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争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争雁 争雁明代寓言。刘元卿著。《应谐录》: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今世儒争异同,何以异是! ☚ 负喧献曝 齐攻宋 ☛ 争雁 争雁中国古代笑话。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今世儒争异同,何以异是? ☚ 争骂 争闲气 ☛ 争雁 争雁汉族民间笑话。主要讲述:兄弟二人,看见天空有一只大雁。哥哥拿起弓箭来,一面准备射一面说:“射下来可以清炖。”弟弟争着说:“不!应该红烧。”兄弟俩争论不下,就去找一位老先生评理。老先生说:把雁劈开,一半清炖,一半红烧。兄弟俩这才不再争吵。可是,他们再去寻找大雁时,大雁早飞得无影无踪了! ☚ 杀鸡取蛋 汗到哪里去了 ☛ 争雁今世儒争异同,何以异是?
讲究食物的烹调方法,原也无可非议。但可笑的是,这则寓言中的兄弟俩,仰望着飞翔的大雁,不是如何作出实际的努力去捕获它,而是围绕着获取后采用什么烹调方法而争吵不休,一个主张烹(煮),一个主张燔(fan,烤),竟至于向社伯(乡里的长官)去告状。结果雁已凌空远飞,坐失了获取大雁的良机。故事形象地告诫人们:用无谓的争论来代替实际的努力,只会坐失时机,贻误工作。 看见飞着的雁,想拿弓去射它, 这仅仅是为获取雁提供了可能,而决不等于已经获得了它。 兄弟俩的可笑,还在于他们把可能获取雁当成了已经获得雁,并以这种虚幻为前提,展开了或烹或燔的不休争论。结果两手空空, 一无所获。 由此, 寓言又告诉人们:一切脱离实际的空想都是荒唐可笑的; 各种用主观设想代替客观事实的作法都是注定要碰壁的。 这则寓言以庄衬谐,寓谐于庄。“舒雁(指鹅)烹宜,翔雁(飞翔的野雁)燔宜”、你看,弟弟对两种不同动态、两种不同烹调方式的区分是何等严肃认真,何等理直气壮;“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的判决又是多么平正公允,多么一丝不苟。但愈是这种严肃认真,愈是这样一丝不苟,就愈益衬托了争论的无谓,判决的滑稽。作者正是借助这种“庄”,衬托并寄寓了整个故事的丰富谐趣,使读者在神情严肃地读完这则寓言并领会它的寓意之后,不觉为之哈哈一笑,并从中获得教益。 明中叶以后的文坛,流派纷呈,各立门户,互相攻讦,争吵不休。作者刘元卿生当其时,有感而发,故寓言结尾处说:“今世儒争异同,何以异是?”这是切中时弊的。 《争雁》
明·刘元卿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1。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2,翔雁燔宜3。”竞斗而讼于社伯4。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5,则凌空远矣。 1 援弓:拉弓。2舒雁:飞行缓慢的雁。烹:煮。3燔(fan)烧。4社伯:地方长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5已而:然后。 【析点】 作者用犀利的笔触,对那些办事不着边际,崇尚空谈、以想象代替现实的人进行了尖刻讽刺。看到空中的雁行,想引弓射之,就假定雁已到手,而因吃法兄弟二人发生一场争执,并且达到不可开交的地步,直到诉讼于社伯。等到“聪明”的社伯做出权威性判断——“烹吃”与“燔吃”各半之后,那雁阵早已踪影皆无矣。 刘元卿在五十余字的短文中,给我们揭示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要讲求实际,不可以想象代替现实,做无休止的无味争议。作者所讽刺的这种现象,就是在今天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值得我们今人鉴戒、深思。 《争雁》一文,文笔之美、主题之深刻足以和先秦的寓言相媲美;它也必然和先秦寓言一样永远流传下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