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噫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噫歌

典源出处 《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 《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 《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释义用法 后汉梁鸿隐居山中,后来路过京师,作 《五噫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后用此典表示隐退而去。
用典形式
【五噫】 唐 ·李白:“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明 ·陈子龙:“岁月归三叹,关河动五噫。”
【五噫鸾】 宋·苏辙:“归休三黜柳,赋咏五噫鸾。”
【伯鸾歌】 金·元好问:“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赋五噫】 宋 ·陆游:“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五噫处士】 宋·苏轼:“五噫处士大穷约,三赋先生多诞夸。”
【五噫逐梁鸿】 元·杨果:“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

五噫歌

五噫歌

诗歌篇名。东汉梁鸿作。鸿尝过洛阳,登北邙山,见宫殿之华丽,感生民之疾苦,触景生情,遂作此诗。全诗五句,用楚歌体制,每句缀一“噫”字作长叹,以增强感染力,故名《五噫歌》。后为汉章帝所闻,鸿惧为得罪,乃改名易姓,避居齐鲁之间。

☚ 秋风辞   四愁诗 ☛
五噫歌

五噫歌

汉诗篇名。梁鸿作。始载《后汉书·梁鸿传》,《乐府诗集》收入卷八五《杂歌谣辞》。东汉隐士梁鸿家贫好学,以气节为尚,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耕织为业。此诗为梁鸿过帝京洛阳时所作。歌曰:“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诗人登上洛阳城北的邙山,由眼前所见京都宫阙的雄峻豪华,联想到服役人民所受的无穷劳苦,不由得发出深深的嗟叹。全诗感情浓烈,一句一叹,五个叹字“噫”,鲜明地表露了作者愤慨统治者奢侈、叹怜人民劳苦的爱憎之情。清代张玉穀《古诗赏析》云:“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据《后汉书》本传载,“肃宗闻而非之”,汉章帝对这首歌极为不满,下令搜捕作者。梁鸿因此改名换姓,避居齐鲁。由此亦可见本诗影响之大。

☚ 黄鹄歌   四愁诗 ☛

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注释】 ①陟:升。北芒:即芒山,又名邙山,北山,郏山,在洛阳城北。②劬(qu屈):劳苦。③辽辽:犹远远。未央:未尽。
 
 【译文】 登上那高高的北芒山,唉!回首瞻望那南面的京城,唉!京城的宫殿高入云天,唉!那黎民百姓的苦难,唉!那苦难遥遥没有边,唉!

(王 洪译)


 【集评】 清·费锡璜:“迄《五噫》、《於忽操》等诗作,遂多衰世之感;汉诗至此,不可读矣”。(《汉诗总说》)
 清·陈祚明:“五句中不可断,间以噫字,随时发叹,悲感更深。《日重光》、《上留田》与此调同。”(《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清·张玉谷:“《五噫》、《四愁》,皆得风、骚遗意,故读者只觉缠绵,不嫌排复。徒求形肖,失之转赊。”(《古诗赏析》)
 
 【总案】 此诗系梁鸿东出关,过洛阳时,即景起兴,有感而作的,主旨在于讥刺帝王奢侈,嗟叹人民劳苦无尽。首言登高眺远,中将华屋与民劳对比,末致不堪设想之情,其惊诧、愤疾、悲悼、感喟,尽在五个“噫”字中,形成独特的格调。情感真挚而寓意深刻,言辞浅显而意境邈远。自古来国以民为本,未有不恤民固本而可以长久者。然历代帝王不以此为鉴,纷纷争奇斗奢,大兴土木。楚章华,秦阿房,莫非民脂民膏所凝聚,黎庶血汗所浇筑;然曾几何时,皆在朝代更迭中化为丘墟。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人有察于此,于是面对宫阙崔嵬之洛阳,发出了“民之劬劳”、“辽辽未央”的深切感慨。这里既有哀闵民生之艰,亦有刺世疾恶之感,还透出忧患危亡意识,可谓“盛世危言”。尽管诗人规范于风轨,不直言切谏,而是委婉曲致,以感叹词“噫”来收结,却仍惹恼了汉章帝,以致四处缉查,终至“帘梁鸿于海曲”,其原因就在于此诗能切中时弊,击中要害,故为当政者所不容。它与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王以宪)


