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上的四座大桥
淮南淮河公路铁路大桥 位于淮南市潘集区东部,跨越淮河,是阜淮线铁路公路双层两用桥,也是安徽省目前最长的公路铁路双层两用桥。大桥于1977年7月正式开工,1980年10月铁路桥通车,1982年公路桥完工,总投资9246万元。下层铁路桥全长3428.5米,其中主桥600米;上层公路桥为三车道二级公路,路面宽11米,两侧各设1.5米宽的人行道。全长3196.7米。正桥上部结构为两联3孔96米平弦三角形连续铆接钢桁架,全长579.6米。铁路引桥南岸61孔,北岸87孔,墩跨32.7米,上部结构为铁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公路引桥南岸61孔,北岸19孔,共80孔,墩跨32.7米,上部结构为公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均自行预制和架设,墩身结构、引桥及公路桥墩采用轻型双柱式钢架结构。
该桥为阜淮铁路重点工程,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负责设计施工。建成通车后,将淮南、淮北联结在一起,对开发两淮煤田,加快皖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蚌埠淮河公路大桥 在五河淮河特大公路桥上游76公里处。该桥为门式双塔扇形双索面斜拉桥。全长1660米,由主桥、引桥和引道三部分组成。主桥长452米,引桥长300米,引道长908米。两座74米高的门式索塔矗立在主桥两端,数百根钢索成扇形斜拉着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的两侧。桥面宽19.5米,其中行车道宽15米,可并排行驶4辆卡车。桥梁通航净空按三级航道标准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作为交通枢纽的蚌埠闸桥已不能满足公路运输持续增长的需求。为进一步改善全省南北交通运输状况,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蚌埠淮河公路桥于1982年筹建,1985年3月动工。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二公路局第二工程处分别承担设计、施工任务。1989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共投入建桥资金4158.58万元。
凤台淮河公路大桥 为使淮南新老矿区联成整体,加速潘谢新矿区的开发,沟通淮北与江淮之间的联系,改善安徽省西北部交通状况,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安徽省政府与煤炭部、交通部于1982年3月合资兴建凤台淮河公路大桥。该桥为省“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位于凤台县城东北角,全长757米,共15孔,主桥452米,为5孔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门式双塔扇形双索面斜拉桥,主跨径224米。两端临河主墩上的两个门式索塔高达89.92米。引桥为跨径30米的10孔预应力T型梁,两岸引桥总长1862米。桥面行车道宽1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2.5米。桥梁通航净空按四级航道设计,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
大桥由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设计,曾参加过五河淮河大桥建设的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公司承担施工任务。1986年元月正式开工,到1990年5月正式通车。
五河淮河公路大桥 为皖境淮河上的第一座特大型公路桥,全长1031.26米,总投资1315.9万元。大桥主体由4个90米孔径的长跨孔和2个60米孔径的过渡孔组成。为减轻汛期洪水对大桥的威胁,两岸引桥设有18个30米孔径的泻洪孔。桥面为三级路面标准,行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桥下净高8米。
五河大桥是我国南北公路交通主干线104国道上的重要桥梁。由国家投资兴建,列入安徽省重点建设项目,由安徽组织力量设计、施工。1975年4月正式动工。1977年10月,工程比预计提前105天完成;同年11月通过国家建委和交通部验收。
该桥建成后,沟通了华北与华东地区的公路交通网,改善了皖东北地区的陆路交通。对加强国防、促进安徽及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