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县
九寨沟县位于州境北部之川甘两省交界处。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舟曲、迭部3县相连,西南与平武、松潘、若尔盖接壤。地处北纬32°53′-33°32′、东经103°27′-104°26′之间。县城海拔1405米,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最高峰尕尔纳海拔4764米,最低处川甘两省交界处的柴门关,海拔1160米。东西长93公里,南北宽89.93公里,面积52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
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处于岷山山脉北段,腹背斜上,西、北、南三面均有明显的断裂带,形成于三叠纪末,属第四叠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地区和西部地槽区,地貌以高山为主,兼有部分山原和零散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及高山冷而温润,东南部河谷暖而干燥。高山主要分布在西、南、北部地区。地貌属深切高山,谷深坡陡,重峦叠嶂,森林茂密,河川溪涧密布,流量充沛,为嘉陵江西源白龙江的发源地。白水江是县境内最大河流,它和上源的黑河及白河、汤珠河构成九寨沟水系。
九寨沟气候宜人,属川西高原气候中的暖温带,接近四川盆地的热带温润的气候区中的盆地西部边缘区,温和偏冷,夏短冬长,垂直差异大,无霜期225天,平均气温为12.7℃,最高年平均气温13.1℃,最低年平均气温11.9℃。日照平均为1637.5小时,按地区可分为西北寒冷,东南温暖,高山寒冷,河坝温暖;夏秋之交,常出现冰雹、山洪、泥石流。夏季降雨集中,年降雨量平均552.9毫米。土壤分为9个土类,12个亚类,11个土属,26个土种。
九寨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500余年建置。古称邓至羌、白马羌、吐谷浑、守州、邓州、吐蕃、扶州。明代属松潘卫,清代雍正七年筑城手扶州城南的九寨沟坝为松潘厅九寨沟营,民国时期为松潘县的分县。1949年12月,九寨沟和平解放,为松潘县第2区。1953年置县。1960年与松潘并县,九寨沟为中心区。1963年复置九寨沟县。县治永乐镇,距州府马尔康519公里,省府成都479公里。全县辖4区、2镇、18乡、123村、219个村民小组。
1729年(清雍正七年)于盖州城之南,古扶州之九寨沟坝筑城置九寨沟营,1953年建县时沿用为县名。约70%为汉族、30%为藏、回、羌、满、蒙、壮等族。
森林繁茂,活立木蓄积量3900万立方米,疏林、宜林荒山500多万亩,有树种56科、127个属、288种。珍贵树种有红豆杉、白皮云杉、领春木、连香树。古生植物有多种箭竹、冰川茶蔗子。经济林木有柿、花椒、核桃、漆树。天然草场196万亩。中药材资源量大,有65科、134属、309种。大宗药材有党参、当归、黄芪、细辛、羌活、朱苓等。珍稀动物有1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等。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交错,主河流有白水江,其次是黑河、白河、汤珠河及溪沟数十条,全长514公里。水能理论储量55.3万千瓦,可开发量31万千瓦。矿产资源,有岩金、铁、大理石、石灰石等。
九寨沟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嫩思桑措是融九寨沟、黄龙特色为一体的又一风景区,被誉为人间仙境、童话世界。县境内尚存石蜡、寺庙、入境数十泉,密林环绕的甲勿海池高耸云端。1963年被列为省级保护的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常有金丝猴、白熊出没,1983年对外开放。另外,九寨沟县科研事业蓬勃开展,扁桃嫁接、地震监测、泥石流治理、玉米、小麦实行良种化,经济林木和家禽家畜杂改良取得成果,获省二等奖5项、州二等奖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