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出口创汇
湖南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是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开始的,历史较长。早在60年代,全省就有一批乡 (公社)、村(大队)企业为省对外贸易部门加工红碎茶、肠衣、猪鬃、杂皮、干姜、粉丝、柑桔、草席、小竹器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出口产品。但当时企业规模不大,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意识不强,品种少、批量小,发展缓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乡镇企业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才有了较多、较快的发展,出口创汇金额逐步增多。1988年与1985年相比,出口创汇企业由478家增加到1081家,增长1.26倍,出口产品交货值由2.8亿元增加到5.7亿元,增长1.04倍。1995年,出口创汇企业由1985年的1081家增加到2074家,增长91.86%,出口交货值由5.7亿元增加到53.83亿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四分之一强。尤其是工艺美术、轻工、矿产、服装等大宗产品的出口量有成倍增长,单宗产品出口交货值均在3亿元以上,最多的工艺美术品达7.8亿元,在全省外贸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烟花鞭炮、茶叶、钨、锑、猪皮革及其制品等的出口量已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