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亳州市
亳州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西北部,三面与河南省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24″~116°01′35″,北纬33°24′48″~34°04′56″。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46公里,总面积2 226平方公里。全市辖26个乡镇,3个市区,751个行政村。总人口1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农业劳动力60万人,耕地面积130千公顷。亳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名医华佗、道教至尊陈抟、三国曹操父子以及悯农诗人李坤的故乡。1986年,撤县建市,1992年,被列为安徽综合改革试点市、计划单列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毫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 507小时,年均气温14.5℃,无霜期209天,年均降水811毫米。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潮土和砂礓黑土,其中黄淤土146.6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33%;砂姜黑土为76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67%,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亳州市不仅是全国粮棉大县和良种棉生产基地县,还是优质茧、优质烤烟、优质泡桐生产基地,是黄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综合治理区之一。毫州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围绕烟、酒富财政,药、桐蔬菜富百姓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采取“政策驱动、服务拉动、科技推动、典型带动”等措施,主攻“两高一优”农业,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尤其是抓好粮经作物的十大综合开发,营造万字号基地,实施6.67千公顷(10万亩)工程,着力培育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粮棉套种,粮经套种,药菜套种,药药套种,烟稻轮作,林下开发等立体种植面积在133千公顷以上。吨粮田、优质棉、优质烟、中药材、果树、蚕桑、瓜菜、黄牛、水产、庭院经济等十大开发业已成型,全市现有27千公顷瓜菜、23千公顷药材、13千公顷棉花、9千公顷烟叶、20千公顷吨粮田和40万头黄牛,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的稳定格局,农业综合开发向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各乡镇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观堂的大蒜、颜集的辣椒、张店的韭菜、城父的苔干、焦东的中药材、双沟的萝卜等。
(1) 围绕农副产品的优势,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亳州市投资1.2亿元建成了面积10万平方米、国内一流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中心共设1万个经营摊位,中药材日上市量达5 000吨,2 500个品种。年成交额在30亿元以上。全市地产中药材总产值4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5%,从事药材种植人员达30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27%;从事药材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2万人,一般年收入5万~10万元,多则数百万元。中药材的发展,还带动了10多万人从事第三产业。中药材市场的形成带动了各类专业市场的蓬勃兴起。蒜苔市场、辣椒市场、韭菜市场、苹果市场、西瓜市场等40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相继建成。一期工程完工的皖北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中心,投资5 000万元,占地20公顷,是继中药材交易市场后的又一大型现代化、多功能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也是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安徽省唯一的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2) 围绕烟叶优势,完善服务体系。全市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主体,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烟叶生产格局。烟草公司一方面与农民签订种烟收购合同,落实种植面积,保证亩均效益;另一方面每年无偿提供1 000万元的烟种、薄膜、复合肥等物资。烟农亩均收入1 800元,全市烟叶总产值达2.3亿元。
(3) 围绕桐木优势,组建企业集团。以博林公司为核心形成集团经营,组建了20多家桐木出口创汇企业,全市年加工各种板材8万立方米,产品销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7 000多万元,利税700多万元,创汇500万美元,带动了林业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不少农户因从事林业生产而致富。全市现有林地面积579千公顷,林木达5 800万株,农田林网104千公顷,林木覆盖率26%,林木积蓄量208万立方米。
(4) 围绕粮食优势,形成了以古井贡酒集团为龙头,139家乡镇酒厂为成员单位的十里酒乡。在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过程中,全市以十大农业综合开发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以烟、棉、药、桐、桑、果等十大龙头经济产业链及101家年营销收入超5 000万元,5家超亿元的相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7.4万人,乡镇企业产值68.3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58.8亿元。
亳州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1) 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在确保稳定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面积,并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一方面坚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培育支柱,主攻效益,全市以菜、药、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粮经作物比例为6:4;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为主的二、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亳州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按照“防洪保安全,建设旱涝保收田”的治水思路,实现了“生存水利”、“温饱水利”到“小康水利”的跨越,有效灌溉面积已达57.33千公顷,形成了“井(站)灌粮田,喷灌蔬菜,滴灌果桑,管灌绸棉”的模式。同时,全市农村狠抓交通、电力、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94年,全市有公路48条,长770公里。市区及乡镇通电率100%,行政村通电率92%,自然村通电率88%,年供电量1.6亿千瓦时。程控电话总容量2万门,29个乡镇、办事处有15个已开通程控电话。
(3) 注重科技兴农。
❶狠抓农业科技队伍和科技网络建设,鼓励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包面积、包技术、包收入、包效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❷通过颁发“绿色证书”,培训农民技术员,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❸注重培养科技示范典型,通过科技示范户、村、乡镇及示范点、示范片的幅射引导作用,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到农户中去。1994年,全市共推广农业先进技术30多项,增加效益4亿元,其中模式化栽培66.67千公顷。
(4) 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依托,组建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引导农业进入市场。如以中药材市场、药厂为龙头的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以棉麻公司、良种棉加工厂、纺织厂为龙头的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建设体系等,逐渐成为亳州市的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