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檀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檀香 中药名。 见《名医别录》。别名:白檀香、浴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的心材。 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 树皮褐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叶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厘米,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长约与花被管相等,花多数,最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蜜腺4枚,略呈圆形。 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全年可采。 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药材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 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而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 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若。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 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肺经。 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本草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❷ 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4.5克,茯苓、橘红各6克。 俱为极细末,人参汤调下。 每用3克,炒姜15克,泡汤调下(❶ 方以下出《本草汇言》)。心材含挥发油(白檀香)3%~5%。油含α-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90%以上,檀萜烯、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油酸、紫檀萜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