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乎H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黄骅、山东之龙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黄骅等县市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此姓不见载於古籍,疑乃“呼”姓之省文或分族。

乎hū

❶助詞。(一)表示贊歎。《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態。”揚雄《羽獵賦》:“喟然並稱曰:‘崇哉乎德。’”(二)表示詢問、疑問或反詰語氣。枚乘《七發》:“太子能強起觀之乎?”班固《答賓戲》:“兇人且以自悔,況吉士而是賴乎!”(三)無義。《文選》賈誼《鵩鳥賦》:“吉乎告我,兇言其災。”
❷介詞,通“於”。《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出乎椒丘之闕,行乎州淤之浦,徑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莽之野。”

乎hū

❶介词,于,在。《鄘风·桑中》一章:“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期,约会。要,通“邀”。朱熹《集传》:“要,犹迎也。此人自言将采唐于沫,而与其所思之人相期会迎送如此也。”《齐风·还》二章:“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毛《传》:“茂,美也;峱,山名。子也、我也,皆士大夫也,俱出田猎而相遭也。”
❷于,往。《陈风·株林》一章:“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株林,夏氏邑。夏南,夏徵舒,字子南,亦称夏南。其母夏姬,与陈灵公淫。郑《笺》:“陈人责灵公,君何为之株林(之:往、到),从夏氏子南之母为淫佚之行。”朱熹《集传》:“灵公淫于夏徵舒之母,朝夕而往夏氏之邑,故其民相语曰:君胡为乎株林乎?曰从夏南耳。然则非适株林也,特以从夏南故耳。”
❸句中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或“吗”。《郑风·溱洧》一章:“女曰观乎?士曰既且。”朱熹《集传》:“其女问于士曰:盍往观乎?士曰:吾既往矣。”王先谦《集疏》:“愿与所说者俱往观矣。”说,同“悦”。《小雅·隰桑》四章: “心乎爱矣,遐之谓矣。”郑《笺》:“遐,远。谓,勤。我心爱此君子,君子虽远在野,岂能不勤思之乎?”《大雅·荡》六章:“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郑《笺》:“殷纣之时,君臣失道如此,且丧亡矣,时人化之甚,尚欲从而行之,不知其非。”朱熹《集传》:“小者大者几于丧亡矣,尚且由此而行,不知变也。”

☚ 白露   乎而 ☛

读音h·u(ˊ),为u韵目,属u—ü韵部。户吴切,平,模韵。
❶疑问词或反诘语气词。《论语》:“管仲俭乎?”
❷感叹语气词。
❸同“于”。如:出乎意外。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h·u(-),为u韵目,属u—ü韵部。荒胡切,平,模韵。
❶疑问词,与“吗”相同。
❷与“呢”相同。
❸与“吧”相同。
❹与“于”相同。

上一条: 下一条:
ㄏㄨ1414鹅。吴语。浙江桐乡乌镇。民国《乌青镇志》:「鹅为~。」雨。闽语。福建永春。《永春童谣》:「田呢庚布,小姑落~。」打(耳光)。冀鲁官话。山东寿光〖xu213〗。~他一夹耳耳光。粘附。冀鲁官话。山东寿光〖xu213〗。~上贴膏药就不疼了。给。闽语。福建石井。《闽歌乙集》:「小妹仔,点芳香,顶厅梳头~哥骂,下厅梳头~嫂骂。」

乎hu

❶介词,相当于“于”。《战国策·楚策四》:“游于江海,淹~大沼。”(淹:停留。)
❷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宁:难道。)
❸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或“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美哉~,山河之固。”
❹用于形容词词尾。《战国策·楚策四》:“飘摇~高翔。”

乎hū

❶用在文言文句子末尾,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吗”“呢”
 △ 王侯将相宁有种~?|岂不忧~?
❷用在文言文句子末尾,表示揣度,相当于“吧”
 △ 日食饮得无衰~?
❸用在文言文句子末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 长铗归来~!
❹文言文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等
 △ 惜~!∣天~!
❺于
 △ 在~运用。
★几乎 似乎 在乎 不亦乐乎

❶文言助词。相当于“吗”:可~︱不亦乐~。
❷文言助词。相当于“呢”:然~︱否~。
❸文言助词。表示推测和疑问。相当于“吧”:日饮食得无衰~?
❹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惜~!
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几~︱合~︱全~︱险~︱断~丨热~︱胖~~︱热~~︱辣~~︱臭~~︱忘~所以︱出~意料︱难~为继︱微~其微︱神~其神︱瞠(cheng)~其后︱满不在~。
❻同“呼”:呜~。