古诗名篇《五噫歌》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释】
 ①本篇是梁鸿过洛阳时所作。洛阳是当时的帝都,贵族统治阶级非常奢侈,而人民却过着无尽期的劳苦生活。诗人对这种现状表示了不满情绪。噫:悲愤的叹息声。
 ②陟:登。北芒:又作北邙,山名,在今洛阳城北。汉代的王侯死后大都葬在这里。
 ③崔嵬:高大。
 ④民:即人。劬(qu渠):辛勤。
 ⑤未央:无尽。
 
 
 【译】
 登上那高高的北芒山,唉!
 回首瞻望那南面的京城,唉!
 京城的宫殿高入云天,唉!
 那黎民百姓的苦难,唉!
 那苦难遥遥没有边,唉!
 
 
 【评】
 梁鸿生平有二事最为后人传诵,一是与妻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另一个就是这首“五噫歌”了。
 此诗似是诗人信口而发,不经意之作。诗人登上了高高的山顶,不禁叹息了一声,远远地望见了那巍峨耸立的帝都,不禁又叹了一声,那帝都宫殿高耸入云,恢弘崔嵬,诗人想到了这一土一木,都是民工的尸骨堆成,就不禁再叹。不仅如此,统治者的欲望是难填的沟壑,大众的苦难也就永无止境,诗人的思绪也似江河,浩瀚而无边际,诗人就又叹了一声:“噫!”诗的创造就是这样,有时刻意经营,雕心刻腑,却仍不是诗,有时随意的几声叹息,却由于触到了时代、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而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这首《五噫歌》庶几可堪担当之!
 清人陈祚明: “五句中不可断,间以噫字,随时发叹,悲感更深。《日重光》 《上留田》与此调同。”( 《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清人张玉谷:“《五噫》《四愁》,皆得风、骚遗意,故读者只觉缠绵,不嫌排复。徒求形肖,失之转赊。”(《古诗赏析》)

典故“五噫歌”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 可可诗词网

五噫歌

典源出处 《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 《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 《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释义用法 后汉梁鸿隐居山中,后来路过京师,作 《五噫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后用此典表示隐退而去。

用典形式

【五噫】 唐 ·李白:“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明 ·陈子龙:“岁月归三叹,关河动五噫。”

【五噫鸾】 宋·苏辙:“归休三黜柳,赋咏五噫鸾。”

【伯鸾歌】 金·元好问:“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赋五噫】 宋 ·陆游:“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五噫处士】 宋·苏轼:“五噫处士大穷约,三赋先生多诞夸。”

【五噫逐梁鸿】 元·杨果:“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


《五噫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五噫歌》

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五噫歌》很有名,历来广为传颂。前三句是写所见,后两句写诗人所感。即事兴情,非常自然。

前三句说:诗人登上那洛阳北郊的北邙山,回头瞻望帝京洛阳,看见那帝王贵族的宫殿巍峨高大。这是如实描写人入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及贵戚王府,人民群众是无法进去的,其宅第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见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贫民窟,也一定看见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并且,也不是诗人登高所见的最强烈最突出的印象。因为这些景象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不登高也可以看到,故诗人省略不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描写登高远望最强烈的印象:帝王崔巍的宫阙殿阁,贵族的连云的宅第苑囿。这朴实的如实描写,为下面抒发感叹作铺垫,或者说是诗人发生感叹的物质基础。

后两句说:老百姓的辛苦啊!唉!远远没有尽头啊!唉!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贵族的奢华享乐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为了修建这些宫殿、宅第、苑囿,供养这些贵族老爷享乐,要花费老百姓多少血汗啊!

