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习学记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习学记言

习学记言

见“习学记言序目”。

☚ 习学记言序目   臞翁诗评 ☛

习学记言

 又名《习学记言序目》。思想杂著。五十卷。南宋叶适撰。成书于宋嘉定十六年(1224年)。
 叶适,字正则,自号水心居士。生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卒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进士。历官太学正、太常博士、尚书左选郎官、权兵部侍郎等。开禧二年,调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击退来犯金兵,升宝文阁待制。开禧三年被因“附仛胄用兵”罪而夺职,后归故里,从事讲学、著述而终身。《习学记言》即为叶适被夺官免职后在故里水心村而作的读书札记。最初只辑录经、史百家条目,后研读群书十六年,在原有条目的基础上抒以己见而成书。
 《习学记言》先论经书,二论诸子,三论历史,四论文鉴。
 关于经书。前三卷之中论述《周易》,主要以解释卦、象为主,对每一名词都作了说明并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如“坎”:“水必坎而后行,无适而非坎也。人之行于世亦然,然而四肢百骸,人不知其坎也,而况于身之外乎?是以动则必踬,行则必陷,而莫之救也。故坎之行也以水,而人之行也以心,心刚也,柔非心也;水刚也,坎非水也,故曰 ‘常德行,习教事’,所以行于世也”。第四卷为《系辞》,是对《易》的综合考证和论术。第五卷论《尚书》,作者考《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而论四人:尧、舜、禹、皋陶。又说:“故考德者必先四人。”第六卷论《毛诗》。对许多诗句都作了说明,如:“叔段二诗,美其于田于狩,劝其释弸鬯弓,智者知其入于死亡之地矣,非为庄公忧也。”第七卷《周礼》论官职问题。其中主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最后论“礼仪”及“丧服子夏传”。第八卷论《礼记》,其中包括曲礼、王制、月令、曾子问、礼运、乐记等十五段。所论述内容包括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对政事之态度,比较能反映作者的世界观问题。其中有“但不生耳,生即动,何有于静?以性为静,以物为欲,尊性而贱欲,相去几何?”并认为性和欲处于同等地位。第九至十一卷论述《春秋》和《左传》中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又以寻求文字资料为主。第十二卷论《周语》先讲:“《周语》所记虽皆古意,极有不通于世者。”还说:“周人之论,尚德尊旧,薄功厚本,严报应,崇鬼神,至东迁后风流不改。然坐视俗坏道沦,亦不能反也。”《鲁语》则莒仆事与左氏详略大异。其论述多精辟之语,如《楚语》中评叶公“唯仁者可好也,可恶也,可高也,可下也”,以为“盖在我者唯知有仁而已,人之好恶高下,于我无加损焉。”对于孔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之论,谈到:“观人之所以施好恶于我,而不足以动我之仁,观我之所以施好恶以人,而足以得我之仁也,如是而已。”第十三卷评《论语》,第十四卷评《孟子》。
 第十五卷至十七卷,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卷均论诸子。如对《老子》的论述有:“盖《老子》虽为虚无之宗,而皆有定理可验,远不过有无之变,近不过好恶之情,而其术备矣。”这实际是对《老子》的概括总结。关于“道”的论述则:“道曰可道,则必有不可道者。名曰可名,则必有不可名者。可道者非常道,则不可道者常道也。可名者非常名,则不可名者常名也。有名,即天地之始也,无名,即万物之母也。”“常无之,欲与观其妙,妙不在于他,在于能无而已;常有之,欲以观其微,天下之物虽日陈于吾前,皆其粗者也。”作者击老尊易:“按古人言,天地之道莫详于易,即其运行交接之著明者,自画而推,逆顺取之,其察至于能见天地之心,而其粗亦能通吉凶之变,后世共由,不可改也。