(88次)
❶犹于、在。吾独穷困~此时也 将往观~四荒 终然殀~羽之野 夕余至~县圃。总余辔~扶桑 朝濯发~洧盘 苟得列~众芳《离》 幽独处~山中《章·涉》 遇蓐收~西皇 逴绝垠~寒门 从顓顼~增冰《远》 纷旖旎~都房《辩·四》 放游志~云中《辩·九》不如下游~清波《哀》
❷犹于;到。周流~天余乃下 周流观~上下 夕余至~西极《离》 夕始临~於微闾吾将往~南疑《远》 信未达~从容《辩·六》尚欲布名~天下《辩·九》 恐不终~永年《哀》
❸犹于;对于。凭不厌~求索 尔何怀~故宇《离》 吾又何怨~今之人《章·涉》 吾将过~句芒《远》
❹犹于。从。旦余将济~江湘《章·涉》 愿承风~遗则《远》 愿托志~素餐《辩·六》
❺犹于。表被动。固将制~蝼蚁《吊》
❻语助,无实义。何不改~此度 愿竢时~吾将刈 延伫~吾将反 五子用失~家衖历吉日~吾将行 又何怀~故都《离》 忽~吾将行兮《章·涉》 独永叹~增伤《章·抽》 忽~吾将行《远》 朴以忠~ 斯无穷~ 以力耕~ 以成名~ 以危身~ 以媮生~ 以保真~ 以事妇人~ 以自清~ 以絜楹~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 偷以全吾躯~ 宁与骐骥亢轭~ 将随驽马之迹~ 宁与黄鹄比翼~ 将与鸡鹜争食~《卜》 受物之汶汶者~ 而蒙世俗之尘埃~《渔》 恐溘死而不得见~阳春《辩·六》 今谁使~誉之《辩·九》何为~四方些《魂》 魂~归徕(18次) 魂~无东 魂~无南(2次) 魂~无西(2次) 魂~无北 魂~无往《大》 讬回~尚羊 余因称~清商《惜》 超永思~故乡《哀》
另见[先乎平路]

乎hū

❶用作介词,作“于”字解。《吕氏春秋·贵信》:“又况乎人事。”高诱注:“乎,于也。”《远游》:“总余辔乎扶桑。”《九辩》:“愿托志乎素餐。”
❷ 多用于语气词。《说文》:“乎,语之余也。”有时作为呼唤语助词,有时置于句末,表疑问语气,有时置于句中,表示舒缓其语气。《离骚》:“历吉日乎吾将行。”

乎hu

断乎 关乎 合乎 几乎 近乎 类乎 确乎 热乎 似乎 险乎 邪乎 玄乎 异乎 在乎 不在乎 黑乎乎 拉近乎 胖乎乎 热乎乎 傻乎乎 套近乎 无怪乎 无须乎 犹之乎 于是乎 出乎意料迥乎不同 之乎者也 溜之乎也 不亦乐乎 满不在乎

乎hū

❶动词或形容词后缀(与“于”相当):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穹窿耶。(七八·1961)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寻常,又不禁相问。(五·113)
❷副词后缀:这声调口气迥~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七十·1704)
❸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 (一·4)
❹叹词:信矣~,瑶池不二,紫府无双。(五·102)

介词“乎”的主要用法与“于”相同,有以下五种:
❶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作“在”“从”“到”。如《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诗·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❷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作“在”。如《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春秋》]何以终乎哀十四年? 曰:备矣。”《孟子·尽心下》:“[圣人]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❸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可译作“向”或“对于”。如《论语·泰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公羊传·僖公十年》:“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
❹引进用来比较的事物,可译为“比”。如《荀子·强国》:“故人莫贵乎生。”《荀子·劝学》:“学莫便乎近其人。”
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作“被”。如《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作为介词,“乎”的用法跟“于”相同,但“乎”能与疑问代词“恶”结合为“恶乎”,作状语,“于”则不能。如《荀子·劝学》:“学恶乎始? 恶乎终?”

☚ 至于   连词 ☛

语气词“乎”表示以下四种语气:
❶表示疑问语气,放在是非问句句尾时,译作“吗”。如《论语·微子》:“子见夫子乎?”《战国策·赵策》:“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王视晏子曰:‘齐民固善盗乎?’”放在选择问句句尾时,译作“呢”。如《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
❷表示反诘语气,与疑问代词“何”“孰”相呼应,译作“呢”。如《资治通鉴·汉纪》:“果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与递进连词“况”相呼应,译作“呢”。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战国策·燕策》:“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与反诘副词“庸”“宁”“岂”等呼应,译作“呢”“吗”。如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❸表示测度语气,与“其”“殆”“或”“无乃(恐怕)”“得无(该不会)”相呼应,可译作“吧”。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不相”就是没有好相貌。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史记· 孟尝君列传》:“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
❹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呀”。如《战国策·齐策》:“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乎! 吾无罪!”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庄子·养生主》:“善哉,技盖至此乎!”

