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道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道安1907—1977湖南祁阳人 道安道 安(1907—1977) 印奕松 *传记文学1980年36卷5期,*民国人物小传第4册第332页 道安萧道管,字君佩,号道安,清福建同安(一作侯官)人,咸丰五年生,光绪三十三年卒。女。陈衍妻。能诗,字工小楷,学卫景武碑,圆劲遒美,得其神似。 道安1907——1977湖南祁陽人,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生。1926年正月,出家於福國寺; 同年8月,受大戒於衡陽大羅漢寺證果老和尚,參禪於岐山仁瑞寺。三年後入衡山南嶽龍池岩山洞苦修一年半。旋入南嶽佛學院佛學研究所。1934年任金陵大學客座教授。越年返南嶽任教於佛學院。1939年任二學圓耀祥書院教授; 同年12月,被選爲廣西省佛教會理事長,並創辦《獅子吼》月刊,兼任廣西大學客座教授。1945年8月抗戰勝利,受聘爲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委員。越年應廣州及香港佛教界之請,前往講經,並協助廣東省佛教會接收六榕寺,爲虚雲老和尚於南華寺創辦戒律學院。1947年接任南嶽首刹祝聖寺住持,兼佛學院院長及私立覺民高級小學董事長。旋當選爲湖南省佛教會及衡山縣佛教支會理事長。越年任國立南嶽師範學院客座教授,並籌備私立覺民大學建校委員會。1949年5月赴香港。越年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理事兼秘書。1953年2月去臺灣,創辦静修佛學研究班,任主任,旋任“中國佛教會”第三届常務理事,連選連任至第八届。並兼任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及哲學系教授,且常在臺灣各大學講授佛學。1977年元月21日逝世。終年70歲。著有 《二力室文集》、《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中國大藏經雕刻史話》、《中國佛教通史》、《學佛手册》等。 道安 道安公元314—385东晋僧人。俗姓卫,常山扶栁人。十二岁出家,后赵时入邺,为佛图澄的弟子。避乱襄阳,传法十五年,每年讲《放光般若经》。东晋太元四年(379)主持译经,与法和协助僧伽提婆、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译《阿含经》、及说一切有部论书等。对般若学研究最力,著有《放光般若析疑准》、《光賛折中解》、《光賛抄解》、《性空论》、《实相义》等。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载:注释佛经二十二卷,编纂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主张僧侣废除世俗姓氏,以“释”为姓,为后世僧徒所遵循。其规定制定了“僧尼轨范”,为僧团讲经说法、食住、及平日宗教仪式的轨范,对佛教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襄阳陷后入秦,居长安五里寺,苻坚建元二十一年(385)卒。其创立的般若学派是“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著名弟子有慧远、慧永、慧持、道立、僧叡、昙翼、法遇等。其事迹及诗可见《高僧传》卷五、《晋书·本传》及《太平御览》、《诗纪外集》等。 ☚ 支遁 慧远 ☛ 平安 平安(多用于书信) 另见:祝愿 祝贺 祝词 ☚ 祝辞 祝颂辞 ☛ 问好 问好问宁 ☚ 问候方式 关心1 ☛ 书信语 书信语近好 近佳 近安 肃谢 敬谢 ☚ 恭维话 婉辞 ☛ 道安314—385东晋僧人。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十二岁出家,后赵时入邺(今河北临漳),为佛图澄的弟子。后在山西、河北、河南一带研习禅学,弘宣佛法,徒众数百。后赵石氏被灭后,南下襄阳,传法十五年,每年讲《放光般若经》。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王符坚攻克襄阳,被带到长安(今西安市),常以政事咨询。住城内五重寺宣法,并主持译经。主张僧侣废除世俗姓氏而以“释”为姓,为后世僧徒所遵循。制订“僧尼轨范”,条为三例,对僧团讲经说法、食住及平日宗教仪式作出规定。