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于右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于右任1879—1964

祖籍陕西泾阳,生于陕西三原。
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中国报业史的“元老记者”,著名书法家,诗人。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委、军委常委、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于右任先生文集》等。
原名:于伯循、于敬铭
字:右任、草厂、草庵、骚心、伯循
别字:诱人
号:痛臂翁
别号:髯翁
晚号:太平老人
笔名:三函、大风、心、风、右任、关西余子、半哭半笑庵主、半哭半笑楼主、耐可、神州旧主、诱人、陕西开原人、海、剥果、啼血乾坤—杜鹃、骚、骚心、髯翁
化名:刘学裕
自名:牧羊儿
别名:白花草庐
印名:关中余氏
人称:于胡子

于右任1879—1964

名伯循,曾改名刘学裕,陕西泾阳人。清末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1909年创办《民呼报》、《民吁报》,因持论激烈,先后被迫停刊。1910年创办《民立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遭袁世凯政府通缉。1918年到三原任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倾向国共合作。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于任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审计院院长。从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多年。1949年4月去台湾。1950年为国民党评议委员。1964年11月在台湾逝世。工书法。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所收诗、词、曲近七百首,其中有些篇目记述了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寄托了对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感慨,表达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愿望。晚年羁留台北的诗作,抒发了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情。

于右任

于右任言行录近贤女士上海广益书局1932年4月版,上海新民书
局1932年2版246页
我的青年时期于右任上海大学同学会1940年版18页,(台湾)
正中书局1953年版31页
于右任传
于右任先生创办革命报刊之经过及其影响
张云家
陈祖华
(台湾)中外通讯社1958年版136页
(台湾)于右任先生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印行
1964年版
于右任先生悼念专辑 (台湾)京杭出版社编辑委员会编印1965
年版254页
于右任纪念照片墨宝诗文传记悼念文联合专集张云家(台湾)中国长虹出版社1965年版

于右任年谱刘凤翰(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8月版
265页
于右任先生年谱及陕西近代名人小志 (台湾)于右任先生纪念馆、陕西同乡会文
献委员会同编印1969年版63页
于右任传王成圣(台湾)中外图书出版社1973年6月版
216页
于右任的一生李云汉(台湾)新闻记者公会印行1973年9月版
274页
于右任先生年谱于右任先生百年诞
辰纪念筹委会编
(台湾)国史馆监察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
委员会同印行1978年版286页
半哭半笑楼主——于右任传张健(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168页
于右任先生年谱
战时文艺的领导者——于右任
刘延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286页
中央日报1946年5月10日
“美髯公”于右老
文坛老战士——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年谱
于先生年谱
于先生革命二三事
右任先生绕道俄蒙援陕纪事
右任先生领陕西靖国军纪事
甘耒
卢冀野
冀野
申报1946年10月8日
中央日报1947年5月10日
中央日报1947年5月10日
和平日报1947年5月10日
和平日报1947年5月10日
益世报1947年5月10日
益世报1947年5月10日
中国草书革命者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先生与我国地理学
胡公石
任美锷
益世报1947年5月23日
中央日报1947年5月11日,益世报1947
年5月23日
于右任先生传略 和平日报1948年6月10日
于右老先生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于右老二三事
于右任先生之早年事业
于髯公琐记
于右老与上海大学
于右任与靖国军
陈固亭
龚选武
朱宗良
刘延涛
尹若
陈固亭
*中央日报1953年5月3日
*中央日报1954年4月20日
*中央日报1954年4月20日
*中央日报1955年4月10、11日
*中央日报1956年4月30日
*中央日报1957年4月21日,*陕西文献
1980年42期
国之大老于右任先生二三事
于右老的文坛地位
元老记者于右任
元老记者于右老
于右老创行沪宁夜车
牧羊儿的自述
筠庐
许君武
刘延涛
吴益寿
思圣
于右任
*台湾新生报1958年5月8日
*中央日报1958年5月8日
*自立晚报1961年9月4—10日
*新闻报1962年4月24日
*中央日报1962年11月18日
*中华日报1963年4月13日,*中央日报
1964年11月17日
右老生平
于右任事略
欧阳醇*新闻报1964年11月11日
*中央日报1964年11月11日
于右任先生二三事
从于先生日记中看于右任先生
于右老的一生
元老记者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与新诗
历历往事念右老
于故院长墓表
石敏
刘延涛
刘凤翰
贺照礼
钟鼎文
丁中江
*中央日报1964年11月12日
*中央日报1964年11月12日
*联合报1964年11月12—15日
*中央日报1964年11月15日
*联合报1964年11月17日
*自立晚报1964年11月17日
*中央日报1965年7月16日
监察院之父——于右任
第一任交通部长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与监察院
于右老对于监察权之贡献
略论于右任的书法成就
刘延涛
王洸
刘延涛
朱宗良
何之硕
*中央日报1965年7月17日
*中央日报1965年7月26日
*中央日报1968年4月17、18日
*中央日报1974年5月8日
团结报1982年7月31日

