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于右任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于右任1879—1964祖籍陕西泾阳,生于陕西三原。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曾改名刘学裕,陕西泾阳人。清末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1909年创办《民呼报》、《民吁报》,因持论激烈,先后被迫停刊。1910年创办《民立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遭袁世凯政府通缉。1918年到三原任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倾向国共合作。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于任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审计院院长。从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多年。1949年4月去台湾。1950年为国民党评议委员。1964年11月在台湾逝世。工书法。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所收诗、词、曲近七百首,其中有些篇目记述了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寄托了对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感慨,表达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愿望。晚年羁留台北的诗作,抒发了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情。 于右任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劉學裕,筆名神州舊主、騷心、大風、剥果、太平老人等,陝西三原人,1879年 (清光緒五年) 生。1903年癸卯科舉人,因諷刺時政,曾遭清政府拿辦,於次年潛逃上海,入震旦學院肄業,旋因抗議外籍教員干涉校務而離校,與學友創辦復旦公學。1906年赴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歸國後於1907年4月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任社長。1909年起,相繼創辦《民呼日報》、 《民 共2首 (词)清·于右任 上将于今数老张,飞扬世界不寻常。 龙兴大海凤鸣岗。 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 一池砚水太平洋。 (词)清·于右任 何代何王剩地牢? 龟兹霸业已萧条。 西风吹雨过平桥。 高柳阴中驰骏马,巴依园里选葡萄。 别开舞派女儿腰。 共1首 (词)清·于右任 白头游子白头妇,记当年,书灯夜雨,古槐依旧。 纵使人间无公道,尚有皇天后土。 更念念,思亲引咎。 五十年来成何事? 遇良辰,不忍空相负。 烦记者,录诸右。 共1首 (词)清·于右任 人生难得新机会。 天上看天山。 人间天上,人间天上,天上人间。 卢生(卢生指冀野)作曲,韩生(韩生指乐然)作画,我捋银髯。 昆仑在左,白龙堆⑴上,孔雀河⑵边。 共1首 (词)清·于右任 ① 喀什:亦称喀什噶尔,在新疆西南部 先生得意出阳关⑴。 在空间,且流连。 乌鲁木齐,河上月儿弯。 又乘长风前进也,真不管,鬓毛斑。 多情好事亦因缘。 说高寒,有蝉娟。 争向机中,一孔看天山。 闻道飞行戈壁上,沙漠漠,路漫漫。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诗人。原名伯循,字诱人。陕西三原人。1904年应试开封,因《半哭半笑楼诗草》案,遭清廷缉捕,逃亡上海。后加入同盟会。1909年参加南社后,相继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倡言革命,名震一时。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共合作时期,曾做过不少有益于两党团结的工作。1949年去台湾。1964年客死台北。他是南社中的北派。诗作大都内容厚实,风格遒劲,有魏汉风骨。著有《右任诗存》《于右任辛亥文集》《于右任诗歌萃编》等。另有《于右任诗词集》和《于右任诗词曲选》。 ☚ 恽铁樵 陈蝶仙 ☛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笔名骚心、大风、剥果、半哭半笑盦主、神州旧主、太平老人等。陕西三原人。两岁丧母,父赴川经商,由伯母房氏抚养成人。家贫,曾牧羊,当童工。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秀才。光绪二十四年,应答陕西提学使叶伯皋试卷,被叶誉为“西北奇才”。光绪二十六年,入陕西中学堂学习。光绪二十九年,任商州中学堂监督,因《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议时政,陕甘总督升允加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罪,上奏清廷,请旨拿办。次年,逃亡上海,得马相伯之助入震旦学院学习,化名刘学裕。次年,参与筹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入同盟会。自光绪三十三年起,相继于沪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抨击清廷,鼓吹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加入南社。1914年,受命于孙中山,主持陕西省讨伐袁世凯工作。1918年至1922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与邵力子等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张国共合作。次年,任国民党北京政治委员会委员。1926年,赴苏联敦请冯玉祥回国。冯玉祥成立国民联军,任联军驻陕总司令。1928年,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长。同年,与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等人发起寒之友社。其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长。1934年,创建标准草书社,提倡草书。1937年,发起创办《民族诗坛》月刊。1941年,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共同发起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又约卢前、张庚由、庆深庵、刘延涛等编辑出版诗刊《中华乐府》。1949年,去台湾。1955年,参加台南诗人大会;1958年,参加台东诗人节大会,均主张诗应化难为易,接近大众。1964年病逝。终生从政,以国民党元老、要员兼有诗人与书法家之大名。诗多为旧体,亦有少数白话诗。绝大多数为有关国家兴亡、民族荣辱、民生疾苦之作。吴宓《空轩诗话》称誉其诗“苍凉悲壮,劲直雄直,而回肠荡气,感人甚深,在今自成一格,可比昔之辛稼轩、陆放翁,尤以民国八、九年间在陕西统兵,从事革命战役,崎岖艰难之际所作为最佳”。许有成《于右任传》曰:“其诗、词、曲,皆雄伟、豪放、朴实、悲壮,有忧国忧民之志,少儿女情长之态,其咏史、咏事、咏人或咏景诗,不落古人窠臼,饶有新意。”诗集有《变风集》、《右任诗存初集》、《右任诗存二集》、《右任诗存笺》。庞齐编《于右任诗歌萃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分体编辑,收诗、词、曲八百五十馀首,是目前收录于氏诗歌最多的集子。