把空无、寂静、不变和不可认识的“本无”作为宇宙的最后本原,主张通过禅定,清除杂念和欲望,使“心”和“本无”相合为一,以进入成佛的最高境界。著有《光赞折中解》、《放光般若析疑准》、《性空论》等书和经论序文近二十篇,注有《道行品经》《般若抄》《安般守意经》等,辑有《综理诗经目录》。弟子有慧远、僧叡等数千人。曾两次分散徒众,传法四方,对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道安 047 道安他认为空无、寂静、不变和不可认识的“本无”是宇宙的最后本原,主张通过禅定,清除杂念和欲望,使“心”和“本无”相合为一,以进入成佛的最高境界。主张划一沙门姓氏,皆以释为氏,为后世僧徒遵循。 ☚ 葛洪 慧远 ☛ 道安 080 道安312—385东晋僧人。般若学派本无宗的主要代表。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18岁出家,后赵时入邺(今河北临漳),师事佛图澄。常代澄讲法答疑。后应东晋名士习凿齿之请,到襄阳传法15年。前秦苻坚时被胁迫入长安,住五重寺,受学僧众数千。主持译经。参与助译《阿含经》及说一切有部论书等。一生对般若学研究最力,在戒、定、慧三方面造诣颇深。主张出家人废俗姓而以释为姓,后世僧人悉遵循之。制定僧尼轨范,为僧团讲经说法、食住及平日宗教仪式作出规定。著有《光赞折中解》、《放光般若析疑准》、《性空论》等。著名弟子有慧远、僧睿等。 ☚ 支遁 鸠摩罗什 ☛ 道安 043 道安314—385佛经翻译组织者与评论家。俗姓卫。常山扶柳 (今河北衡水)人。12岁出家受戒后,从佛图澄受业,被提拔为大弟子。其后在北方专事传播佛图澄的哲学部分,弟子数百。兴宁三年(365),南下襄阳讲习 《般若》15载。晚年主要参加译经工作,兼讲述般若诸经,并建议苻坚迎鸠摩罗什来华。协助赵政主持前秦的佛教译场。在佛经翻译方面,他是第1个总结出译梵为汉的规律的人,那就是“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 竺法护 鸠摩罗什 ☛ 道安312或314—385东晋僧人。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12岁(一作18岁)出家,后师事佛图澄。先后在襄阳、长安从事佛学研究和佛经翻译组织工作,对般若学研究最力。在襄阳15年,每年讲《放光般若经》。著有《光赞折中解》、《光赞抄解》、《放光般若析疑准》、《性空义》等。注释佛经22卷。首次编纂汉译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为僧团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制定“僧尼轨范”。并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僧徒所遵循。弟子中著名的有慧远、僧叡、昙翼、法遇、慧持、慧永、道立等。 道安 道安(一)东晋前秦僧人。通称释道安。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俗姓卫,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十二岁出家,后游学入邺(今河北临漳),师事佛图澄,博通三藏。后又率弟子至襄阳传法十五载,常讲《放光般若经》,注释《般若抄》、《道行密迹》、《安般守意经》等佛经,凡二十二卷。《高僧传》:“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道安还首次编纂汉译佛经录《综理众经目录》。当时四方学士,竞往师之。晋武帝亦遣使通问,俸给一同王公。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前秦苻丕攻破襄阳,迎道安至长安,苻坚待以师礼,常以政事谘询。苻坚出游东苑,也以道安同辇而行。当时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宁可参侧?”苻坚勃然作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舆辇之荣,未称其德。”即令仆射扶道安登辇,可见其信敬。道安住长安五重寺,大弘法化,有僧徒千余人。又与法和协助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译《阿含经》等。著有《光赞折中解》、《光赞抄解》、《放光般若折疑准》、《实相义》、《性空论》等。道安还亲为制定僧尼轨范、佛法宪章各种条例和宗教仪式,如有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道安还主张僧侣废除世俗姓氏而“以释命氏”,为后世僧徒所遵循。