于右任先生在台湾的最后岁月——孙万俊医生
给屈武同志的来信(摘录)
 团结报1984年4月7日
于右任在台湾的最后岁月孙万俊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84年5月13
日、20日、27日
一代“草圣”于右任
爱国风范长存人间——纪念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先生与南京
童年时代的于右任
回忆和于右任先生在重庆的最后一别
于先生在成都抒发乡思
于右任与王世镗
于右任先生爱国思想述略
谢震林
再生等
庞齐
房建琦
庞齐
萧俊杰
白日煦
张应超
解放日报1984年8月19日
陕西日报1984年11月10日
新华日报1984年11月10日
团结报1984年11月10日
团结报1984年11月10日
团结报1984年11月10日
团结报1984年11月10日
陕西日报1984年11月14日,革命英烈
1984年6期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纪念爱国诗
人于右任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王子乔光明日报1984年11月25日
“我与天山共白头”——记于右任在新疆
于右任先生在国共和谈前后
抗战时期的于右任
周恩来和于右任
时人汇志——于右任
余湛邦
权少文
屈武
团结报1984年12月22-29日
团结报1985年4月20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9月3日
上海政协报1985年12月27日
国闻周报1926年3卷7期
三原于先生的教育事业
于右任先生的亡命时期与诗(上、下)
于右老与新闻自由
于右老在诗学上的成就
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
元老记者于右任先生
杨亮功
刘延涛
赵君豪
成场轩
潘重规
刘延涛
*畅流1953年7卷6期
*畅流1953年8卷1、2期
*中国一周1954年209期
*中国一周1954年209期
*中国一周1954年209期
*报学1955年1卷8期,*中国一周1962
年626期
于右任先生的革命事功
于右老的教育文化事业
于先生与民立报
于右任先生年表
从牧羊儿到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传略
监察院院长三原于公行状
于右任与马相伯先生
于右任先生对天主教文献的贡献
于右任的青年时代
追思于先生二三事
于右老的奋斗人生
我认识于右老
三位卯字号人物(蔡孑民、于右任、胡適之)
忆监察之父的于右老
记于右老二三事
于右老晚年的故事
三十载亲炙怀右老(上、下)
于右任先生(上、下)
于故乡长右任先生百龄冥诞纪念专号
元老记者于右任先生
布衣卿相于右任
元老记者——于右任
于右任晚年思乡心切
于右任简介
陈固亭
张庆桢
朱宗良
刘凤翰
吴相湘
程沧波
方豪
方豪
陈其铨
张目寒
孙圣源
张佛千
杨亮功
何人斯
宋希尚
于衡
乐恕人
抑盒
杨亮功等
石塵
刘凤翰
罗逸诚
王绪沂
*中国一周1955年259期
*中国一周1955年259期
*畅流1960年21卷5期
*幼狮学志1963年2卷4期
*传记文学1964年5卷6期
*传记文学1964年5卷6期
*传记文学1964年5卷6期
*恒毅1964年14卷5期
*畅流1964年29卷4期
*畅流1964年30卷8期
*中国一周1964年731期
*传记文学1965年6卷1期
*传记文学1965年6卷3期
*古今谈1966年21期
*中国一周1967年892期
*中外杂志1969年6卷5期
*中外杂志1969年6卷5、6期
*中华国学1977年1卷8、9期
*陕西文献1978年33期
*明道文艺1979年34期
*明道文艺1979年40期
*畅流1979年59卷6期
人物1981年3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9期
于右任先生轶事
于右任的故事(1-9)
张友鸾
于菱波
中国建设1982年8期
*中外杂志1982年36卷1期——1985年

