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 1949年前的安徽人口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 1949年前的安徽人口 二 1949年前的安徽人口1949年前安徽总人口 民国时期(1912—1949),战争绵延,旱涝洪荒不断,民众难以求生。38年中,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补偿性低速恢复。直到1949年,人口才达到2787万,比1910年的1623万增加了1164万,增长了71.7%,年平均增长率为1.4%;与1852年相比,仍少978万人(见表1-2-1)。 表1-2-1 民国时期安徽总户数及人口数
1949年,安徽省总户数为6510614户,总人口27865411。 出生率与死亡率 1949年以前,由于生育不加任何限制,再加上战争、灾荒和疫病频频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因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人口自然变动的总体状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死亡率较高,故平均寿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据民国时期国内部分地区人口寿命调查资料表明,人口平均寿命约在35岁上下,安徽大约也是这个水平。与此相联系的是婴儿的高死亡率。据1936年民国政府实业部编的《中国经济年鉴》和1938年民国政府内政部编的《卫生统计》记载,安徽省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35.4‰和108.4‰。 1949年,安徽省出生人口数为50.4万,出生率为18.1‰;死亡人口数为19.4万,死亡率为7.0‰;自然增加人数31.0万,自然增长率为11.1‰。 性别构成 1949年前广大妇女深受压迫,地位低下。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影响,人们重男轻女,妇女死亡率大大高于男性。女婴出生后常常遭遗弃乃至溺死,造成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民国17年至29年(1928—1940年),总人口性别比一直保持在120以上。1949年,总人口中男为14662776人,女为13202635人,男女性别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在111.1(见表1-2-2)。 表1-2-2 1949年安徽人口统计基本情况
地域人口分布及密度 根据历史人口资料记载和对这些资料的科学分析整理,按现行区划的可比口径计算,1949年安徽地域人口分布数和地域面积数为:淮北平原区居首,江淮丘陵区居次,沿江圩区居中,皖南山区第四,皖西山区最少。人口密度淮北平原区每平方公里296人,江淮丘陵区194人,沿江圩区241人,皖南山区77人,皖西山区107人(见表1-2-3)。 表1-2-3 1949年安徽地域人口分布及人口密度
文化程度 安徽历史上有过文化昌盛时期,但进入近代,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掠夺,致使文化凋零,人口的文化素质大为下降,全省文盲占9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10%。据史料记载,1949年前安徽高等院校只有2所,中等学校167所,其中普通中学143所,小学12399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1949年仅有707921人。 ☚ 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 1949年后的安徽人口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