道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故“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皆依附致誉。”苻坚亦令“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前秦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二月八日道安卒,寿七十二岁。(二)北周僧人。世称小道安。俗姓姚。胡城(今陕西城固县西)人。《续高僧传》卷三十载其:“识悟玄理,早附法门。性无常师,闻道而至。”后隐居关中太白山,崇尚《涅槃》,博通《智论》,旁及子史,善于文藻。北周初年,居大陟岵寺,“常以弘法为任,京师士子咸附清尘”,得周武帝敬重,后敕住大中兴寺,别加殊礼。周武帝欲禁佛教,道安撰《二教论》以上。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武帝禁佛,道安削迹潜声逃于林泽,后被搜得,敕令返俗服官,不就而卒。 ☚ 道立 涉公 ☛ 道安312—385十六国时期佛教高僧。汉族。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本姓卫。自幼父母双亡,为义兄孔氏所育。12岁出家。因容貌丑陋为师所轻,常供役于田圃。后从师受具足戒而发愿游学,师事佛图澄,得嫡传,学业大进。及佛图澄寂逝,为避慕容氏与石氏战争,隐居护泽(今山西阳城),与太阳沙门竺法济、雁门昙讲、邺都竺增辅等研习经典,又与竺法汰共登飞龙山,同僧先、道护等人一起探究经论,并于恒山建立寺塔。45岁时回冀州(今河北高邑县西南),住受都寺集门徒数百人,弘布法化。后为避战乱,被迫四处流徙。率慧远等400余人辗转至襄阳,住白马寺。前秦建元十五年(379),苻坚略襄阳,应坚清,前往长安化导徒众并研习经典。相继撰《光赞折中解》、《光赞抄解》、《放光般若折疑准》、《折疑略》、《起尽解》、《道行集异注》、《大十二门注》、《小十二门注》、《了本生死经注》、《人本欲生经注》、及大量经论序文。因其谙熟群书,通晓阴阳、算术,故于译注,俱能攻其幽远,探其蕴奥。主张译经要注意“五失本”,即在五项规定内不失“胡”本原形;“三不易”,即不得擅自更易经文的3项根据。为便于判别佛典根据,于东晋兴宁二年(364),还撰写《综理众经目录》1卷。武帝太元十年(385),被后秦姚苌杀死。是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道安1907—1977湖南祁阳县人。1926年初出家入福国寺,同年8月受戒于衡阳大罗汉寺证果老和尚,参于岐山仁瑞寺。后入南岳佛学院佛学研究所。1931年赴广东讲经。1934年任金陵大学客座教授,后返南岳任教于佛学院。1939年任二学圆耀祥书院教授,同年12月赴广西佛界讲经,被选为佛教会理事长,创办《狮子吼》月刊,同时兼广西大学客座教授。抗战胜利后为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委员。1947年后历任南岳祝圣寺住持兼佛学院院长、湖南省佛教会理事长、南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等。1949年5月去香港。任香港佛教联合会理事兼秘书。1953年2月去台湾,创办静修佛学研究班,任主任。被选为台湾中国佛教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并连任至第八届。同时兼中国文化学院研究所及哲学系教授,并在各大学讲授佛学。曾创办慈航中学,创建松山寺及慈航纪念堂等。并任松山寺、善导寺、玄奘寺住持,中国佛教关系促进会会长、灵峰学院院长暨台中市慈善寺永久导师。1977年1月21日逝世。著有《二力室文集》、《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中国佛教通史》、《学佛手册》等。 道安314—385十六国时前秦高僧。俗姓魏。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十二岁出家受戒后,从佛图澄受业。后在襄阳、长安等地宣传佛教、主张“本无” (即性空)之学。著述很多,参加经籍翻译,总结汉以来禅法与般若二系学说;整理新旧译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弟子中著名的有慧远、慧持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