《五噫歌》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 (一)选材上,描写诗人登高见到的最强烈的印象,突出主体,删除一切枝叶,非常精炼。(二)结构上,一句紧扣一句,一气呵成。它先描写诗人动作:登山, (登山当然是面山而上),登上高处再回头望(顾瞻),看见“宫阙崔巍”,感叹“民之劬劳”。如同电影镜头剪辑一样形象、直观、合乎逻辑。(三)语气上,每句结尾都有一个感叹词“兮”,每句终了,又有一个“噫”字停顿,表现出一言难尽、欲言又止、满腹忧愤、无穷悲痛的感情,很有独创性。清人张玉穀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这个分析很中肯。构思上,这诗是“即事兴情”,不是象有的人那样拼凑字句做文章。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写诗词有“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的情况,梁鸿由于出身家贫,亲自耕织,了解人民苦难,所以看到帝王“宫阙崔巍”就“弗克自已”,想到人民的苦难,深刻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难怪皇帝要大为震怒抓他了。


乐府诗《五噫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五噫歌

 

[汉]梁鸿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这首诗歌《乐府诗集》卷八十五作“杂歌谣辞”,乃梁鸿出东关,过京都,登洛阳城北芒山时所作。旨在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奢侈,嗟叹人民的劳苦。笔锋犀利,内容深刻,是有名的政治讽谕诗。
 全诗短短五句,却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内容。作者运用对比和虚实结合等手法顺序写出登高之所见、所想、所叹,一层深似一层。
 前三句实写:“陟彼北芒兮”点明所登之山。登高必望,要么仰望,要么俯首,要么遐观,而作者偏偏回首:“顾瞻帝京”,回望适才经过之京城。可见,诗人登高并非为了悠哉的适情逸性,而是有其特定目的的。目之所及,“宫阙崔嵬”,鳞次栉比的宫殿楼阁该在诗人意料之中,却又在诗人意料之外。一声沉重的叹息:噫!”包含了无尽的思绪:愤怒,惊诧,感慨万端的心理见于言外。在这里,诗人没有以审美的心态去欣赏尽收眼底的雄伟壮观之景致,而是由眼前所见之实景,联想到劳动人民筑宫之艰辛,作者的眼前,似乎立刻浮现出两幅对比强烈的画面: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不由诗人再次发出更沉重的叹息:“噫!”鲜明的倾向性于此得到了充分表达。诗意至此,抨击同情皆备,似该收笔,不想诗人意想天外: “辽辽未央兮,噫!”使主题进一步升华,表达了更深、更广的忧患意识,诗人仿佛看到统治者的贪欲没有终极,劳动人民的辛苦更无尽头。最后的叹息已非前面慨叹可比,它蕴含了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全诗句句凝重,字字有力,强烈的抨击直刺统治者心脏,难怪:“肃宗闻而非之。”(《后汉书·梁鸿传》),下令访拿梁鸿,使他不得不隐名埋姓,与妻子避于齐鲁之间。其讽谕倾向由此可见。

五噫歌

借指感叹时事之作。清魏源《秋日书感》诗: “自信命蹉跎,胡犹《五噫歌》。荒疑丰岁少,病羡健兵过。”
○ 五噫出京

五噫歌

指梁鸿所作含五个“噫”字的歌。《后汉书·梁鸿传》:“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后遂以之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全唐诗》八二○皎然《咏史》:“《五噫》谲且正,可以见心曲。”宋陆游《剑南诗稿》四○《秋思》:“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五噫歌

诗歌篇名。东汉梁鸿作。据《后汉书》,作者过洛阳,登北邙山,见宫殿之华丽,感人民之疾苦,遂作此诗。因诗中有五个语气词“噫”,故名。此诗为章帝所闻,作者深为不安,改换姓名,避于齐鲁之间。

五噫歌

东汉歌曲。梁鸿作。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初入太学,因家贫曾入宫廷,在上林苑牧猪。后回乡娶妻孟光,虽容貌不艳,但德行高尚,夫妻两情欢洽,一时传为佳话。遭社会动乱,两人“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汉章帝时(76—88),梁鸿因事出函谷关,至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当看到城中宫室林立,而百姓劳顿不堪,感慨不已,忧伤地唱道:“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这首歌运用对比手法,一唱一叹,充分显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据史载汉章帝闻此歌后,异常恼怒,曾派人追捕梁鸿。梁鸿不得已改名换姓,偕妻远逃才得脱险,这也反映出最高统治者对此歌内容的恐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