宋教仁、于右任的革命情谊
于右任在陕西靖国军期间的活动
诗歌见精神——纪念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先生漫记(1-2)
于右任与国共合作
于右任的炮弹铭文
怀念我的岳父于右任先生
桐花泪——于右任先生的一段往事
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于右任先生
故乡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于右任望乡
于右任传略
美髯公小传
本人从前办报的经过
怀恩记
李希泌
牛济
单滨义
庞齐
朱凯
杨新孝
屈武
陈建业
祖平
刘江
赵学文
近贤女士
人物1983年6期
理论研究1983年10期
人文杂志1984年4期
人物1984年4、5期
人文杂志1984年6期
人物1984年6期
中国老年1984年10期
龙门阵1984年20辑
源流1985年2期
三月风1985年8期
百花1985年11期
于右任言行录第1页
于右任辛亥文集第259页
于右任辛亥文集第263页
从髯翁于右任学书琐事
我所知道的于右任
于右任
于右任
冯树国
周伯敏
(美)勃 德等编
闻少华
大连文史资料第1辑第55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91页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90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7辑第
1页
于右任
新闻界名人介绍:于右任(1879-1964)
傅润华中国当代名人传第11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77页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
于右任
于右任
于(右任)章(太炎)旧嫌——摘自刘允臣先生日
惜秋
邱奕松
吴相湘
谭慧生
*民初风云人物(下)第669页
*民国人物小传第1册第5页
*民国百人传第2册第43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565页
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第58页
于右任先生王曲阅兵 西安文史资料第8辑第123页
于右任
党国元勋于右老的风范
回忆于右任先生
于郎能复旧悲慷?
悼念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
于右任与上海大学
于右任(1879-1964)
我的青年时期
厂 民
李德安
吴学衡
陈凡
孙科
坦荡荡斋
小杜
戴晋新
于右任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171页
*当代名人风范(2)第509页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80页
*尘梦集第206页
*孙科文集第3册第1265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40页
现代史料第1集第285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20册第261页
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第1页,咸阳文史资
料第1辑第60页
我和于右任的关系
怀念于右任先生(节录)
一九一八年于右任奉命回陕西始末
回忆我和于右任先生的交往
回忆于右任先生
回忆于右任先生二三事
于右任先生生平简介
于右任三过咸阳古城
于右任三次来长武
南社社友事略:于伯循
于右任
于故院长墓表
李仪祉
张文生
刘绍文
郑自毅口述
王鸿俊
李楚材
三原县政协
高维峻
洪春发
郑逸梅
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第13页
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第16页
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第62页
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第64页
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第69页
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第79页
咸阳文史资料第1辑第53页
咸阳文史资料第1辑第89页
咸阳文史资料第1辑第94页
南社丛谈第90页
*革命人物志第1集第42页
*革命人物志第1集第44页
于右任先生与监察院
我所认识的于右老
田炯锦
田炯锦
*荆荫斋选集第583页
*荆荫斋选集第583页

于右任
于右任
于右任谈办报
于右任
太平老人纪事
记于右任在北平国共和谈时期的几件事
——《太平老人纪事》补
余牧人
蒋叔良
陆诒
贾逸君
李世军
权少文
党国名人传第97页
党国伟人轶事第39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375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政治第1页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页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5页
于右任与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建立
于右任过陇南记事诗
于右任先生与杨杨村
权少文 王劲
刘大有 王劲
杨素宜 陈守礼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0页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5页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21页

于右任

于右任传
于右任传
民国奇才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
许有成
李秀谭等
陈四长 潘志新
政协陕西省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36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87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330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53页