☚ 焉   邪(耶) ☛

乎hū

〖语气词〗
一、用在疑问句末。助反诘、测度、询问等语气。可译为“呢”、“吧”、“吗”等(298)。《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何况您骄宠的弟弟呢! 《楚归晋知罃》:子其怨我乎? ——您恐怕会怨恨我吧? 《喜雨亭记》:十日不雨可乎? ——十天不下雨可以吗?
二、用在祈使句末。助命令、商量等语气。可译为“吧”(7)。《寺人披见文公》:女其行乎! ——你快走开吧! 《冯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 《冯煖客孟尝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希望您顾念先王留下的国家,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三、用在感叹句末。助赞颂、悲愤、感慨等语气。可译为“呀”、“啊”等(14)。《季札观周乐》:美哉! 渊乎! ——好啊!深远啊!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比这毒蛇还厉害啊!《贾谊论》: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可惜呀!贾生有宰相的才能,却不善于使用自己的才能。
四、用在分句末,表提顿。可不译出(1)。《杨恽报孙会宗书》: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如果沉默不言,恐怕违背了孔子“各言尔志”的意思。
五、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出(63)。《季梁谏追楚师》: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于是人民和睦,神灵降福。《争臣论》:宜乎辞尊而居卑。——应当辞去高位担任卑贱的职务。《瘗旅文》: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 ——为什么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用你的一条命去换呢?


乎hū

〖词尾〗
用在形容词之后(3)。《卖柑者言》: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气昂昂地像个治国的人才。《卖柑者言》: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哪一个不是高贵得可以使人害怕,显赫得可以让人效法呢?


乎hū

〖介词〗
一、介绍处所。可译为“在”、“从”等(46)。《颜斶说齐王》:士生乎鄙野。——士人生长在穷乡僻壤。《送孟东野序》: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一切从嘴里发出来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不平吧?《前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靠着睡在小船中。
二、介绍时间。可译为“在”(2)。《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出生在我前边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三、介绍对象。可译为“给”、“比”等,有的也可不译出(63)。《吴子使札来聘》: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兄弟轮流做国君,就可把国家交给季子。《郑伯克段于鄢》:何甚乎郑伯?——为什么要加重责备郑伯?《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莫甚乎治狱之吏。——没有什么比治狱的官吏更厉害了。
四、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3)。《乐毅报燕王书》: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从前伍子胥的劝说被吴王阖闾接受。《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而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不被胡言乱语所牵制,也不被众多的意见所影响。

乎hū

❶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各种疑问语气。❶ 用于是非问,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论语·微子》:“子见夫子~?”《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❷ 用于特指问,表疑问语气。句中一般有疑问代词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呢”。《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责:同“债”。)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❸ 用于选择问,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战国策·楚策四》:“先生老悖~,将以为楚国祅祥~?”(祅祥:不祥的预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凡若此者……有取~,抑其无取~?”
❹ 用于反问句,表反问语气。与疑问代词呼应的,译为“呢”;与“宁”“独”等呼应的,译为“吗”。《两小儿辩日》:“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
❺ 用于测度疑问句,委婉地表示猜测语气。常与“无乃”“得无”“其”等相呼应,可译为“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无乃不可~?”《触龙说赵太后》:“日食饮得无衰~?”《庄暴见孟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❷ 语气词。用于祈使句末,表示祈使、禁戒等语气。可译为“吧”。《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又:“长铗归来~,出无车!”
❸ 语气词。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史记·李将军列传》:“惜~,子不遇时!”又《秦始皇本纪》:“天~,吾无罪!”
❹ 语气词。用于分句句末或单句句中,表示停顿或语气的舒缓。《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虽游于酒人~,然其为人深沉好书。”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游于是~始。”
❺ 词尾。附着在形容词后,作用与“然”同。《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苏轼《前赤壁赋》:“浩浩~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❻ 介词。引进时间。可译为“在”“从”等。《楚辞·离骚》:“吾独穷困~此时也。”韩愈《师说》:“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❼ 介词。引进处所。可译为“在”“到”等。《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大国之间。”(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春秋末期属中等国家。)《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四境,齐有其民矣。”
❽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等。《孟子·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是。”
❾ 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与……相比”。《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尔,毋吾以也。”《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
❿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宋)万尝与庄公战,获~庄公。”《吕氏春秋·不苟》:“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夫差。”(说:同“悦”。)

