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莆田市
莆田市位于北纬25°2′—25°46′,东经118°27′—119°35′。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北依省会福州市,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太县、德化县毗连,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及鲤城区接壤,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莆田是个古府新市,明洪武二年置兴化府。1983年9月地改市成立省直辖市,现辖莆田、仙游两县,城厢、涵江两区。全市南北长80.5公里,东西宽122.4公里,土地总面积3 97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3%,市区面积1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0万人,占总人口的9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20人。耕地面积6.29万公顷,人均耕地0.33亩。
莆田自然条件优越,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和西部山地为戴云山东伸支脉,以低山为主,次为丘陵和峡谷;东部和南部面临东海,有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等港湾,沿海岛屿150多个,海岸线343.2公里,形成木兰溪下游的东西乡大盆谷、南北洋平原和沿海低丘台地, 南北洋平原为全省四大平原之一。南日岛为福建第五大岛,湄洲岛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位于市西部的湄洲湾,拥有260平方公里深水海域,万吨以上深水岸线31.4公里,水深15米以上深水岸线可建100个深水泊位码头,10万吨巨轮可自由进出。湾内秀屿港、东吴港可北上福州、上海,南下厦门、汕头、香港,出海口直达东南亚,是我国南北货物集散地和国际中转的天然深水良港。
莆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0.2度, 年日照1945.5小时, 年降雨量900—2300毫米,无霜期348天。土地肥沃,土壤类型有红壤、赤红壤、水稻土等11个土类、20个亚类、53个土属。木兰溪从西向东穿越市境中部, 水资源总量37亿立方米,蓄引水工程总容量6.10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58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54万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6%、55%。水能总蕴藏量34.61万千瓦,已利用装机容量2.57万千瓦。
莆田农业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南亚热带特色水果。也是畜产品和水产品主产区,养殖鳗鱼、对虾,是国家级出口创汇基地;龙眼、甘蔗、南方黑白花奶牛是国家级基地;枇杷、荔枝、瘦肉型猪、绒毛鸟骨鸡是省级基地。名特优产品30多种,水产品主要有日本鳗鲡、欧洲鳗鲡、日本对虾、东方对虾、斑节对虾、中华绒毛蟹、红毛藻、潭紫菜、缢蛏、褶牡蛎、罗氏沼虾、鲍鱼、扇贝、甲鱼、单性罗非鱼、棘胸蛙等;水果有龙眼、荔枝、枇杷、白梨、橄榄,文旦柚;畜禽有中国南方黑白花奶牛、莆田黑猪、白绒乌骨鸡、莆田黑鸭;驰名中外的加工农产品有蘑菇罐头(出口美国、日本)、松花皮蛋、兴化米粉、木漆碗、雪津啤酒。
莆田生态环境良好。现存有林地20.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91%。完成千亩以上海堤加固12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35万公顷。湄洲湾、平海湾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兴化湾达国家二类标准。工业废水处理率达73.5%,工业废气处理率达8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95%。
莆田科教文体事业基础较好。全市拥有农业科技人员951人, 每万人农业人口有科技人员3.6人。据42项科技成果转化统计,其新增产值18.7亿元,新增税利9.71亿元。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2.8%。莆田县荣获“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称号,全市有12个乡镇达到科技示范乡镇标准,有各类农民协会185个,会员3867人。莆田市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古称“文献名邦”,全市除8所大中专学校培养实用科技人才外, 还有“农函大”、“农广大”、“技术培训学校”进行成人教育。全市卫生事业机构141个,卫生技术人员5249人,病床4696张。99%的行政村建立了卫生所,乡村卫生人员2737人,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群众性体育十分普及,莆田、仙游两县双获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莆田水陆交通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湄洲湾秀屿港、枫亭港、兴化湾三江口港等港口年吞吐量100万吨。福厦公路从东北向西南横贯市境中部,以该干线为主轴组成了县、乡、村纵横交错的公路网。1995年公路通车里程11809公里, 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1公里,公路货运量65万吨。邮电通讯快速发展,长途交换机容量3360路端,城乡交换机容量达13.06万门,其中程控电话12.98万门。全市65个农贸市场购销两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亿元,农村市场增长速度高于城市14个百分点; 1995年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6.96亿元, 比上年增长41.7%。