于右任传
“于草”行两岸,书艺慰国魂——于右任先生写
字的故事
许有成 徐晓彬
陆铿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94页
团结报1986年5月10、17日
于右任先生书法轶事种种
于右任与上海文学
于右任与张謇之间的情谊
望我故乡,永不能忘——于右任先生的晚年
怀乡泪——忆于右任伯父
毛泽东与于右任的情谊
于右任与西安事变
于右任与复旦
于右任轶事录
孤岛之魂归大陆——于右任晚年在台湾
一代尊圣——于右任
也谈于右任与复旦
赤诚爱国贯平生——于右任传略
于右任的办报生涯
于右任与国共合作
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时期办报活动述评
陕西靖国军与于右任
于右任轶闻趣事录补
民主革命斗士于右任
“美髯翁”于右任晚年生涯
于右任弹劾汪精卫
台湾于右任研究资料篇目
辛亥革命时期的于右任
于右任与陕西国民革命的高潮
于右任生前在苏州预择墓地
于右任与国民军
抗战前后的于右任
庞齐
王家贵
傅德华
闻思等
于俊
傅德华
傅德华
傅德华
水番弓长
袁小伦
胡公石
许有成
张笃勤
潘志新
屈武
牛济
傅德华
刘存孝
余子明
傅德华
王光远 姜中秋
傅德华
冯治 刘孟信
杨树祯
蔡贵三
王劲 杨荣
傅德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5月12日
团结报1986年9月13日
爱国报1987年1月8日
联合时报1989年4月14日
人民政协报1989年5月2日
团结报1993年10月9日
团结报1995年12月6日
复旦学报1986年1期
名人传记1986年4期
华夏1986年5期
中国建设1986年8期
复旦学报1987年1期
西北史地1987年2期
新闻知识1987年11期
陕西地方志1988年2期
人文杂志1988年2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3期
名人传记1988年10期
历史知识1989年6期
纵横1990年6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1年1期
文教资料1992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9期
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1期
*传记文学1993年63卷2期
西北史地1995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4期,中国抗战人物
研究论集第188页
于右任与上海大学
于右任与吴家元之死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教育活动述评
于右任“十年万井计划”案
悼书画名家美髯翁刘延涛——兼记与草圣于右
任老的一段师生情谊
赵守仁 陈艳军
王孝敏
许增纮
张应超
本刊史料组选编
麦凤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传记文学1997年71卷6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10期
民国档案1999年4期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4期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10周年诞辰
纪念人物:已故国民党元老、诗人、书法家于右
任诞辰120周年纪念遗作展在南京举行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11页
于右任
毛泽东与于右任的交往
于右任白首频泪滴
爱国老人于右任的一生
于故院长墓表
于右任的名、字、号和笔名
于右任(1870—1964)
于右任传略
王超群
傅德华
傅德华
张应超
张群
傅德华
廖盖隆等主编
复旦大学校志编写
组编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41页
毛泽东与现代人物论第157页
民国军政要人归宿第499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308页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372页
辛亥革命史丛刊1991年8辑第131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6页
复旦大学志第二卷第782页
于右任与韩国独立运动——〈民吁日报〉围绕伊
藤博文被刺事件的舆论斗争
傅德华韩国研究论丛第1辑第52页

于右任1879——1964

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劉學裕,筆名神州舊主、騷心、大風、剥果、太平老人等,陝西三原人,1879年 (清光緒五年) 生。1903年癸卯科舉人,因諷刺時政,曾遭清政府拿辦,於次年潛逃上海,入震旦學院肄業,旋因抗議外籍教員干涉校務而離校,與學友創辦復旦公學。1906年赴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歸國後於1907年4月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任社長。1909年起,相繼創辦《民呼日報》、 《民日報》、 《民立報》,宣傳革命,持論激烈。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交通部次長,代理部務。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發後,致力於反對袁世凱鬥争。1918年返陝西,任靖國軍總司令。1922年5月,任討賊軍西北第一路總司令,未幾,赴上海與葉楚傖等創辦上海大學; 10月任校長。1924年4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一届中央執行委員; 同年底隨孫中山入京,被任命爲北京政治分會委員; 12月任内務部總長,未就。1925年任善後會議會員。1926年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二届中央執行委員; 9月參加馮玉祥五原誓師; 12月任陝西省主席,由石敬亭代理。1927年初,任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準備策應北伐軍; 3月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 同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6月任陝西省政府委員,省政府主席; 9月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1928年2月,任審計院院長; 10月任故宫博物院參事。1929年3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三届中央執行委員。1931年6月,任監察院院長; 12月當選爲國民黨第四届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1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五届中央執行委員,並連任監察院院長。1938年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1945年5月,當選爲國民黨第六届中央執行委員。1947年當選爲監察院監察委員; 4月復被推任爲院長; 同月復任國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去臺灣。1950年任國民黨評議委員。1964年11月10日在臺灣病逝。終年85歲。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右任墨存》、《牧羊兒自述》等。

2

(词)清·于右任

上将于今数老张,飞扬世界不寻常。

龙兴大海凤鸣岗。

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

一池砚水太平洋。

(词)清·于右任

何代何王剩地牢?

