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合肥市共辖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4个区和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3个县和蜀山镇。1992年,全市3个市区辖27个街道办事处,3个县和郊区共辖40个标准镇,67个乡。
1992年,全市人口为392.1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40人,其中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14人。在全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84.16万人,占72.5%;非农业人口108万人,占27.5%;市区人口105.99万人,占27.0%。在民族构成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2%,少数民族占0.8%。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苗、壮、布依、满、蒙古、维吾尔、纳西、藏、侗、彝、土家、朝鲜、哈呢、水、珞吧等族。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据《凤阳府志》记载,蚌埠乃古采珠之地,因盛产河蚌而得名。远在新石器时代,蚌埠就是淮夷氏活动的中心。秦汉以前,蚌埠东属钟离国,西属涂山国;秦汉以后,先后归九江郡、淮南郡、马头郡、钟离郡分领;明设凤阳府后,至清末皆为凤阳边陲集镇。随着津浦铁路通车,蚌埠逐渐成为皖北商贸重镇。民国以后,蚌埠曾先后设置过安徽督军公署、安徽省政府及日伪时期的安徽省维新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将蚌埠划属凤阳县第二区,1947年元旦正式设市。1949年4月蚌埠市定为皖北行署直辖市,1952年4月改为省辖市。后经1956年、1961年、1983年3次行政区划调整,现辖东、中、西、郊4个区和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3县共75个乡镇,19个街道办事处,242个居委会,1761个行政村。到1992年末,全市共有人口306.0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3%,其中,非农业人口66.74万人,市区人口70万人。全市有回、满、蒙古、维吾尔、壮、苗等36个少数民族,共计约3.6万人。1992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35‰。人口密度为518人/平方公里。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芜湖市成立于1949年5月10日。5月13日设皖南行署,驻芜湖市。1952年皖北、皖南两行署撤销,成立安徽省,芜湖市为省辖市。此后,芜湖市除两度属芜湖专区外(1960年,1965—1973年),余皆直属安徽省。1980年1月,芜湖地区改名为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归芜湖市郊区。1983年7月,九华山管理处和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3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归芜湖市郊区。1984年底,芜湖市共带4县1山,市辖6个区。1988年青阳县和九华山划出,自此,芜湖市共辖芜湖、繁昌、南陵3个县和镜湖、新芜、马塘、鸠江4个区。全市土地面积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230平方公里,市内建成区3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206.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75万人。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芜湖市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42607人,占总人口的2.12%,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91473人,占总人口的29.4%。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马鞍山原由当涂县所辖。1954年始设马鞍山镇,1955年成立马鞍山矿区人民政府。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1983年6月,当涂县划为马鞍山市管辖。全市现有1县4区,共有30个乡镇,312个行政村,人口110万,其中市区人口46万。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铜陵市成立于1956年10月12日,现辖3区(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1县(铜陵县),代管1个国营农场(普济圩农场)。全市辖12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乡,108个居民委员会,221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现有人口63.54万人,其中市区29.17万人;非农业人口29.51万人,农业人口34.03万人;有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傣、畲、高山、达斡尔等24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6%。人口自然增长率9.09‰;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区为1280人/平方公里。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黄山市是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于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调整设立的省辖地级市。全市辖黄山风景区和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3个区,以及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4个县。市府设在屯溪区。
黄山市现有人口1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万人,非农业人口24万人。人口构成以汉族占主体,并杂居、散居着回族、壮族、满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7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4‰,人口密度146.8人/平方公里。

