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纹铜鼓
西汉。通高57.2厘米,直径90厘米。重75.4公斤。1954年广西省岑溪出土。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铜鼓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在盛大的典礼上作为乐器,作战时作为军鼓。中国远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铸造铜鼓,云南楚雄万家坝就有出土古铜鼓的墓葬。此铜鼓面中央有十二角芒光体,周缘有六蹲蛙。鼓壁分三节,上中节间两侧有环耳。自鼓面至周身饰弦纹、折线纹、圈点纹带,夹以五铢钱纹。鼓身竖剖面曲线起伏缓和,属灵山式类型。此式铜鼓以广西灵山出土者为代表,特点是形体巨大。与《南史·欧阳頠传》“献大铜鼓,累代所无”和《广州记》“铸铜为鼓,唯高大为贵”等记载相印证,可知此式铜鼓的铸造年代绵延甚久。此鼓之五铢钱纹为宣帝、元帝时类型,故其年代可上溯至西汉。以五铢钱纹为装饰,说明汉代西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