莆田是福建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外籍华人40多万人、侨眷16.3万人、归侨8000多人。“侨”“台”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海内外经贸往来,台、侨和外资类型工业增加值23.98亿元, 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3.4%;“三资”企业出口供货值35.4亿元,占全市出口供货总额的69%; 农村出口供货总值67.54亿元,农村经济外向度25%。
莆田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重要旅游景点39个。展示“海滨邹鲁”的湄洲岛“妈祖女神”民俗文化和南少林文化以及三教祖祠闻名海内外。省级十佳风景区广化寺和玄妙观三清殿、九鲤湖风景区、木兰陂、释迦文佛塔、蔡襄墓等景点蜚声中外。全市年接待海外游客7.76万人, 其中台、港、澳同胞占94%。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不仅解决农民温饱问题, 而且在实现第一个战略目标基础上,向第二个战略目标迈进,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❶经济指标提前实现翻番。1995年粮食总产60.60万吨,比1949年翻1.4番,比1978年增长27%;农业总产值33.26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按可比价比1949年翻3.9番,比1978年翻2.5番;农业劳动生产率4386元,按可比价比1949年年翻2.8番,比1978年翻2番;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比1978年翻5.5番;
❷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农村经济向区域化、专业化、企业化、现代化发展。全市有种粮大户61户,经营粮田135.53公顷;种蔗大户84户,种植甘蔗211.53公顷;专业养殖鳗鱼场156个,养殖鳗鱼235.8公顷。全市已有水产、水果、食用菌、蔬菜、甘蔗、畜牧和竹木加工等7个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7.72%。拥有“龙头”企业43个,即以香江水产养殖公司为代表的水产业19个,以华亭果品批发公司为代表的水果业5个,以莆田县畜牧兽医开发公司为代表的畜牧业10个,以莆田市糖业公司为代表的蔗糖业3个,以闽中脱水厂、莆田台富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行业3个,以莆田罐头厂和中茂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食用菌业2个,以庄边镇莆田庄华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的竹木加工业1个。鳗鱼、对虾、蘑菇罐头、花菇等成为出口拳头产品;
❸奔小康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1995年全市小康进程综合评分达85.58分,9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等7个指标接近小康指标。全市已有18个乡镇、335个村、30.89万户、141.7万人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分别占乡镇、村、户、人口总数的37.5%、36.6%、52.6%、52.3%。
改革开放使莆田市由一个沿海传统农业区,快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开放型农业区,主要特点有:
(1)“三田”带动吨粮田,粮食跃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在山区、平原、沿海选择不同类型建立指挥田、高产田、示范田,带动县、乡、村领导主要成员共建立“三田”0.17万公顷,带动全市建成吨粮田3万公顷,黄石、榜头、大济、枫亭和白塘实现吨粮镇。全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5.30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31万公顷,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1995年粮食总产突破60万吨,粮食亩产339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93年增3.35%。
(2)开发“海上田园”,建立水产“创汇龙头”。莆田市拥有淡水、滩涂、浅海和闽中乌丘渔场,前三类水域面积8.63万公顷,是耕地的1.37倍。1995年水产品总产18.05万吨,占食物总量的9.21%,占动物食物量的56%,人均占有水产品63.5公斤,渔业增加值10.76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2%。其中滩涂养殖1.13万公顷,利用率65%,居全省首位;浅海养殖0.38万公顷,利用率7%,海水养殖产量7.94万吨,占水产总产的44%;海洋捕捞产量7.92万吨,占水产总产量的43%。水产品加工增值8亿元,占渔业产值的55%。活鳗出口4317吨,是全省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
(3)开发山地资源,发展特色水果。莆田以乌龙岭、油潭本龙眼品种、独特焙干技术以及耐运输、耐储藏、营养价值高的桂元干而闻名海内外,有“兴化桂元甲天下”称誉。在福厦公路莆田段59公里公路两侧一重山已建成0.7万公顷、7个0.07万公顷以上龙眼片,并在华亭镇云峰村建有“观海亭”,展现碧海如茵的绿色波涛,故称“龙眼海”。1995年全市龙眼种植总面积0.82万公顷,产量2.25万吨,分别占水果面积、产量的35%、22%。