有刘凤翰《于右任年谱》(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许有成《于右任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陈四长、潘志新《民国奇才于右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记其生平。 ☚ 高旭 马君武 ☛ 于右任 陕西三原人。名伯循,改名刘学裕,以字行。光绪举人。因讥讽时政,遭通缉,走上海。1904年(光绪三十年)震旦学院肄业。后与师友创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1906年去日本,访孙中山,入同盟会,被委为长江大都督。回国后,相继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吹革命,持论激烈。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与叶楚伧等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倾向国共合作。旋随孙中山北上,任北京政治分会委员。1926年9月17日主持冯玉祥部五原誓师。次年受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策应北伐。1927年9月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宁、汉、沪三方联席会议,与蒋介石合流。1928年起,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64年11月10日在台湾病故。善草书,喜赋诗,晚年眷念大陆。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右任现代书法家、国民党元老。1879年生。历任交通部次长、靖国军总司令、上海大学校长。1931年后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去台湾,1964年病故于台湾省台北市,享年85岁。擅长草书,早年师法赵孟 于右任 185 于右任1879—1964近代诗人、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人物。字伯循,号骚心,陕西三原人。早年提倡新学,辛亥革命前后,曾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著文写诗,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仍能随时代前进,曾回陕督师,反袁护国;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赞同国共合作,虽多年担任南京政府监察院院长,但始终同共产党人保持良好关系,曾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也始终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解放战争后期,曾拟北上参加国共和谈,因故未果,被迫到了台湾,但到台之后,一直渴望祖国统一,临终前所作《国殇》,深沉地抒写了对故乡、对大陆的怀念之情,反映了台湾骨肉同胞的心声。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写有近千首诗作、词作和歌词。在艺术上,其作品能适当突破旧格律的束缚,以“发扬时代精神,便利大众欣赏”,既保留旧格调,又容纳新的思想内容,在诗体革新上有所贡献。著有《右任诗存》。今人有《于右任诗词集》、《于右任诗词选注》等。 ☚ 王国维 马君武 ☛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陕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长。后去台湾。擅书法,著有《右任诗书》等。 于右任1878—1964现代书法家。原名伯循,号骚心、髯翁、太平老人,以字行世,陕西三原人。工书,取法北碑,尤得力于《石门铭》,参以木简笔意,简漫洒脱,神韵超迈。草书参以北碑笔法,长于怀素小草。曾创草书研究社,首倡“标准草书”。主持编有《标准草书》、《学书月刊》。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yu youren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笔名骚心、剥果、大风、神州旧主、半哭半笑楼主、太平老人。祖籍泾阳县斗口村,生于三原县东关河道巷,故而著籍三原。幼年家贫,两岁丧母,由伯母房氏携至泾阳县云阳镇杨府村娘家抚养。7岁入村中私塾启蒙。11岁师从三原名儒毛汉诗、毛班香父子读书。后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学习。受进步学者刘古愚、朱佛光等人影响,痛恨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萌生反清革命意识,作《半哭半笑楼诗草》,以诗文指斥西太后误国。后被密告,逃离开封试场,避居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震旦学院。后在中国公学任教,创办《神州日报》,以打倒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神州日报》(后曾易名《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日报》)在宣传革命中影响很大,时有“一支笔抵十万毛瑟”之誉。1907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成立后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8月,在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率领靖国军各部与陕西督军陈树藩坚持斗争四年之久。1921年冬靖国军解散,辗转至上海。1922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聘共产党人瞿秋白为社会科学系主任。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极力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刘镇华勾结直奉军入陕包围西安。于右任应李大钊之邀,按照“进军西北,解西安之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方针,赴莫斯科敦促冯玉祥回国。9月17日五原誓师后,率部队由甘入陕,设立国民军驻陕总司令部,组织各军向西安推进,一举击溃刘镇华镇嵩军,西安之围告解。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期间,与共产党人合作,主办政治队、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校等,为陕西培养大批革命干部。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等职。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直至去世。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笔伐汪精卫的叛国投敌活动。赞同国共第二次合作,曾为中共《新华日报》(重庆版)题写报头。1945年重庆谈判时,设宴欢迎毛泽东,公开主张并支持国共携手,和平建国。1949年积极促进国共北平和谈,并准备亲自参加,但为蒋介石所阻。和谈破裂后,于同年11月被迫赴台湾。重视教育,在靖国军时期创办三原民治学校,以后又相继支持兴办渭北中学、渭北师范和三原女中;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关心家乡公益事业,1920年关中大旱,创立渭北水利委员会,延请李仪祉为工程师,力促泾惠渠灌溉工程建设,造福泾阳、三原等五县群众。