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也里可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也里可温 元朝人对基督教徒和教士的通称。蒙古国建立之前,基督教在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些游牧民如乃蛮、克烈、汪古等部中颇为盛行。蒙古几次西征,俘掠大批西亚、东欧的基督教徒,让他们充任官吏、军将、工匠或勒充驱奴,其中大多数随着蒙古统治者进入内地,居住在全国各地。元初仅大都地区就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徒3万多人,设有契丹、汪古大主教区管理,西北地区还有唐兀等大主教区。罗马天主教则在1294年左右由教皇派遣圣方济会士孟特·戈维诺来中国传教。他在城中曾建教堂两所,先后受洗礼的教徒有6000人。著名的左卫、右卫阿速亲军部指挥司的阿速人都是天主教的信奉者,人数达三万。罗马教廷在年正式任命孟特·戈维诺为大都大主教与东方总主教。随后继续东来的传教士在泉州也建立了主教区。元朝对于各大宗教采取广蓄兼容的基本政策,允许基督教与佛、道、伊斯兰教一样,可以自由传教,为皇帝祷告祝寿。中央设崇福司,秩从二品,掌领马儿(景教主教的尊称)、哈昔(僧侣)、列班(教师)、也里可温、十字寺祭享等事。仁宗延祐二年(1315)改司为院,同时省天下也里可温掌教司72所,足见基督教在全国分布之广。以镇江为例,就建有大兴国、云山、聚明、四渎安、高安、甘泉、大光明、大法兴等8所聂思脱里教派的道院。也里可温人户与佛、道、答失蛮和儒户一样,优免差发徭役,但规定“种田入租,贸易输税”。但此条规定屡伸屡坏,教徒利用种种政治特权,多方逃避赋税。当时的大商人不少是基督教徒。不少人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颇高的汉文化修养。例如,任平章政事、领崇福使的爱薛、镇江府路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御史中丞马祖常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基督教徒。其他以政事、特长而见于记载的基督教徒甚多。随着元朝灭亡,基督教又一度在中国泯灭。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基督教異名(附) > 也里可温 也里可温 yělǐkěwēn 蒙古語。原意有福緣之人。元代稱傳入我國的基督教,亦用以稱該教教士及教徒。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後,中原一度斷絶的景教再度復興,天主教亦來傳教,皆統稱也里可温。二教皆崇拜十字架,俗又稱“十字教”。元亡後,該教在中原再度中斷。《元至順鎮江志·僧寺》引梁相《大興國寺記》:“薛迷思賢在中原西北十萬餘里,乃也里可温行教之地……薛迷思賢,地名也:也里可温,教名也。”《元史·世祖紀二》:“〔中統三年三月〕己未,括木速蠻,畏吾兒、也里可温、答失蠻等户丁爲兵。”《元典章》卷三十三:“〔大德八年〕温州路有也里可温創立掌教司衙門,招收民户,充本教户計,及行將法籙先生誘化。”按,蒙古語也里可温的語源,或說應作“伊嚕勒昆”,伊嚕勒,福分;昆,人也,部名。或謂也里可温與伊嚕勒昆讀音不近,當爲景教“阿羅訶”之轉音。阿羅訶爲叙利亞語Eloh或希伯來語Elohim音譯,意爲上帝,也里可温當指信奉上帝之人。參閲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弾》第一册、陳垣《也里可温考》。 也里可温见“失屑”。 也里可温一作“阿勒可温”。蒙古语音译, 意为“有福缘的人”。一说即景教之遗绪, 属基督教聂斯脱利派。蒙古汗国建立前,自中亚传入蒙古高原,克烈、乃蛮、篾儿乞等部均有信奉者,并逐渐有所推广。元时各地设“也里可温掌教司”七十二所。至元二十六年(1289)中央置崇福司掌其事。延祐二年(1315)改为院,并诸掌教司事务归之。延祐七年复改崇福司。教士、教徒亦有被称为“也里可温”者。元亡后在中原地区消失。 也里可温 也里可温中国元代对13—14世纪再度进入中原的景教徒和新来自欧洲的天主教徒的蒙古语称谓。意为福缘之人。景教唐时因受禁佛之影响,一个时期绝迹于中原,蒙古族建立政权后,该教二进中原并逐步得到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前后,在大都、甘州、宁夏、天德、西安设主教区,不少蒙古族贵族和官员成为该教信徒,享有不服兵役、不纳赋税的特权。至顺元年(1330 )教徒已逾三万。天主教在元朝建立20年后开始传入,1289年,教皇尼古拉四世命意大利人约翰·孟高维诺传教达34年之久。在元朝的宽容政策下,教务得到发展,1307年,孟高维诺被任命为总主教,1313年,福建泉州设主教区。元亡以后,也里可温的名称不再使用。 ☚ 马儿·哈昔 阿罗本 ☛ 也里可温 也里可温中国元代对13—14世纪再度进入中原的景教徒和新来自欧洲的天主教徒的蒙古语称谓。意为福缘之人。景教唐时因受禁佛之影响,一个时期绝迹于中原,蒙古族建立政权后,该教二进中原并逐步得到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前后,在大都、甘州、宁夏、天德、西安设主教区,不少蒙古族贵族和官员成为该教信徒,享有不服兵役、不纳赋税的特权。至顺元年(1330 )教徒已逾三万。天主教在元朝建立20年后开始传入,1289年,教皇尼古拉四世命意大利人约翰·孟高维诺传教达34年之久。在元朝的宽容政策下,教务得到发展,1307年,孟高维诺被任命为总主教,1313年,福建泉州设主教区。元亡以后,也里可温的名称不再使用。 ☚ 马儿·哈昔 阿罗本 ☛ 也里可温又译也里克温、阿勒可温、也立乔。蒙古语音译,意为“有福缘的人”。元代对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徒和教士的通称。关于其语源,另有希腊、叙利亚、阿美尼亚、突厥、阿拉伯诸说。时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景教)亦称“也里可温教”。早在蒙古国建立前,即自中亚传入蒙古高原,乃蛮、克烈、汪古及蔑儿乞等部均有信奉者。成吉思汗建国后,蒙古皇室中亦多有人信奉之。元朝时期,各地设“也里可温掌教司”72所。至元二十六年(1289),中央设崇福司掌领其事。延祐二年(1315),改司为院,合并诸掌教司事务归之。延祐七年(1320),复改为崇福司。该教在大都、甘州、宁夏、镇江、扬州、泉州等地都设有教堂。在汪古部辖地内亦颇为盛行。元代信奉该教者大多为蒙古人或迁居中国的西亚人。其人户豁免差发徭役,务农经商则需交纳租税。元亡后,该教在中原内地逐渐消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