龟兹霸业已萧条。

西风吹雨过平桥。

高柳阴中驰骏马,巴依园里选葡萄。

别开舞派女儿腰。


1

(词)清·于右任

白头游子白头妇,记当年,书灯夜雨,古槐依旧。

纵使人间无公道,尚有皇天后土。

更念念,思亲引咎。

五十年来成何事?

遇良辰,不忍空相负。

烦记者,录诸右。


1

(词)清·于右任

人生难得新机会。

天上看天山。

人间天上,人间天上,天上人间。

卢生(卢生指冀野)作曲,韩生(韩生指乐然)作画,我捋银髯。

昆仑在左,白龙堆⑴上,孔雀河⑵边。


1

(词)清·于右任

① 喀什:亦称喀什噶尔,在新疆西南部

先生得意出阳关⑴。

在空间,且流连。

乌鲁木齐,河上月儿弯。

又乘长风前进也,真不管,鬓毛斑。

多情好事亦因缘。

说高寒,有蝉娟。

争向机中,一孔看天山。

闻道飞行戈壁上,沙漠漠,路漫漫。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

诗人。原名伯循,字诱人。陕西三原人。1904年应试开封,因《半哭半笑楼诗草》案,遭清廷缉捕,逃亡上海。后加入同盟会。1909年参加南社后,相继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倡言革命,名震一时。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共合作时期,曾做过不少有益于两党团结的工作。1949年去台湾。1964年客死台北。他是南社中的北派。诗作大都内容厚实,风格遒劲,有魏汉风骨。著有《右任诗存》《于右任辛亥文集》《于右任诗歌萃编》等。另有《于右任诗词集》和《于右任诗词曲选》。

☚ 恽铁樵   陈蝶仙 ☛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

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笔名骚心、大风、剥果、半哭半笑盦主、神州旧主、太平老人等。陕西三原人。两岁丧母,父赴川经商,由伯母房氏抚养成人。家贫,曾牧羊,当童工。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秀才。光绪二十四年,应答陕西提学使叶伯皋试卷,被叶誉为“西北奇才”。光绪二十六年,入陕西中学堂学习。光绪二十九年,任商州中学堂监督,因《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议时政,陕甘总督升允加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罪,上奏清廷,请旨拿办。次年,逃亡上海,得马相伯之助入震旦学院学习,化名刘学裕。次年,参与筹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入同盟会。自光绪三十三年起,相继于沪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抨击清廷,鼓吹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加入南社。1914年,受命于孙中山,主持陕西省讨伐袁世凯工作。1918年至1922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与邵力子等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张国共合作。次年,任国民党北京政治委员会委员。1926年,赴苏联敦请冯玉祥回国。冯玉祥成立国民联军,任联军驻陕总司令。1928年,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长。同年,与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等人发起寒之友社。其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长。1934年,创建标准草书社,提倡草书。1937年,发起创办《民族诗坛》月刊。1941年,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共同发起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又约卢前、张庚由、庆深庵、刘延涛等编辑出版诗刊《中华乐府》。1949年,去台湾。1955年,参加台南诗人大会;1958年,参加台东诗人节大会,均主张诗应化难为易,接近大众。1964年病逝。终生从政,以国民党元老、要员兼有诗人与书法家之大名。诗多为旧体,亦有少数白话诗。绝大多数为有关国家兴亡、民族荣辱、民生疾苦之作。吴宓《空轩诗话》称誉其诗“苍凉悲壮,劲直雄直,而回肠荡气,感人甚深,在今自成一格,可比昔之辛稼轩、陆放翁,尤以民国八、九年间在陕西统兵,从事革命战役,崎岖艰难之际所作为最佳”。许有成《于右任传》曰:“其诗、词、曲,皆雄伟、豪放、朴实、悲壮,有忧国忧民之志,少儿女情长之态,其咏史、咏事、咏人或咏景诗,不落古人窠臼,饶有新意。”诗集有《变风集》、《右任诗存初集》、《右任诗存二集》、《右任诗存笺》。庞齐编《于右任诗歌萃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分体编辑,收诗、词、曲八百五十馀首,是目前收录于氏诗歌最多的集子。有刘凤翰《于右任年谱》(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许有成《于右任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陈四长、潘志新《民国奇才于右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记其生平。

