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杜甫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韦偃(《历代名画记》作鶠),唐代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后寓居于蜀地。他善画人物、鞍马、山水、松石,能曲尽其妙,思高格逸。朱景玄评韦偃, “画高僧、松石、鞍马、人物,可居妙上品(《唐朝名画录》)。杜甫初到成都后,便与韦偃相识,这首题韦偃《双松图》诗,便作于杜甫生活于成都的时期里。韦偃画的松石很有名,早在唐宋时代便有记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 “俗人空知鶠善马,不知松石更佳也。”元人汤垕亦有同样的说法,读了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诗,可知张、汤两人其言不诬。

本诗的发端别开生面,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起句语调平缓,与杜甫另一首题画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发唱突兀的写法,迥然异趣。毕宏,河南偃师人,唐代画家,天宝中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郎中,大历年间,任给事中,后又由京兆少尹改为左庶子。善画松石, “时称绝妙” (《唐朝名画录》)、 “擅名于代” (郭若虚《图画闻见志》),本诗在平缓的开端之后,突接警语: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当韦偃搁笔的时候,松树梢端忽起清风,满堂观画的人,都为之动色,惊叹松画的神妙,这与杜老“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警句相仿佛,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嗣奭的《杜臆》已经揭示出本诗开端的妙处,他说: “起二句,语气平缓,忽接以‘绝笔长风’二句,何等笔力! ”

本诗中段八句,具体描绘韦偃《双松图》中的景象。诗境即画境。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长满苔藓的双松树皮,已经坼裂,屈曲如铁的松枝,交错回环。 “白摧”二句分承上文诗意,就“皮裂”和“枝回”作深入的形象描绘。 “白摧朽骨龙虎死”,意谓树皮坼裂的树干好像龙虎的朽骨,韦偃用枯淡的笔触画枝干,故云“白摧”。 “黑入太阴雷雨垂”,意谓枝干上的树叶十分浓密,好像下垂的雷雨阴云,韦偃用浓润之笔画树荫,故云“黑入”。张彦远评韦偃画松,说: “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飀,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盘龙之状。” (《历代名画记》)足与杜诗参看。 “松根胡僧”以下四句,写松下入定僧,神态宛然。眉发雪白的胡僧坐在松下,右肩和双脚袒露着,形态潇洒;寂无声息,好像在休憩,心无住著,连松树上的松子落下来也毫无反映。无住著,佛家语,出《楞严经》: “名无住行,名无著行”。

最后五句诗写诗人喜爱韦偃松画,于是备绢求画。 “韦侯韦侯数相见”,诗人与韦偃已是熟识的朋友,所以他便取出一匹“不减锦绣段”的“东绢”,求画家纵笔作画。东绢,即鹅溪绢,出梓州盐亭县,是唐代纳贡的产品,因溪在成都之东,故名。韦偃画松以屈曲称奇,画直干便不能发挥他的长处,杜甫却请求他“放笔为直干”,强人所难,戏之也。全诗别无“戏”意,至结句时,始点出题上的“戏”字来。

题画诗最基本的艺术要求是,诗人要进入画的实境中,将绘画美转化成诗艺美。本诗开端四句和结尾五句,从《双松图》的艺术效果着笔,写出韦偃画艺的神妙惊人,以致引起诗人的极大兴致,出绢求画。而中段八句,才是描写《双松图》的画面。画的实境是双松和松下的老僧。前四句诗,状双松宛转盘曲之态、烟霞风云之变,着力表现了松树的奇崛之美。后四句诗,状松下老僧潇洒脱俗、超凡逸尘之姿,着力再现人物的灵异之美。松之奇崛与僧之灵异,融为一体,构成整幅《双松图》的意境。杜甫精心观察松图,发见并捕捉住这种美感,用诗的语言、飞扬的笔势再现它们,创造了奇峭的诗境美。韦偃的《双松图》今已不存,但我们凭着杜甫在《戏为韦偃双松图歌》诗里创造的诗美,尚能仿佛得见韦偃画松的风采,值得庆幸。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杜甫

天下几人画古松? 毕宏已老韦偃少①。

绝笔长风起纤末②,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③。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④,

重之不减锦绣段;巳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注释】

①毕宏:唐代画家,河南偃师人,历仕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给事中、左庶子,善画松石,擅名于代。②绝笔:画成搁笔。纤末:树梢的末端。③庞眉皓首:眉发花白。无住著:不受拘束的意思,佛家语,出《楞严经》:“名无住行,名无著行。” ④东绢:梓州盐亭县之鹅溪绢,贡品,因地在东川,时人谓之东绢。

【评说】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二一九。

韦偃(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后寓居蜀地。他善画人物、鞍马、山水、松石,能曲尽其妙,思高格逸。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曰:“画高僧、松石、鞍马、人物,可居妙上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俗人定知偃善马,不知松石更佳也。”杜甫初到成都时,便与韦偃相识,这首题画诗便作于杜甫生活于成都的时期里。

这首题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是第一层,起句语调平缓,介绍当今画松名家,由毕宏转入韦偃。三、四句接着便描写韦偃的画艺,当韦偃画成搁笔的时候,树梢卷起清风,满堂的人都为之动色,惊叹松画的精妙。王嗣奭非常欣赏这两句诗的妙处,他在《杜臆》里说:“起二句,语气平缓,忽接以‘绝笔长风’二句,何等笔力。”

“两株惨裂”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具体描绘韦偃《双松图》中的景象。长满苔藓的双松树皮,已经坼裂,屈曲如铁的高松,交错回环。“白摧朽骨”、“黑入太阴”两句,就皮裂和枝回作深入的形象描绘。上句是说树皮坼裂的树干,好像龙虎的朽骨,韦偃用枯淡之笔画成,故云“白摧”。下句是说枝干上的树叶十分浓密,好像下垂的雷雨阴云,韦偃用浓润之笔画成,故云“黑入”。“松根胡僧”四句,描写松下有僧人定,神态自然,眉发雪白,右肩和双脚袒露着,寂无声息,好像在休憩,心无挂念,连松子落地也毫无反映。这一层八句诗,前四句状双松宛转盘曲之态,着力再现松之奇崛美;后四句状老僧超凡脱俗之姿,着力再现僧之灵异美。松之奇崛与僧之灵异,融为一体,构成双松图的绝妙画境。杜甫精心观察、感受、发见并捕捉了这种美感,创造出奇峭的诗境美来。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这首诗的结尾是奇笔,他说:“末五句,于诸题画诗,结法又出 一奇,与‘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同一意境,盖倾倒之极也。”最后五句,表现出诗人喜爱韦偃松画,于是备绢求画。韦偃画松以屈曲称奇,而杜甫却要他“放笔为直干”,除了着“戏”之意,也还有“君子直道行事”的寓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