配置》,尼柯尔斯基的《苏联运输地理》,均为此时的主要代表作。欧美学者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港口、航空地理、城市与市郊交通体系、交通运输和市场区位等方面。50年代初英国地理学家F·W·摩尔根写成的 《港口与港湾》,是一本难得的地理著作。到了60年代,由于北美地理学家E·I·乌尔曼、W·L·加里森等人倡导的计量地理的发展,运输地理学的研究又迅速发展起来。美国的交通运输地理著作逐渐增多,如E·J·推夫的《交通运输地理学》,J·C·劳威的《移动的地理学》,都是代表性的交通运输地理著作。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60年代初,北京铁道学院编写的《中国运输地理》,是我国第一本区域交通运输地理作品。1986年杨吾扬等出版了《交通运输地理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著。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与地理学、交通运输学、数学科学等相邻科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工业基地   交通运输方式 ☛

交通运输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交通运输与生产布局的关系,客货流形成、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交通线网和交通枢纽的地域结构、类型及规律的科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

研究交通运输布局规律的科学。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亦称交通地理学或运输地理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交通运输方式、路线的地域分布;一个是客、货运输的品种构成及其流向、流量的地域分布。前者又称为交通地理,或称为运力地理; 后者又称为运输地理,或称为运量地理。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经济依据。无论在建设实践,或是在研究工作中,二者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般合称为交通运输地理。
交通运输的地域分布规律,主要是反映交通运输与地理环境条件的关系。一方面,是交通运输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不同交通形式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不同运输构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等;另一方面,是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和生产的地理分布或生产的地域组合的关系等。交通运输布局是生产布局的组成部分,一般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路线、航道、航线、管路及它们的相关技术设备和土木工程建筑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理分布。它既包括静态的分布含义,又包括动态的布局(或配置)的内容。
交通运输地理学(Geography of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以交通运输的地域分布为研究领域; 以交通运输在生产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和变化以及交通枢纽和线网的地域结构组成、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等为研究对象。学科的任务是研究交通运输布局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布局的规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生产地域综合体中的地位与作用;(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和条件;(3)交通运输布局与工农业布局和城市建设的关系;(4)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5) 客流产生的人文——经济地理基础及客流分布的地域规律;(6)货流的地理分布,国际、国内、区际、区内货流形成的条件和特点,货流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分配,主要交通线路上货流的流量、流向、距离、构成、密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趋势; (7) 交通运输枢纽布局,重要交通线路的选线比较,车站、港口与运输枢纽的位置选择;(8)交通运输区划,包括货流区划、产销区划、吸引范围区划、陆路交通自然区划、全国综合运输能力区划 (也叫全国综合运输网区划),货运的合理化和运输布局的方法论等。
交通运输地理学萌芽很早。远在古希腊、古罗马就出现了商路图、周航记一类书籍。到公元十世纪,伊本·科尔达特培克著的 《道路和各国志》,便以物产的地理分布和交通、道路为记述的对象。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则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科学的交通运输地理学,是在广泛参加国家交通运输建设和布局的实践中产生的。它在铁路选线、路网规划、河运网规划、综合运输网规划中;在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合理货流的情况、城市交通问题等的调查研究中,积累了资料,丰富了内容。现已发展成为一门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性、实践性、地域性较强的独立学科。从1956年起,我国综合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和交通运输院校运输经济专业,就在学习苏联地理学及其教学体制基础上,开设了交通运输地理学课程,并于六十年代初相继编出了教材。北京铁道学院张国伍等编写的 《中国经济地理总论(运输地理部分)》(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1版),是我国第一部体系较为完整的交通运输地理学著作。此外,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1955级编著的 《中国河运地理》 (商务印书馆1962年初版)、大连海运学院编著的《海上航道地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时在这一学科上的水平。八十年代后,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些科研单位和大学的经济地理工作者,逐步加强了交通运输地理学中计量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的研究。
交通运输地理学涉及的范围颇广,它与经济地理学其他各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政治经济学、运输经济学、运输技术学、国民经济计划学有密切联系。
阅读书目:《我国的运输地理》(修订本)刘再兴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57年第1版; 《邮电通信地理》马天迪等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运输与工业配置》 (《Транспорт и раз-мещение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苏〕普洛勃斯特(А.Е.Пробст)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译,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1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