☚ 高旭   马君武 ☛

于右任

 陕西三原人。名伯循,改名刘学裕,以字行。光绪举人。因讥讽时政,遭通缉,走上海。1904年(光绪三十年)震旦学院肄业。后与师友创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1906年去日本,访孙中山,入同盟会,被委为长江大都督。回国后,相继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吹革命,持论激烈。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与叶楚伧等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倾向国共合作。旋随孙中山北上,任北京政治分会委员。1926年9月17日主持冯玉祥部五原誓师。次年受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策应北伐。1927年9月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宁、汉、沪三方联席会议,与蒋介石合流。1928年起,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64年11月10日在台湾病故。善草书,喜赋诗,晚年眷念大陆。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右任

现代书法家、国民党元老。1879年生。历任交通部次长、靖国军总司令、上海大学校长。1931年后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去台湾,1964年病故于台湾省台北市,享年85岁。擅长草书,早年师法赵孟,后改习北魏碑版,得力于《郑羲碑》、《张玄墓志》、《石门铭》,并收藏大量北朝墓志;又致力于草书创作,研究草书规律,以易识、易写、准确、美观为原则,统一草法,规范字型,编集了《标准草书千字文》,并倡导力行。他的草书笔墨凝练,纵横跌宕,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缘》等。

于右任

185 于右任1879—1964

近代诗人、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人物。字伯循,号骚心,陕西三原人。早年提倡新学,辛亥革命前后,曾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著文写诗,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仍能随时代前进,曾回陕督师,反袁护国;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赞同国共合作,虽多年担任南京政府监察院院长,但始终同共产党人保持良好关系,曾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也始终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解放战争后期,曾拟北上参加国共和谈,因故未果,被迫到了台湾,但到台之后,一直渴望祖国统一,临终前所作《国殇》,深沉地抒写了对故乡、对大陆的怀念之情,反映了台湾骨肉同胞的心声。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写有近千首诗作、词作和歌词。在艺术上,其作品能适当突破旧格律的束缚,以“发扬时代精神,便利大众欣赏”,既保留旧格调,又容纳新的思想内容,在诗体革新上有所贡献。著有《右任诗存》。今人有《于右任诗词集》、《于右任诗词选注》等。

☚ 王国维   马君武 ☛

于右任1879—1964

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陕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长。后去台湾。擅书法,著有《右任诗书》等。


于右任1878—1964

现代书法家。原名伯循,号骚心、髯翁、太平老人,以字行世,陕西三原人。工书,取法北碑,尤得力于《石门铭》,参以木简笔意,简漫洒脱,神韵超迈。草书参以北碑笔法,长于怀素小草。曾创草书研究社,首倡“标准草书”。主持编有《标准草书》、《学书月刊》。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yu youren

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笔名骚心、剥果、大风、神州旧主、半哭半笑楼主、太平老人。祖籍泾阳县斗口村,生于三原县东关河道巷,故而著籍三原。幼年家贫,两岁丧母,由伯母房氏携至泾阳县云阳镇杨府村娘家抚养。7岁入村中私塾启蒙。11岁师从三原名儒毛汉诗、毛班香父子读书。后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学习。受进步学者刘古愚、朱佛光等人影响,痛恨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萌生反清革命意识,作《半哭半笑楼诗草》,以诗文指斥西太后误国。后被密告,逃离开封试场,避居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震旦学院。后在中国公学任教,创办《神州日报》,以打倒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神州日报》(后曾易名《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日报》)在宣传革命中影响很大,时有“一支笔抵十万毛瑟”之誉。1907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成立后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8月,在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率领靖国军各部与陕西督军陈树藩坚持斗争四年之久。1921年冬靖国军解散,辗转至上海。1922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聘共产党人瞿秋白为社会科学系主任。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极力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刘镇华勾结直奉军入陕包围西安。于右任应李大钊之邀,按照“进军西北,解西安之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方针,赴莫斯科敦促冯玉祥回国。9月17日五原誓师后,率部队由甘入陕,设立国民军驻陕总司令部,组织各军向西安推进,一举击溃刘镇华镇嵩军,西安之围告解。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期间,与共产党人合作,主办政治队、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校等,为陕西培养大批革命干部。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等职。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直至去世。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笔伐汪精卫的叛国投敌活动。赞同国共第二次合作,曾为中共《新华日报》(重庆版)题写报头。1945年重庆谈判时,设宴欢迎毛泽东,公开主张并支持国共携手,和平建国。1949年积极促进国共北平和谈,并准备亲自参加,但为蒋介石所阻。和谈破裂后,于同年11月被迫赴台湾。重视教育,在靖国军时期创办三原民治学校,以后又相继支持兴办渭北中学、渭北师范和三原女中;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关心家乡公益事业,1920年关中大旱,创立渭北水利委员会,延请李仪祉为工程师,力促泾惠渠灌溉工程建设,造福泾阳、三原等五县群众。为改良农业,1931年以祖田加购买耕地总计1200余亩,在斗口村设立斗口农事试验场,聘请农业专家杨蕴章等主持场务,并嘱逝后将农场“即行奉归公家”。还精心搜购名贵汉魏碑刻200余块,命名为“鸳鸯七志斋藏石”,抗战前夕运回陕西,捐赠西安碑林。深研书法,书势劲拔,气势磅礴;1937年后致力标准草书研究,形成“于派”书风,为一代书法宗师。诗词雄健开阔,洗练爽洁。一生爱国,风范长存。1962年1月将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写成哀歌《望大陆》。1964年11月10日病逝台湾,享年85岁。1965年7月17日葬于台北大屯山八拉卡墓园。有《标准草书》《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著作传世。