(4)发展食用菌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利用稻草、牛粪、木屑等农副产品生产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木耳等食用菌系列产品,年产干菇4.02万吨(鲜菇总产11.18万吨),产值4.58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2%。全市推广先进技术“标准化蘑菇房”3.4万座,以优质高产备受厂商青睐,被专家学者誉为“闯出一条中国式集约化栽培蘑菇的新路子”。莆田罐头厂生产的Q5系列蘑菇罐头以其超群品质被美国定为免检产品。全市蘑菇罐头年出口1.11万吨,香菇(干品)出口0.11万吨,成为出口“拳头”产品之一。
(5)建立畜牧业基地,发展特色畜牧业。莆田“三元”瘦肉猪饲养量77万头,莆田、仙游两县是国家级瘦肉猪繁育基地,常太镇是莆田黑猪保纯基地,常年供应外地猪苗40万头。莆田、仙游两县是中国南方黑白花奶牛繁育基地。莆田县是省肉羊基地,马存栏数居全省第一。莆田地方优良品种白绒乌骨鸡存栏300万羽,莆田黑鸭存栏90万羽,鸡、鸭苗常年有6 000万羽销往全国各地。
(6)建立蔬菜基地,增加市场供应。全市种植各类蔬菜1.53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86%;总产43.69万吨,占食物总量的22%;产值3.2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52%。全市建立常年性蔬菜基地424公顷,季节性蔬菜基地667公顷。其中20公顷以上连片基地11个,引进50多个优良品种,种植季节性和反季节蔬菜。冬季种植蔬菜1.34万公顷,产品除内销外,还用脱水、腌制、保鲜、制罐等方法加工,制成品销往国内外。冬季菜已成为耕地增值、农民增收的致富途径。
(7)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1978年后,尤其于1983年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突破口。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7.64万家,总产值252亿元,比1978年增加1 958倍;从业人员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4%;固定资产原值55.98亿元,是1978年的493倍;年缴纳国家税金3.66亿元,是1978年的82倍;净利润10.2亿元,是1978年的564倍;出口产品交货总值45.76亿元,占全市出口供货总值的89.7%,占农村出口供货总值的67.8%,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创汇5.15亿美元,收取工缴费4 455万美元,外向度18%。全市乡镇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乡镇35个,占全市乡镇数的70%,其中超20亿元乡镇2个,超10亿元乡镇6个,上5亿元乡镇16个,亿元村21个。企业产值上亿元20家,新组建4家集团公司,其中“联建集团”产值上5亿元。全市民营工业小区53个,拥有地方特色的鞋革、电子、养鳗、工艺等龙头行业。
(8)造林绿化达标,防护林体系建成。超额完成造林绿化工程,1989—1992年人工造林更新面积保存率93.32%。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西苑乡“全国绿化百佳乡”,卓东、和平等6个村“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199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20.33万公顷,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6%, 比1987年森林二类清查时增加5.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53.91%, 比1987年增3.2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475.4万立方米, 比1987年增加15.8个百分点。从1993年开始,森林生长量超过消耗量,消灭森林资源“赤字”,并向林业产业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全市实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县级达标, 沿海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24%提高到1995年的32.1%。农田林网控制率从65%提高到86%。沿海220公里大陆基干林带实现连接,忠门镇等10个规格化农田林网已建成,全市基本形成了海岸林成带、农田林成网、荒滩林成片的“带、网、片”相结合,林种、树种结构基本合理的沿海绿色防御体系, 为莆田建设港口城市创造优美环境。
莆田“九五”期间及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与目标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确立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实行“陆海并举,综合开发”,稳定发展粮蔗生产,增加食物总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到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0亿元,年递增8.5%,粮食总产55万吨以上,甘蔗总产50万吨以上,年递增2.68%,水产品总产38万吨,水果15万吨,食用菌12万吨,食物总量230万吨,森林覆盖率54%,乡镇企业产值760亿元,年递增25%。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年递增14%。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100亿元, 年递增7.2%, 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按可比价年递增4.6%,森林覆盖率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