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49年至1965年的发展
1949年春,安徽省各级人民政府接管旧有学校,并按照“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原则组织师生复课。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由人民政府委派校长、教师,并拨款对校舍中的危房进行了维修。随后,建立了省、县、区、乡各级文教机构,建立健全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造原有学校和兴办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整顿、改造的基础上调整、增设了一批中小学校,一批私立中小学分期分批转为公办学校;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并积极贯彻“教育为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设立人民助学金,优先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工农子女入学率逐年增长;对小学教师实行了各县自行培养“包干自给”的办法,迅速发展了师范教育,尤其是初级中等师范教育;对中等技术教育明确提出了“维持改造”、“整顿巩固”、“积极发展”的方针,改造和新建了一批专门学校和专业性的中等技术学校;高等学校在华东区院系调整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调整方针,认真进行了院系调整;这一时期,农村各地开展冬学活动,一些地方还办起常年民校,城镇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机关文化学校和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文化补习班),大批工人、农民、干部参加学习文化。到1952年,全省普通中学发展到147所(其中高中39所、初中108所),在校学生达7.04万人(其中高中生5700人、初中生6.47万人),专任教师3294人(高中463人、初中2831人);小学23093所,在校学生达193.44万人,专任教师6.4万人;幼儿园发展到588所,在园幼儿2.2万人;中等技术学校25所,在校学生7600人,专任教师384人;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到63所,在校学生达1.4万人,专任教师1056人;院系调整后的高校仍为3所,在校学生0.26万人,专任教师392人。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分别比1949年增长0.98、1.91、2.19、2.8、3.1和1.6倍。
从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各地认真贯彻全省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精神,并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控制学校发展,调整学校布局。中小学教育根据当时师资和财力,充分利用现有学校适当发展,重点放在高级中学,并参照苏联的经验,使用统一教材,实施省颁的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全面发展,突出政治教育,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培训师资,充实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54年,各地响应毛泽东同志向青少年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拨出专款解决中小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普遍开展“两操一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活动。1956年,贯彻“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精神,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并开始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普及小学教育的学校网络。到1957年,全省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增长到15.26万和281.3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49.4%。“一五”期间,普通中学毕业生11.56万人(其中高中生1.43万、初中毕业生10.13万)、小学毕业生50.06万人。这一时期,幼儿教育也有较快发展,全省坚持贯彻“两条腿走路”、公办和民办并举的方针发展幼儿教育,到1957年全省幼儿园发展到470所,在园幼儿达4.23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3.6倍和5.1倍。
“一五”计划期间,中等专业教育健康发展,职工教育、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1.中等专业教育的内部结构按照社会需要进行了调整,并加快发展步伐,主要任务是培养工业技术、管理干部,同时注意培养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以适应工业生产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开展。对于办得过多的中等农林技术学校进行调整和整顿,对设置过于分散的初级师范学校进行调整合并,并将一部分初师改为中师或轮训小学教师的场所。1957年全省有中等技术学校25所,在校学生14106人(是1952年的1.86倍),教职工2465人;中等师范学校53所,在校生学达21870人(是1952年的1.56倍),专任教师1084人。2.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级工农教育的领导,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形成了从厂矿企业到城镇手工业各行各业职工踊跃参加的以扫盲和初等教育为重点的学习热潮。各地结合生产实践,采取集中办学和分点设班相结合的办法,区别不同对象组织学习,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到1957年,全省职工教育在学人数达到9.8万人。3.高等学校继续进行院系调整,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发展,在重点发展理工科的同时,积极创办农林、师范、卫生类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是为全省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到1957年,高校发展到5所(即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合肥矿业学院、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和安徽医学院),在校学生8632人,专任教师1310人。
从1958年到1965年,是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调整、巩固时期。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全省普通中学猛增到492所,在校学生达23.65万人;小学发展到31336所,在校学生达415万人;幼儿园达47890所,在园幼儿有158.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倍和36倍;办起农、职业中学976所,在校生74778人,部分学校试行了半工(农)半读制度;中等技术学校从上年的25所发展到343所;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到83所;新建高校29所,全省高校增至34所,在校生达16236人;各地还办起业余大学15所,学员达16623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做法,严重超出了安徽当时的国民经济承受能力,违背了客观规律,致使绝大多数学校缺乏起码的办学条件,许多学校不能巩固,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为纠正这一时期教育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1961年到1963年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规模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必要的压缩,全省高等学校由1960年的44所裁并为20所,在校学生由2.3万人压缩到2.17万人;中等技术学校由211所减少到44所,在校学生由7.39万人调减到0.84万人;中等师范学校由89所减少到26所,在校学生由6.14万人减少到0.67万人;农、职业中学、幼儿园作了大幅度调整,校、园数分别从1960年的556所、20237所调减为130所和347所;普通中小学也作了一定的调减;业余学校及函授教育、夜大学进入了巩固、提高阶段。1963年以后,全省教育事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全省有高等学校15所,在校学生1.93万人,全省平均每万人中本、专科生达5.88人,教职工8042人,其中专任教师3361人;普通中学655所(其中高中118所、初中547所),在校学生26.92万人(高中3.61万人、初中23.31万人),专任教师16994人;小学105846所,在校学生490.4万人,专任教师18.41万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9.7%;幼儿园338所,在园幼儿4.32万人;全日制中等技术学校21所,在校学生9252人,专任教师1239人,另有半工(农)半读性质的中等技术学校165所,在校学生22121人;中等师范学校26所,在校学生0.76万人,专任教师577人;农、职业中学2554所,在校学生10.77万人,专任教师7233人;全省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农、职业中学在校学生达14.09万人,与普通中学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1.9。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专业学校(含中师)和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分别是1949年的8.8倍、7.4倍、6.3倍、17.2倍和18.3倍。
1949年至1965年,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经费15487.3万元、普教经费100483.5万元,共培养小学毕业生208.96万人,初中毕业生48.18万人,高中毕业生9.39万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1.17万人,中师毕业生6.44万人,大学本专科毕业生3.99万人,培养研究生41人;扫除文盲352.97万人,业余高小毕业生26.47万人,业余初中毕业生0.64万人。这17年里,全省教育事业虽然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误,但都很快得到纠正,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基本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60年代安徽省情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