☚ 一 地理位置   三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滁州市原为滁县地区,成立于1949年4月。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滁县地区和滁州市(县级),设立省辖滁州市(地级),现辖2区6县(市),即琅琊区、南谯区和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嘉山县。全市总人口3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万人,非农业人口76万人,人口密度291人/平方公里。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宿县地区现市、萧县、砀山、灵璧、泗县4县1市,下设110个乡镇(其中有9个标准镇),3120个行政村。行政公署驻宿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宿县地区行政区划几经变动。1949年3月宿县地区成立,辖宿县、萧县、砀山、永城、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泗洪9个县。1950年析宿县西部,另设濉溪县,析宿县城关镇设宿城市。1952年永城划入河南商丘专署,萧县、砀山划入江苏徐州专署。1953年宿城市撤销。1955年,泗洪划入江苏淮阴专署,萧县、砀山划回宿县专署。1956年1月,宿县与滁县两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1961年4月,撤销蚌埠专区,重设宿县专区,辖宿县、砀山、萧县、濉溪、灵璧、五河、泗县、怀远8县,1964年划出宿县、怀远、灵璧、五河接壤的一部设立固镇县。1977年濉溪县划入淮北市。1979年10月,以宿县城关镇为基础设立宿州市。1983年7月,怀远、五河、固镇3县划入蚌埠市。1992年11月宿县与宿州市合并,重新组建宿州市。
1992年,全区人口51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8%。其中男性263.5万人,女性254.6万人;农业人口467.8万人,非农业人口5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6‰,人口密度为528人/平方公里。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包括肄业和在校生)20356人,高中210985人,初中1091222人,小学1595080人,文盲、半文盲121万人。全区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古、壮、朝鲜、藏、白、苗等46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砀山县境内。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阜阳史称颍州,又名汝阴、顺昌,开发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阜阳素为中原东南部重要州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行政建制一直延续。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下辖阜阳、颍上、霍丘、太和、蒙城5县和毫州一散州。辛亥革命后,安徽省政府设立3道,阜阳时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1932年置阜阳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1949年后,设阜阳专区,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1979年改地区为行政专员公署,专署机关设于阜阳市。1992年辖阜阳、毫州、界首3市和涡阳、蒙城、利辛、颍上、阜南、临泉、太和7县。
全区现有人口1260万,其中农业人口1150万。人口出生率19. 61‰,死亡率5.60‰,自然增长率14.01‰,人口密度700人/每平方公里。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六安地区成立于1949年4月,时辖六安、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6县,隶属于皖北行署。此后,肥西县两度划入六安地区,后划归合肥市;庐江县一度划为六安地区,后划归巢湖地区。1978年,以六安城关及近郊组建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为六安市,至此,全区辖六安市和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5县,188个乡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3385个行政村。地区行政公署设在六安市。
全区现有人口6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5%;共有21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3%,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满、壮、彝、蒙等,少数民族人口占0.7%。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02‰,人口密度为350人/平方公里。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巢湖地区周为巢、舒等国地,秦属九江郡,汉属九江、庐江郡,隋属庐江、历阳郡,唐属庐江、和州,宋属无为军、和州,元属庐州路,明清分属庐州府、直隶和州。1949年4月成立巢湖地区,当时辖肥西、肥东、庐江、巢湖、无为、含山、和县及三河市,隶属皖北行署。经1952年、1965年、1983年3次行政区划调整,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4县和巢湖市,共108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2366个行政村。地区行政公署设在巢湖市。
全区现有人口427万,比1949年254万人增长68%。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人,农业人口382万人;回、满等少数民族人口8100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9.95‰,人口密度460人/平方公里。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宣城,古属吴楚,汉名宛陵,东汉永和四年(公元281)置郡,素有“南宣北合”之称,享有“上江人文之盛首”之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设宣城专区,专署驻宣城;1952年与巢湖专区合并,成立芜湖专员公署,专署驻芜湖市;以后历经9次区划变动,辖区最大时辖22个县和芜湖、马鞍山两市。1980年2月,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由芜湖迁至宣州市(当时为宣城县),现辖宣州市和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绩溪、旌德6县,共170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1597个行政村。
全区1992年底人口为268.4万。其中农业人口229.9万,占总人口的85.7%。少数民族有回、畲、满、蒙、藏等33个,人口约40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8人。

☚ 一 地理位置   三 自然资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池州地区下辖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共有8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978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1992年底,总人口148.99万人。现分布有汉、回、满、畲、苗、侗、壮、土家、高山、蒙古、藏和朝鲜族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449人,占全部人口的0.17%。

☚ 一 地理位置   三 历史沿革 ☛
000050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