为改良农业,1931年以祖田加购买耕地总计1200余亩,在斗口村设立斗口农事试验场,聘请农业专家杨蕴章等主持场务,并嘱逝后将农场“即行奉归公家”。还精心搜购名贵汉魏碑刻200余块,命名为“鸳鸯七志斋藏石”,抗战前夕运回陕西,捐赠西安碑林。深研书法,书势劲拔,气势磅礴;1937年后致力标准草书研究,形成“于派”书风,为一代书法宗师。诗词雄健开阔,洗练爽洁。一生爱国,风范长存。1962年1月将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写成哀歌《望大陆》。1964年11月10日病逝台湾,享年85岁。1965年7月17日葬于台北大屯山八拉卡墓园。有《标准草书》《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著作传世。 ☚ 于广哲 于占彪 ☛ 于右任 于右任于右任 (1878—1964),现代诗人、书法家。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陕西泾阳人。1903年中举。1906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创办 《民主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抗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等; 1931年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湾病故。擅长书法,得力于 《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雅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以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颇深。用必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曾创学书研究社,出版 《学书月刊》,编撰 《标准草书》。著有 《右任文存》、《右任诗存》 等。 ☚ 邓肯 李叔同 ☛ 于右任 于右任于右任(1878—1964),现代诗人、书法家。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陕西泾阳人。1903年中举。1906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创办《民主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抗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等; 1931年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湾病故。擅长书法,得力于《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雅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以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颇深。用必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曾创学书研究社,出版《学书月刊》,编撰《标准草书》。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 ☚ 邓肯 李叔同 ☛ 于右任1879~1964现代书法家、诗人、政治活动家。名伯循,以字行,号骚心,陕西三原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他是国民党元老,也是中国近代书坛上一颗巨星。在广泛继承传统书法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 “于体” ,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称赞。清季时办 《民呼报》 、《须弥日报》及 《草书月刊》等。他的书法早已蜚声书坛,驰誉中外。晚年在台湾生活苦寂,缅怀往事,写下不少爱国思乡诗篇。他学识渊博,收藏宏富。仅魏碑墓志就有85种之多,其中有7对夫妇墓志,书法精美,故以 “鸳鸯七志” 名斋。曾将他的鸳鸯七志中苦心收集的汉魏六朝墓志刻石290余方,捐赠西安碑林,丰富碑林藏品内容。著名的 《熹平石经》 ,也是经他之手得以保存下来。其书法植基北碑,参入木简,潇洒脱俗,别具神韵,尤以草书最具创造性。于氏书法艺术,大体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以魏碑为基础,自辟蹊径,在行楷中开辟自己的新路。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其草书熔汇了章草、今草、狂草各体的精髓,雄浑奇丽,仪态万千。晚年书法更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随意挥洒,皆成佳构。鉴于草书的形体各异,辨认艰难,于1931年组织草书研究社,邀集同好多人参加,首倡《标准草书》 ,致力于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将历代草书加以整理,并以《千字文》为底本,确定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经过筛选,撷取前人精华,研究草书结构规律,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于1963年出版了《标准草书》,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大成就。于氏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流行于世。其草书《文天祥正气歌》写于1938年,苍劲雄伟,书与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被视为于氏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书法家、辛亥革命时期著名革命宣传家。原名伯循,字诱人,笔名右任、骚心、大风、神州旧主、剥果、半哭半笑楼主、啼血乾坤、杜鹃、关西余子等,晚年别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出身小商人家庭,从少习举子业,1903年中举。1904年在所著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中,对时政多有讥讽,且有“爱自由如发妻,换太平以颈血”等激烈词句,被告发,革去举人,遭通缉,遂逃往上海,就学震旦学院和复旦学院,开始为报刊写稿。1906年赴日本筹款,准备在国内办报,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于1907年与同志数人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写了许多评论文章,声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窳败,抨击专制制度。1909年又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任社长。该报革命色彩鲜明,只出版92天即被迫害停刊。但他不屈不挠,又接连创办《民吁日报》《民立报》。后者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所办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他在这些报纸以及在东京出版的留学生革命刊物《秦陇》《夏声》上,发表政论、诗词。他的文章感情炽烈,文辞华美,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名噪一时,是这一时期著名报刊活动家、政论家。