今《老子》徒以孤意妄为窥测,而其说辄屡变不同。”第十七卷论《孔子家语》,作者讲到:“《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这就是《家语》一书与《论语》之区别。作者取其近二十篇加以考证。请见《五仪解》篇中关于庸人、士、君子、贤、圣人等五之考证:“按《论语》,孔子未尝轻言圣,故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子思、孟子始轻言圣,而荀卿为甚,此亦荀卿之传也。”并说:“轻言圣而学者之患至于重言士,不可救也。”“哀公与孔子问答甚多,而皆无救于弱、无损于昏、无益于明、无功于治。”这又有所说明孔学与政无所为。从前、后文综合来看,作者对孔学褒贬不一,有的认可,有的反对,完全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决定取舍。除此之外,作者对《荀子》、《法言》、《管子》、《孙子》、《尉缭》等也多有论述。
 关于历史,作者由《战国策》开始,论述了《史记》、《汉书》、《梁书》、《唐书》,直到《五代史》几乎所有史书。主以考证史实,论述治国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人物功过得失,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关于“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作者认为:“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即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然举者不能胜,行者不能至,而反以为诟于天下矣。”这表达了作者的功利观。叶适反对董仲舒的功利观,认为道德不能脱离功利,道德原则、政治思想与物质利益并不是对立的。“圣人敬天而不责,畏天而不求。天自有天道,人自有人道,历象璇玑,顺天行以授人,使不异而已”。又说:“若不尽人道而求于天以齐之,必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求天甚详,责天愈急,而人道尽废矣。”这反应了叶适的人生观。他认为,天有天的自然变化规律,人类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生活规律。人应该由己出发去发展和改造自然,不能完全,也不能违背自然。“如汉高祖、唐太宗,与群盗争攘相杀,胜者得之,皆为己富贵,何尝有志于民,以人之命相乘除而我收其利,若此者犹可以为功乎?”他认为,国事盛不一定就是大治的象征,盛世当中有可能孕育着乱。“夫方镇、宦官,为唐必坏之疾,至是即不可为。则为人主者,能敛衽恭己,精于听察,使小权、小政不至甚挠,不贻民害以了目前,若是而已”。这只是对皇帝的一点希望而已。
 《序目》最后论文鉴有四卷。其中包括诗、赋、册、奏疏、箴、铭等。作者在《四言诗》一段中论到:“按古诗作者,无一不以一物立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此圣贤经世之业,非习为文词者所能知也。”这其中有两层内容:一是说文学作品不是人凭空想象而得到的,它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界。二是说道来源于物,道与物不可分割。
 《习学记言序目》对各家都有评论。对佛、道、及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等理学家的学说都进行了批判。反映了功利学派的观点。他主张治国之道应以农为本,把“知稼穑之艰难”视为“王业”的基础。反对抑商,主张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保护和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促进商业之发展。
 《习学记言序目》之版本,除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黄体芳刻本外,还有民国十七年(1928年)永嘉黄群校本,瞿氏明抄本,叶氏清抄本等,一九七六年,中华书局根据以上各本重新修订出版了新本,分上、下两册,竖排版。

