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乘桴浮于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乘桴浮于海典源出处 《论语·公治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乘桴浮于海典源出处 《论语·公治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释义用法 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坐个木排到海外去吧。”后以此典指避世远遁。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 用典形式 【乘桴】 三国·曹植:“乘桴何所志,吁嗟我孔公。”唐·韩愈:“怀糈愧贤屈,乘桴追孔丘。”元·虞集:“叹乘桴浮海,飘然从我,未知谁可?”清·张远:“乘桴昔日伤尼父,蹈海今谁是仲连。” 【桴泛】 清·赵执信:“蠡测亦云妄,桴泛将安归。” 【乘桴计】 宋·王安石:“飘然欲 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海可浮】 清·丘逢甲:“要知吾道其南意,鲁叟先言海可浮。” 【浮海叹】 明·魏时亮:“道无浮海叹,义与采薇同。”清·丘逢甲:“宣尼浮海叹,同此怅栖遑。” 【宣尼浮海】 清·顾炎武:“宣尼愿在终浮海,屈子文成合远游。” 【鲁叟乘桴】 宋·苏轼:“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鲁叟浮海】 宋·梅尧臣:“鲁叟欲浮海,楚人休问天。” 【乘桴浮于海】 唐·顾况:“子欲 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之意有所在。”v 乘桴浮于海《乘桴浮于海》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见“泛浮槎”条。 【释义】《论语·公冶长》记孔子语,说道不行,将“乘桴浮于海”。桴(fu),小筏子。意思是泛海远游,不问世事。 【例句】乘桴浮海非吾愿,算来人被利名牵。(柯丹邱南戏《荆钗记》第二十五出《发水》〔铧锹儿〕)此例借用典故,只言乘海船,并无避世意,但也认为被名利所牵,只得做些不愿做的事。 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后用来指避世远遁;或泛指航海等。顾况《曲龙山歌》:“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之意有所在。” 乘桴浮于海 《乘桴浮于海》本篇出自《论语·公冶长》。《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将直接或间接听到的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讲学材料。这些记录者以敬仰、思慕、感念的心情,回忆笔录老师对自己或别人的教诲,不仅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而且逼真地记述了孔子说话时的表情和口气,这就使得《论语》一书不仅是一部学术性语录,而且是一部具有文学意义的著作。因为在《论语》中,不仅记述了孔子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性格,孔子作为一个有性情、有血有肉的人,在《论语》中被表现得很丰满。孔子并不是后世儒家所描绘的一天到晚总板着面孔、动不动就要训人的“圣人”,他有自己的性情,有时也爱发几句牢骚,也爱开玩笑,甚至生气骂人。本篇所记录的,就是孔子对弟子子路发牢骚的一个场面。孔子为了推行他那一套主张,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列国之间,但始终不被采用,这时的孔子不免有些丧气,故而发牢骚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适逢子路在旁,于是又顺势说了一句:“从我者,其由与?”孔子的前一句是道出心事的真心话,后一句其实是无关痛痒的话,但天真、鲁莽得可爱的子路,对孔子的后一句话却格外认真,以为老师真的看重自己,马上喜形于色,做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孔子看了未免好笑,于是用一种表面严肃实则是玩笑的口气说:“仲由你这个人真是太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可是,我们到那里去找造筏的材料呢。”孔子虽是开玩笑,但依然是心事重重,因而在玩笑中也泄露出他的忧虑。这句话里的“材”,可以解作“材料”,也可以假借为“凭借”之意,浮海无所凭借,实则寓言含着“道不行也因无所凭借”的意思。本篇记录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仅仅两段,但却简约传神,意味隽永,使人想见孔子的思想深沉,忧患重重而又有几分幽默,而这,又以子路的思想流于表层和直率鲁莽衬托得更加鲜明。 ☚ 小国寡民 《贤哉,回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