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画山水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画山水序》《画山水序》
〔叙画〕 《画山水序》宗炳著,《叙画》王微著。这两篇都是晋、宋期间的画论作品,是继顾恺之之后写出的更加成熟的山水画理论。 中国最早的画论专著是顾恺之的《论画》等3篇,其次便是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宗炳和王微的两篇画论并不比顾恺之的画论易懂,而是更为复杂。王微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被钟嵘论为:“五言之警策”,“殊得风流媚趣”;宗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提出神形分殊论。 关于这两篇画论的版本,一般认为明代毛晋的汲古阁《津逮秘书》本较好。此外还有王世贞的《王氏书画苑》本。《画山水序》和《叙画》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考《王氏书画苑》本、《学津讨源》本、《佩文斋书画谱》本、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于安澜辑《画论丛刊》本,互为校正。不同于《津逮秘书》本的文字,在注释中标明。 《画山水序》和《叙画》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由陈传席译解。译解十分详尽、细致。这两篇画论文字艰涩难懂,而且涉及许多哲学问题,为明白起见,在有些注释后面加了按语,供读者参考。 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象①。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②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③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④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⑤道, 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余眷恋庐、衡⑥,契阔荆巫⑦, 不知老之将至, 愧不能凝气怡⑧身。伤砧石门之流, 于是画象布色, 构兹云岭。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 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⑨, 目所绸缪⑩, 以形写形, 以色貌色⑾也。 且夫昆仑山之大, 瞳子之小, 迫目以寸, 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 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 则其见弥小。令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⑿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 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⒀。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⒁。如是,则嵩、华⒂之秀,玄牝⒃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 类之成巧, 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⒄,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焉。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⒅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 不违天励之藂⒆,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⒇,云林森眇(21)。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注释 ①澄怀味象——使心思平静体味事物。澄,澄清;味,体味。②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除孔子外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③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山名,非确指。④仁智之乐——见《论语·雍也》:“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⑤媚——使显得美。⑥庐、衡——庐山和衡山。⑦荆巫——指长江三峡一带。⑧怡——使……快乐。⑨盘桓——逗留。⑩绸缪——情意深厚,这里是深深注目的意思。(11)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根据景物特点如实描绘。写、貌,这里均作描绘解。(12)昆、阆——指传说中神仙栖居的地方。(13)迥——广大。(14)势——体态。(15)嵩、华——嵩山和华山。(16)玄牝——指“道”。(17)亡端——没有端绪。亡,通“无”。(18)觞——酒杯。(19)天励之——天道的运行。“”通“聚”。(20)峰岫峣嶷——峰岫(xiu), 峰峦。峣嶷(yao yi),形容山峰高峻。(21)森眇——浓密浩渺。眇,同“渺”。 赏析 宗炳酷爱游览,“每游山水,往辄忘归。”终其一生,屐痕遍及庐衡、荆巫一带。暮年之时,体倦神衰,感叹说:“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 皆图之于室。谓人曰: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这就是《画山水序》的由来。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二段),说明了大自然之美对人精神气质的影响。第二部分(三、四、五段)则说明山水画的意义,并提出了“远小近大”的原理。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阐发了欣赏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享受。三个部分,逐层论述最终突出了作者的“澄怀味象”的主张。 山的雄伟峭拔能使敦厚朴实的人陶醉其间,河海的冲飚激浪又使聪明睿智的人流连忘返,这是因为“山水”具有“灵趣”,而与人的本体精神有相通、契合的地方。中国道家向来主张“神与物游”、“天人合一”,认为从山水中可体会出自然之道,人通过体味自然之道可以进而掌握整个世界运行、发展、变化的规律——“天道”。从这点来看,山水又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 山水画是对大自然的写生,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它充分描绘了“山水”的自然存在状态,具有与自然山水相同的审美价值。同时它又包含着画家对山水的情感,对“自然之道”的独特理解以及画家个人的胸襟情趣,其内蕴是极其丰富的。观画可以知人,知人可以求旨,求旨可以悟道。从这点来看,山水画又有着远比自然山水更为深厚的内涵。 欣赏山水及山水画时所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就是“澄怀味象”。“澄怀”就是使心神安定、思绪专一,“味象”就是去体味、揣摩孕含于山水之内的“道”。这样才可以“应目会心”、“神超理得”。静心凝虑地去观察、体味山水的“自然之趣”,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观察者的心灵得以荡涤,情绪得以舒畅,使“万趣融其神思”。自己的思绪融入了多种神趣,而又完全沉浸在山水、山水画给予人的无尽的想像之中。当此之时,山水为我冶姿, 山水与我一体;情溢于天地之外,意游乎八荒之表。观赏者完全进入了一种“物我合一”、“神与物游”的痴迷状态之中。这就是宗炳所说的“畅神”。山水画所给予人的独特享受也即在此。 “澄怀”理论明显源自道家思想,它奠定了中国画创作论和鉴赏论的基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宗炳的“澄怀味象”、“畅神”等词语还被后世画家、文人不断沿用,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特定的概念范畴,影响是相当大的。 这篇序言应心而作,肆口而成,毫无杂芜拼凑之感,充分表达了宗炳对山水画的独特理解。既可以称之为文苑《南华》,又可以目之为画坛《典论》。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对“远小近大”原理的论述,这是中国历史上对“透视原理”最早的记录,也是国画与西画的区别之处。 画山水序 015 画山水序南朝宋宗炳著。此篇为作者69岁所作,叙述他对于画理的心得,具有精辟见解。提出观察对象,加上细心体会乃是绘画的基本原理。主张以形写神,以色貌色。如文中所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创造出观察与体会相结合及写生比例的理论,主张作画在于“畅神”,乃自我之表现。开后世文人画 “写胸中逸气”之端。 ☚ 叙画 古画品录 ☛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山水画论著。东晋宗炳撰。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士族,东晋末年至宋元嘉年间,屡拒当局征召。长于书画、弹琴,深于佛学,曾入庐山白莲社,作《明佛论》。性好山水,长期在外漫游,老病才回江陵,图绘所见景物而自称“卧游”。《历代名画记》谓其有《嵇中散白画》、《孔子弟子像》、《狮子击象图》、《颖川先贤图》、《周礼图》等传世。 ☚ 绘画 叙画 ☛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Huashanshuixu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山水画理论的著作。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所著。宗炳同时是著名佛学家,他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与玄学则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此宗炳的主张受到玄、释及儒、道的影响。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画是以其“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他还指出山水画的功能是“畅神”,即审美享受; 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要以真山真水为创作依据,对山水画的透视原理也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山水画创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应目会心”、“应会感神”,即观察自然与所产生的内心感受相统一,方能捕捉到自然山水的精神本质。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尤其山水画理论有深刻影响。 ☚ 画品 叙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