习学记言

南宋叶适之读书札记。又称《习学记言序目》。据孙之弘序,本书起初只是“辑录经史百氏条目”,没有评论,故名《习学记言》;后来,叶适“研玩群书”,加以论述,乃以“序目”名书。全书共50卷。其中,经14卷,诸子7卷,史25卷,文鉴4卷。他通过评论儒家经典、诸子、史籍,“集时政之得失”、“究物理之显微”,表达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尤其是伦理方面的思想观点。叶适对周秦以来儒家传统思想和理学伦理思想多有批判,认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道虽广大”、“而终归之于物”,离开“物”,“道”也就不复存在。他针对理学家们的反对功利,大胆地否定了“仁义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道义论,明确提出,道义不能脱离功利,一旦离开功利,道义也便成为“无用之虚语”。叶适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是批判崇尚空谈玄想的理学的有力武器。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有《习学记言序目》。

习学记言

习学记言

南宋永嘉学派的著作。亦称《习学记言序目》。是对历代经史子书的评论。五十卷。南宋叶适著。叶适(1150—1223),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晚年讲学永嘉城外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任太学正、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等职。他力主抗金,并揭露当时兵弱财困的积弊。开禧三年(1207)叶适也以附韩侂胄用兵罪而被夺职。返回故乡,从事讲学,著述而终身。主要著作除《习学记言》外,还有《水心先生文集》和《别集》。
《习学记言》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习学记言》代表了叶适的主要思想。据其弟子孙之弘说:“初,先生揖录经史百氏条目,名为《习学记言》,未有论述。自金陵归,间研玩群书,更十六寒暑,乃成《序目》五十卷。”(《习学记言·孙之弘序》)也有人认为叶适归里后十年内已基本成书。
《习学记言》讲事功之学。叶适认为,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两句话为理学家所乐道,但是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卷二十三)。直斥“无功利之道义”为“虚语”。反对理学“以义抑利”、“存理去欲”的观点,强调“以利和义”。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农业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基础。“夫衣食逸则知教,被服深则近雅。”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道德水平才能相应提高。批判了“以性为静,以欲为动,尊性而贱欲”(卷八)的观点。在经济思想上,叶适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主张“通商惠之,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卷十九)。这些思想是为他的政治改革和抗金主张服务的。
《习学记言》在道器观上,反对“尽遗万物而特言道”(卷七)的道学家。对道器(物)关系作了新的论证。认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该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卷四十七)也就是说,道不能离开物而独立存在。道是无限的,具体物是有限的,道和物之间存在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但道依存于物,决没有超乎物质世界的道,只有认识了具体事物,才能达到对道的认识。同时,也只有认识了道,才能概括具体事物。他反对唯心主义的道“先天地生”的观点。同样,他对理学家所讲的“太极”也作了批判。反对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认为“极”无非是准则、标准的意思。“极”并非是物之外存在的一种东西,只有物才能有建极。总之,他认为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另外有“道”和“极”。
《习学记言》阐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认为宇宙万物其形态不同而又是统一的。任其不同而又不失其所以统一者,就是“理”(“道”)。“理”是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叶适说:“理未有不对立者也。”(卷一)“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耦、离合、经纬、纪纲”等都是相互依存的。而最终达到了平衡和调和,这就是真正的道,即“中庸”。他赞成《中庸》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中庸”就表现在日月寒暑,风雨霜露,作物生长等都是有条理的、可以测算的。同样,人类社会的君臣父子、仁义教化等等也都有其“中庸之道。”
在心物知行之辩上,《习学记言》反对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盖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八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主,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卷十四)尖锐批判了孟子的“尽心知性”、“尊心官贱耳目”之说,认为正确的认识途径是“内外交相成”。要获得正确知识,一方面要靠“耳目之官”,另一方面又要靠“心之官”。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为聪明,自外入以成其内也;思曰睿,自内出以成其外也……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贤。故尧舜皆备诸德,而以聪明为首。”(卷十四)这就是说,“内外交相成”是以感性为基础的。认为理学家片面强调“心之官”的作用,强调内心工夫,往往以为一顿念即可成为圣贤,完全脱离了实际。同时,还肯定认识是个积累的过程。“智者知之积”(卷三),智慧是勤劳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习学记言》指斥佛教“以坏灭为旨”,认为“行其道必亡”(卷四十三)。
总之,叶适作《习学记言》目的是为了“稽合乎孔氏之本统也”(《孙之弘序》)。他认为孔子之后,“学失其统久矣”,而此书一出,“前圣之诸业可续,后儒之浮论尽废”(同上)。俨然以儒家正统自居。所以,他对自《易·系辞》及孟荀以下都有讥评,直接针对周、邵、二程等理学家,对其认识论上的根源佛、道思想都作了广泛的批判。在当时,对宋明理学形成极大的冲击。其所代表的永嘉学派在当时也与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并列于世。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四《水心学案》按语)
有宋刊本,《永嘉丛书》本,还有清光绪黄体芳刻本。1976年中华书局以后者为底本,点校出版,题为《习学记言序目》。

☚ 近思录   北溪字义 ☛

习学记言

又称《习学记言序目》。南宋叶适著。共五十卷。论经十四卷,论诸子七卷,论史二十五卷,论文鉴四卷。上至《易·系辞》及孟、荀,下迄周、邵、二程,均有评讥,于评述中表其尚事功倾向。有清光绪黄体芳刻本。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习学记言序目》点校本。

《习学记言》xi xue ji yan

Words Recorded While Learning→叶适(Ye S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