☚ 于广哲   于占彪 ☛
于右任

于右任

于右任 (1878—1964),现代诗人、书法家。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陕西泾阳人。1903年中举。1906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创办 《民主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抗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等; 1931年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湾病故。擅长书法,得力于 《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雅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以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颇深。用必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曾创学书研究社,出版 《学书月刊》,编撰 《标准草书》。著有 《右任文存》、《右任诗存》 等。

☚ 邓肯   李叔同 ☛
于右任

于右任

于右任(1878—1964),现代诗人、书法家。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陕西泾阳人。1903年中举。1906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创办《民主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抗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等; 1931年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湾病故。擅长书法,得力于《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雅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以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颇深。用必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曾创学书研究社,出版《学书月刊》,编撰《标准草书》。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

☚ 邓肯   李叔同 ☛

于右任1879~1964

现代书法家、诗人、政治活动家。名伯循,以字行,号骚心,陕西三原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他是国民党元老,也是中国近代书坛上一颗巨星。在广泛继承传统书法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 “于体” ,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称赞。清季时办 《民呼报》 、《须弥日报》及 《草书月刊》等。他的书法早已蜚声书坛,驰誉中外。晚年在台湾生活苦寂,缅怀往事,写下不少爱国思乡诗篇。他学识渊博,收藏宏富。仅魏碑墓志就有85种之多,其中有7对夫妇墓志,书法精美,故以 “鸳鸯七志” 名斋。曾将他的鸳鸯七志中苦心收集的汉魏六朝墓志刻石290余方,捐赠西安碑林,丰富碑林藏品内容。著名的 《熹平石经》 ,也是经他之手得以保存下来。其书法植基北碑,参入木简,潇洒脱俗,别具神韵,尤以草书最具创造性。于氏书法艺术,大体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以魏碑为基础,自辟蹊径,在行楷中开辟自己的新路。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其草书熔汇了章草、今草、狂草各体的精髓,雄浑奇丽,仪态万千。晚年书法更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随意挥洒,皆成佳构。鉴于草书的形体各异,辨认艰难,于1931年组织草书研究社,邀集同好多人参加,首倡《标准草书》 ,致力于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将历代草书加以整理,并以《千字文》为底本,确定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经过筛选,撷取前人精华,研究草书结构规律,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于1963年出版了《标准草书》,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大成就。于氏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流行于世。其草书《文天祥正气歌》写于1938年,苍劲雄伟,书与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被视为于氏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

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书法家、辛亥革命时期著名革命宣传家。原名伯循,字诱人,笔名右任、骚心、大风、神州旧主、剥果、半哭半笑楼主、啼血乾坤、杜鹃、关西余子等,晚年别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出身小商人家庭,从少习举子业,1903年中举。1904年在所著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中,对时政多有讥讽,且有“爱自由如发妻,换太平以颈血”等激烈词句,被告发,革去举人,遭通缉,遂逃往上海,就学震旦学院和复旦学院,开始为报刊写稿。1906年赴日本筹款,准备在国内办报,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于1907年与同志数人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写了许多评论文章,声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窳败,抨击专制制度。1909年又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任社长。该报革命色彩鲜明,只出版92天即被迫害停刊。但他不屈不挠,又接连创办《民吁日报》《民立报》。后者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所办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他在这些报纸以及在东京出版的留学生革命刊物《秦陇》《夏声》上,发表政论、诗词。他的文章感情炽烈,文辞华美,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名噪一时,是这一时期著名报刊活动家、政论家。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宋教仁被暗杀后,举兵反袁。1918年8月至1922年5月,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反对北洋军阀。1922年10月,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任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倾向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历任南京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解放前夕被迫去台,晚年思念家乡,1964年11月在台北病逝。