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宋教仁被暗杀后,举兵反袁。1918年8月至1922年5月,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反对北洋军阀。1922年10月,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任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倾向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历任南京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解放前夕被迫去台,晚年思念家乡,1964年11月在台北病逝。 ☚ 力报 大中华 ☛ 于右任1879~1964Yu Yourenmodern poet and calligrapher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人。1903年中举人。1905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1906年赴日本访问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至1910年在上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持论激烈,被誉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元老记者”。1912年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并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及以后历届中央执行委员。主张国共合作,认为“合则两益,分则两损”。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兼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常务委员。1931年2月任监察院院长。抗战爆发后,兼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为《新华日报》撰写报头。1949年初呼吁立即停战谋和,国共谈判时欲赴北平参加会谈未成行。同年11月被胁迫到台湾,此行违背心愿,感到终生遗憾。羁留台湾期间任台湾国民党当局“监察院”院长直至1964年,还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4年11月在台北病逝。晚年诗作怀念大陆情深。其诗词、书法别具一格。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及《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化名刘学裕,笔名神州旧主、骚心、大风等。陕西泾阳人。1901年中举。1906年赴日考察,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后, 先后创办《神州日报》、 《民呼报》、 《民立报》等。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政府的交通部次长。3月,袁世凯窃任总统后,辞去职务,参加讨袁。1918年在陕西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靖国军,任总司令。1923年同邵力子等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坚持国共合作。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以后各届均任此职。1925年曾任北洋政府许世英内阁的内务总长。1926年10月后,先后任国民军驻陕总司令、国民政府委员兼陕西省政府主席。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先后任宁汉沪三方组织的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监察院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六届”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4月到台北,继续主持监察院工作。1964年11月病逝于台北。他还是著名爱国诗人,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诗集》。 于右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右任,民国后以字行,陕西三原人。生于1879年5月10日。曾中秀才、举人,并任商州中学堂监督。1904年因言革命,被地方当局追捕,亡命南京、上海。在上海得马相伯帮助,入震旦学院就读。1905年创办中国公学,以安排被驱赶回国的留日学生。1906年创办《神州日报》,同年赴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曾办 《民吁日报》、《民呼日报》和《民主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部次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一度亡命日本。1918年响应了孙中山在广州发起的护法战争,在陕西组织靖国军,任总司令。1921年冯玉祥出任陕西督军,靖国军被收编为陕军。1922年被孙中山任命为讨贼西北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同年冬到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以后历任二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去台湾后连任七、八、九届中央评议委员)。1925年7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开封政治分会委员、第二集团军第六方面军总指挥。1928年10月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审计院院长。1930年11月18日推选为监察院院长,任期长达30余年。抗日战争中还曾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台湾,继续担任台当局 “监察院”院长。1964年11月10日在台北病逝。遗著被编辑有《于右任先生文集》《于右任先生墨宝》《于右任先生诗集》 等。 ☚ 于方舟 于兆龙 ☛ 于右任于右任書 (1878~1964年)陝西三原(一作涇陽)人。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騷心,别署髯翁、太平老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早年追隨孫文,加入同盟會。清季時辦《民呼報》、《民立報》,繼主《神州日報》、《輿論日報》、《須彌日報》、《學書月刊》等。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上海大學校長、國民政府監察院長諸職。後渡臺灣,尊為民國元老。右任家學淵源,精于詩文,尤擅書法。自幼崇學〈石門銘〉、〈龍門造像〉、〈鄭羲碑〉,耽研筆法而以稚拙簡漫出之。善草書,以碑入草,特于 〈懷素草書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詣宏深。其行草潜心布白,于寬博瀟灑中别具神韵。榜書寸楷,亦指揮自如。曾創 “學書研究會”,并以累年之研究,集古代草書之大成,取其易識易寫而具藝術性者,編制《標準草書千字文》,頻經擇選改訂,凡六七易,始行出版。有 《右任文存》、《右任詩存》、《牧羊兒自述》、《右任墨存》、《于右任書法》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