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于易水送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别,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题材。特别是唐代,由于诗歌的广泛普及,这类题材更是随处可见。
 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为大清河上源的一条支流。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 ,燕太子丹派荆轲入咸阳,以献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 为名,图谋刺杀秦王。临行时,燕太子丹曾在易水边为荆轲设宴送行。唐高宗调露元年(679) ,骆宾王随礼部尚书裴行俭从军定襄 (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曾到过易水流域。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的前二句歌咏荆轲告别燕太子丹故事。在当年饯别的宴会上,荆轲为了壮行色,曾请高渐离击筑 (一种乐器) ,自己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如今,诗人也在易水“送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所以,这前二句从字面上看是咏史,但又切合作者的心境。因为诗人此次从军定襄是在刚刚出狱不久,而他的入狱,是遭人诬告的结果。从军定襄,又是在求职不得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一种举动。宦途的失意,自然会在诗人心里引起不平之气。这样一来,说“壮士发冲冠”,就不仅仅是对荆轲所发的赞叹,也包含着诗人在送别朋友时要吐的一腔愤愤不平之气! 正因为如此,诗人在后二句才说: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昔时人”不仅指荆轲,而且也包括燕太子丹。荆轲历来被奉为侠肝义胆的 “壮士”,而燕太子丹又是人们历来称颂的礼贤下士的楷模。而这正是诗人所羡慕的。所以,他对这两位 “已没” (消失) 的古人充满了敬意,而言外之意则包含着,“今日” 的世上已经没有这种令人敬仰的人物了这一深层意蕴。明白了这层含义,就可以明白,诗人在送别朋友之际,感到 “今日”的 “易水” “犹寒”,既有对 “已没”的古人的敬仰,又对今日人情淡薄的世风感到寒心。诗人珍视友朋之间真正友谊的心情包含在眼前的景物之中,更显得耐人寻味。

《于易水送人》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西部。燕丹:燕国的太子,名叫丹。他曾请勇士荆轲(kē)去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冠(guān):帽子。没(mò):死去。

【大意】易水河边,荆轲告别太子丹。他唱着悲壮的歌曲,头发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字数:191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2页.

山水名胜诗之《于易水送人》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题解】
 易水发源于河北易县。其水有三,起自定兴西南人拒马河为中易,今大部已干涸;在定兴与沙河汇合,注入中易者为北易,即今之易水;经徐水县名“瀑河”者为南易,在今雄县南25里,为燕太子丹送荆轲入秦饯别悲歌之处。荆轲为战国时卫国人,游历燕国,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受命至秦刺秦王,不中被杀。荆轲临行,燕太子丹等几百人在易水送别,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筑声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悲壮歌声,表现了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气概。此诗为作者唐中宗调露元年(679)入幽燕军幕后所作,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侠士的崇敬向往,同时寄寓了个人对命运的忧愤。
 【作者】
 骆宾王,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显庆时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官,赴京对策中式,授奉礼郎,兼东台详正学士,历武功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被诬下狱,遇赦出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所终。诗文并擅,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海内,称“初唐四杰”,有《骆宾王文集》。
 【注释】
 ①发冲冠: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