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十四节气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十四节气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左传·僖公五年》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者,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 【评】历来注疏者都认为分至启闭是指二分(春、秋分)二至(夏、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节气日。从古六历中就有以立春为历元来看,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四立的节气。到了春秋时代,已经确定了八个节气日。它们是以太阳周年视运动规律为依据产生的。这说明了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所置闰的阴阳历法有时满足不了农时的需要,而一种完全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规律的历法却能满足这种需要,这就是产生节气概念的根本动因。是为我国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 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解冻。……,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五日而立夏,大风济。……,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淮南子·天文训》 【评】上述纪文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史料文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发明出来的。这种在全世界仅见的,并且独具特色的创造不仅符合科学道理(比现今世界通用的格里高里历还科学),而且还有着极其悠久的生命力。它自《淮南子》以来,直至今天仍是我国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起着较精确地指导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作用。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完备,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变革。 二十四节气ershi si jieqi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从根本上讲,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共为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自西汉起,历代沿用作为掌握农时的依据,直到现在仍为广大农民所习用。 二十四节气农历推算四季气候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素问·六节藏象论》: “五日谓气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谓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一季节管六个节气,四个季节组成一岁。每一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每隔15°划为一个段落,将全年均匀地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其中立春、惊蛰等为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为十二个“中”气,总称“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以节气的开始一天为节名,则各月的“中”气必须在夏历的该月出现(如雨水在正月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但“节”气则可在本月或上一个月出现(如立春可在正月或十二月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代已用圭表测定日影划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国地域辽阔,在同一节气各地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也有差别(附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
节气日期为阳历、括号中的日期为少数年份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参见节气条。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总结的农业气候历。中国独创的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它主要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太阳视运动圆周24等分,每15°一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其公历日期为上半年在6日和21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各年变动不过1~2 d。因为地球实际轨道是椭圆的,所以视运动的各个15°的实际路程不同,冬至前后节气14.5 d,夏至前后节气16.5 d。夏半年春分~秋分186 d,冬半年秋分~春分179 d。节气名称一般能反映黄河流域气候特点。人们也以“四立”或“二分”“二至”来划分四季。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春季:立春(正月节)2月4日或5日;雨水(正月中)2月19日或20日;惊蛰(二月节)3月5日或6日;春分(二月中)3月20日或21日;清明(三月节)4月4日或5日;谷雨(三月中)4月20日或21日。夏季:立夏(四月节)5月5日或6日;小满(四月中)5月21日或22日;芒种(五月节)6月5日或6日;夏至(五月中)6月21日或22日;小暑(六月节)7月7日或8日;大暑(六月中)7月23日或24日。秋季:立秋(七月节)8月7日或8日;处暑(七月中)8月23日或24日;白露(八月节)9月7日或8日;秋分(八月中)9月23日或24日;寒露(九月节)10月8日或9日;霜降(九月中)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十月节)11月7日或8日;小雪(十月中)11月22日或23日;大雪(十一月节)12月7日或8日;冬至(十一月中)12月21日或22日;小寒(十二月节)1月5日或6日;大寒(十二月中)1月20日或21日。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把一太阳年3651/2日划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惊蛰、清明等逢奇数的叫 “节气”,雨水、春分、谷雨等逢偶数的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历特有的组成部分,至今对农业生产还有重要意义。 ☚ 农历 昼夜长短表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Ershisi jieqi十二中气和十二节气的总称。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确定的。由春分点黄经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每行15°为一节气,运行一周等分为24段,共计24节气,名称见二十四节气表。为便于记忆,编出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二十四节气的长度与回归年相等,是阳历的一种。节气和中气通常是等间隔依次安排的,相邻两个节气间的时间为节月,节气是节月的起点和终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我国的农历以12节气把回归年分为12个节月,节月长度为:
☚ 五带 潮汐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Ershisi jieqi为适应农事活动的需要,反映地球寒暑变化的周期规律,把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进行分段,规定每运行15°为一节气,运行一周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它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根据二十四节气断定农时节令,安排农事活动,一直为我国农民广泛应用。在阴阳历中同时使用二十四节气,所以把阴阳历称为农历。古代称节气为“气”,一个月内包括两个气,一般在前的称为“节气”,在后的叫“中气”,按着这个原则对一年中的节气进行命名排列: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一年中的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见下表)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决定的,因此它实际上是属于阳历。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在黄道上相距30°,相邻的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节月”,节气是节月的起点和终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在我国农历中,把回归年分成12个节月,每个节月的平均长度为:365.2422日÷12=30.4368日。所以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比较固定,上半年多在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多在8日和23日前后(如表)。为了便于记忆节气的名称和日期,人们编写了顺口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二一,下半年在八、二三。 ☚ 历法 地貌 ☛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表示一年中四季的天气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独特创造。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分为24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12个“中”气;立春、惊蛰等12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详下表:
二十四节气见“气象学”中的“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国民间传统节令。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时隔半月,分列在12个月里。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 分黄道为360°,取“春分点”为0°,由此算起,每15°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节气”。月首叫“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月中则叫“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统称“二十四节气”。以节气的开始一日为节名。上半年在阳历每月6日或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8日或23日前后。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历法特有的组成部分和独特创造。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已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今仍在民间沿用。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完整的记录。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十二生肖 几内亚婚俗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国农历上有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除夕 立春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国农历上有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除夕 立春 ☛ 二十四节气一年内的24个时令。产生于黄河中游地区。至迟在春秋时期便利用圭表测日影长短的方法定出冬至、夏至,并以此推定春分、秋分,到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其内容是:由冬至起算,每经一年的1/24日交一个节气,其名称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其中奇数统称为中气,偶数统称作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的变化规律。它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我国古历根据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蜇、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个“节气”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署、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个“中气”在内,称为“二十四节气”。每个段落相当于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所需的时间。我国位于北半球,二十四节气的季节属性都是北半球的。二十四节气已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同一节气在各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同,各地区农事活动亦不尽相同。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日期及太阳黄经度数等,参见附表。 我国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表
☚ 气候气象 七十二候 ☛ 二十四节气er shi si jie qiTwenty-four Solar Terms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见“节气”) 二十四节气科技类名词。中国古代历法家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把一周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分为二十四个等分,用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由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组成,故名。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的《夏官·大司乐》、《地官·大司徒》,《左传·僖公六年》、《昭公二十年》,以及《礼记·郊特牲》等都已记载了古人应用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测定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往后又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逐步完善。秦汉之际,二十四节气才全部确立,成为制订历法和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二十四节气之名,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二十四时之变”。该书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其排列顺序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该书所载春分点比巴比伦所测得的春分点早四百多年,是世界上最早规定的分至点。从立春开始,单数的叫节气,双数的叫中气,或者说月初的叫节气,后半月的叫中气。由于它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每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上半年分别在三日至六日、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下半年在七日至九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相差不大。农历因为闰月的关系,每年节气的日期相差较大,闰月没有中气。为便于记忆,后人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寒霜降下,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代二十四节气参阅表
注: 节气日期系比较常见的阳历日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