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自然资源
池州地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土壤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6%。人均8.43亩,是全省人均土地面积的两倍多,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水资源 该区水资源主要指地表水(地下水尚未开发利用),即由长江过境径流量、区域内各支流流量、湖泊和水库存水量4个部分组成。河川年均径流深500—1000毫米,年平均径流量71.19亿立方米,人均4778立方米,亩均573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径流系数在60%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1000毫米以上,沿江圩区及丘陵径流系数为45%,多年平均径流深500—800毫米。本区径流年际变化大,丰枯比值约为2.8。境内7条主要河流(龙泉、尧渡、黄湓、秋浦、白洋、九华、青通)总集水面积738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9.3%。该区有升金湖、太白湖(与江西彭泽县共有)2个中型湖泊和白沙湖、天生湖、西岔湖、马料湖、十八索湖及庆丰圩等6个小型湖泊,多年平均水面面积144.14平方公里,库容2.52亿立方米。全区修建水库及塘坝25374座,总蓄水量约7.02亿立方米。长江干流流经该区146公里,境内梅梗站多年平均径流量900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9200立方米/秒。
矿产资源 该区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分布相对集中,开采潜力巨大。据普查勘探,全区共发现矿产资源40余种,矿床、矿点、矿化点351处,查明工业储量产地233处(含共生矿、伴生矿产地13处)。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石煤、天然气(尚未开发利用)。至1988年底,共发现煤矿产地43处,探明储量的33处,探明储量6.63亿吨。石煤矿藏集中出露,储量丰富,并伴生有钒,伴生含量0.5—1.0%,是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势矿产资源之一。天然气分布于东至县大渡口之长江沿岸的第四纪全新统近代堆积层中,气层呈透镜状、扁豆状及不规则层状,埋深一般7—11米,最浅4—5米,最深16米。该区天然气含甲烷84.74%,乙烷0.28%,非烃类成份15.45%。
已查明的金属矿产有16种,矿产地203处,查明储量的矿产地202处,其中共生及伴生矿15处。该区具有工业价值的黑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矿、锰矿和钒矿。热液充填风化淋漓型铁矿与热液交代矽卡型铁矿分别含金属铁40—52%和38—42%。已查明的有色金属矿产地85处,主要有铜、铅、锌、钨、钼、锑及多金属矿等。其中贵池六峰山铜矿,矿体裸露,矿床浅、易、富、平均品位达4.39%。
贵金属和稀有金属是该区优势远景矿产,主要有金金属矿、银金属矿和铌、钽金属矿。目前共发现金矿产地24处,金矿11处,稀有金属铌、钽矿1处。探明金金属D级储量9724.24千克,银金属储量318.21吨,铌、钽D级储量5000吨。
非金属矿产具有分布广、品种多、品质优、储量丰等特点。目前共发现非金属矿产18种,矿产地137处,探明储量的62处。本区非金属矿产可分为:化工原料矿产、冶金原料矿产、日用陶瓷和玻璃原料矿产以及矿泉水、麦饭石等医药矿产四大类。具体为: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瓷土、硅石、澎润土、石膏、重晶石、白云石、萤石矿、钾长石、砷、珍珠岩、沸石磷、矿泉水、麦饭石等。
生物资源 该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多种生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植物资源主要有森林、草场、药材和植物能源。根据1985年至1987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区林业用地766.9万多亩,占总面积的61.04%。其中有林地面积441.5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7%;疏林地44.26万亩,占5%;灌木林62.93万亩,占8%;新造未成林面积73.5万亩,占9.5%;至1992年底基本消灭荒山。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1.1%,绿化率78.3%。活立林木总蓄积10868747立方米。林种以用材林为主,计311.3万亩,占70.5%,经济林计31.9万亩,占10.3%,防护林占11%,薪炭占1.7%,竹林计20万亩,占4.7%,特殊用处林占1.2%。按树种划分则以松杉为主,松、杉面积163.3万亩,畜积503.6万立方米,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总数的51.5%和59.6%。针、阔面积比值为6:4,针、阔蓄积比值为1:5。按龄组划分,中龄林面积为1021170亩,占林分面积的32.8%,蓄积3781744立方米,占52.0%;幼林面积1546537亩,占林分面积的50%,蓄积2005557立方米,占23.3%。
草场、草山、草坡总面积近200万亩,绝大部分为三等草场。三等草场郁闭度为60—80%,中等适口草在67%以上,亩产量600—800公斤。牧草主要种类有:狗牙根、结楼草、早熟禾、车前草、白茅、狗尾草、野大豆等15种禾本料和豆科植物。适口性好、消化率高、适宜牲畜食用。
植物能源包括农作物秸杆、柴薪和沼气3个部分。全区农作物秸杆年产量约56万吨,其中用作生活燃料的约占60%,折合标煤16.3万吨。全区现有薪柴林(含灌木丛)198万亩,每年可提供薪柴528亿公斤,折合标煤30.17万吨。沼气也是该区一项重要的生物能源,主要用于人民生活燃料。至1988年底,全区建池920个,年产沼气2.29万立方米,折合标煤47.35吨,占可开发利用总量的0.02%。
该区共有陆生脊椎动物430余种,其中两栖动物20余种,爬行动物30余种,兽类80多种,鸟类300多种。主要分布于九华山、升金湖和牯牛降,其中九华山有两栖类20余种,爬行类25种,鸟类160多种,兽类45种;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251种(其中鸟类129种,爬行类28种)。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发现水禽70余种,属一、二类保护的候鸟有14种,其中朱鹗是世界残存极稀的濒灭水禽。据调查统计,全区共有珍贵野生动物50种,占176种国家保护动物的28%。
据普查统计,全区共有药用植物280多科,1300多种。国家规定的30个二类药材该区有19种,国家规定重点普查的360种药材,190种在该区有分布,其中许多是名贵药材。
旅游资源 池州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九华山,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之一的牯牛降,著名国家级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省级名胜齐山——秋浦仙境和石台溶洞群。大大小小的风景区、风景点和人文景观多达几十处,以九华山为龙头的池州旅游经济业已显示出强大的竞争能力,具有诱人的开发远景。
劳动力资源 池州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1992年底,全区总人口1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259人,农业人口132965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0.8%和89.2%。全区劳动力人口91.5万人,占总人口的61.14%。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88.1%,城镇劳动力9.84万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0.75%。1992年末,城镇待业劳动力67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0.73%;农村隐性失业较为明显,劳动力富余甚丰,按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10.25‰计算,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1.59万人以上。
劳动力文化结构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在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初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34%,计有专业技术人员3.4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者0.9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