☚ 力报   大中华 ☛

于右任1879~1964Yu Youren

modern poet and calligrapher

于右任1879—1964

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人。1903年中举人。1905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1906年赴日本访问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至1910年在上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持论激烈,被誉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元老记者”。1912年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并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及以后历届中央执行委员。主张国共合作,认为“合则两益,分则两损”。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兼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常务委员。1931年2月任监察院院长。抗战爆发后,兼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为《新华日报》撰写报头。1949年初呼吁立即停战谋和,国共谈判时欲赴北平参加会谈未成行。同年11月被胁迫到台湾,此行违背心愿,感到终生遗憾。羁留台湾期间任台湾国民党当局“监察院”院长直至1964年,还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4年11月在台北病逝。晚年诗作怀念大陆情深。其诗词、书法别具一格。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及《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1879—1964

原名伯循,化名刘学裕,笔名神州旧主、骚心、大风等。陕西泾阳人。1901年中举。1906年赴日考察,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后, 先后创办《神州日报》、 《民呼报》、 《民立报》等。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政府的交通部次长。3月,袁世凯窃任总统后,辞去职务,参加讨袁。1918年在陕西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靖国军,任总司令。1923年同邵力子等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坚持国共合作。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以后各届均任此职。1925年曾任北洋政府许世英内阁的内务总长。1926年10月后,先后任国民军驻陕总司令、国民政府委员兼陕西省政府主席。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先后任宁汉沪三方组织的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监察院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六届”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4月到台北,继续主持监察院工作。1964年11月病逝于台北。他还是著名爱国诗人,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诗集》。

于右任

于右任

原名伯循,字右任,民国后以字行,陕西三原人。生于1879年5月10日。曾中秀才、举人,并任商州中学堂监督。1904年因言革命,被地方当局追捕,亡命南京、上海。在上海得马相伯帮助,入震旦学院就读。1905年创办中国公学,以安排被驱赶回国的留日学生。1906年创办《神州日报》,同年赴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曾办 《民吁日报》、《民呼日报》和《民主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部次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一度亡命日本。1918年响应了孙中山在广州发起的护法战争,在陕西组织靖国军,任总司令。1921年冯玉祥出任陕西督军,靖国军被收编为陕军。1922年被孙中山任命为讨贼西北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同年冬到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以后历任二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去台湾后连任七、八、九届中央评议委员)。1925年7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开封政治分会委员、第二集团军第六方面军总指挥。1928年10月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审计院院长。1930年11月18日推选为监察院院长,任期长达30余年。抗日战争中还曾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台湾,继续担任台当局 “监察院”院长。1964年11月10日在台北病逝。遗著被编辑有《于右任先生文集》《于右任先生墨宝》《于右任先生诗集》 等。

☚ 于方舟   于兆龙 ☛

于右任


于右任書


(1878~1964年)陝西三原(一作涇陽)人。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騷心,别署髯翁、太平老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早年追隨孫文,加入同盟會。清季時辦《民呼報》、《民立報》,繼主《神州日報》、《輿論日報》、《須彌日報》、《學書月刊》等。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上海大學校長、國民政府監察院長諸職。後渡臺灣,尊為民國元老。右任家學淵源,精于詩文,尤擅書法。自幼崇學〈石門銘〉、〈龍門造像〉、〈鄭羲碑〉,耽研筆法而以稚拙簡漫出之。善草書,以碑入草,特于 〈懷素草書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詣宏深。其行草潜心布白,于寬博瀟灑中别具神韵。榜書寸楷,亦指揮自如。曾創 “學書研究會”,并以累年之研究,集古代草書之大成,取其易識易寫而具藝術性者,編制《標準草書千字文》,頻經擇選改訂,凡六七易,始行出版。有 《右任文存》、《右任詩存》、《牧羊兒自述》、《右任墨存》、《于右任書法》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