*hu

BAF5
❶〈文〉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王侯将相宁有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❷〈文〉表示推测、祈使或感叹的语气助词:勉速行~,无重而罪/成败之机,或在此~/嗟~,天不我予!
❸后缀。1.动词后缀:在~/无须~。2.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迥~不同/确~紧要。
❹介词。相当于“于”:出~意料/合~政策/超~寻常。

陈述

陈述

陈(陈说;陈告;陈具;陈道;开陈;说陈;启陈;布陈) 开(开辞) 白(启白;谘白) 矢 胪 状 摆(摆列;~情况) 展(展布;展叙) 披(披述;披陈;披告;披露) 绎(铺绎) 具(条~时弊) 叙 启述 述奏 开说 敷说 称说 指申 敷述
表示陈述的语气:也(~好;~罢) 矣 焉 吧 哩 啦 嘛 的 呢 喽了(罢~) 么 哉 乎 邪
陈述大义:陈义
自己陈述:自陈 自白 自述 自列 自状
代人陈说:关说
 沟通,关说:疏通
冒昧陈述:敢言
(陈说叙述:陈述)

另见:叙说 叙述 讲述 进言 上书

☚ 陈述   陈述事情 ☛

叹词

叹词

表示叹息的语气:啊 哦 哟 咳 哈 呵 唉 唷 唔 嘿 哼 嗯 呜(~呼) 嘻 喂 呔 噫(噫嘻)嗟 噷 咦 唏(唏嘘) 唧 与兮于乎 于戏
表示感叹的语气:吁 呀(哎呀) 噫(噫乎;噫嘻;噫嗟) 呵 啊 嘻 哇 哪 嗐 嗟(嗟嗟;嗟乎;嗟呼) 耶 吓 吧 咄(咄咄) 啰(好~) 唉 哟 嘿(嘿哎) 呃嚯 乎 于(于戏) 矣(夫~哉)兮(美~) 夫(嗟夫;矣夫;已~) 哉 欤 譆 许 好不 乖乖
表示赞美:猗欤 猗与
表示惊叹:哇 噎 哟 唷(啊唷) 简直老天爷
表示赞叹:哇 吧 啊 嘻
表示悲叹:唉 噫(噫嘻)

☚ 悲叹   叹息程度 ☛

疑问

疑问

疑(疑义;疑端;谘~;质~;献~;答~;解~;释~) 问号
表示疑问:啥(忙~) 哦 嗯 哪(~个;~天) 恶(彼~知之) 怎(怎么;怎样;怎的;怎地;怎生;怎许) 焉 奚 盍 么(什么;甚么) 独 宁 安(~在;~知)底(~事;~处) 何(~若;~如;~等;~物;~以;~谓;如何;若何;奈~;谁~) 曷 欤恁 嘛(干~) 呣 谁(~人;~家;名~) 难道 庸拒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呢 吧 啊 乎(信~;乐~) 邪 哉 否 了 为 也 耶
表示疑问或反诘:
佯装不知而故意发的疑问:诡疑
长期不解的疑问:积结
心里充满疑问:满腹疑团 满肚疑团 疑云满腹 疑团满腹 满肚子疑
疑问迅速消除:红炉点雪 洪炉点雪 沃雪红炉 雪点红炉
没有疑问:无疑
真切无疑:列眉
(有怀疑的问题:疑问)

☚ 题目   困难2 ☛

商量

商量

商 讲 洽 评论 说道 思量 量衷 计会 计较 计校 计挍 谘诹
表示商量的语气:罢 啵 乎
商量和讨论事情:议事
跟人商量彼此有关的事项:接洽 接头
共同商量:共商 合计 相谋
 双方或多方共同商量:会商
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协商 协议议协
同对方协商以期解决有关问题:交涉(多方~)
当面商量:面商 当面鼓,对面锣
接洽商量:洽商
 当面洽商:面洽
咨询商量:谘商
商量决定:商定 量定
反复商量:磋商
仔细商量:细商量
诚恳相商:恳商
好商量:好说(好说话)
商量妥当:商妥 说结
互不商量:各不相谋
无商量的余地:没有说的
(交换意见:商量)

另见:交换 意见 商讨 讨论 商定

☚ 商量   商议 ☛

反问

反问

反诘
表示反问:哪(~里;~门子) 怎(~么;~不) 胡(~尝;云~) 奚(~必) 何(~必;~不;~止;~尝;~曾;~若乃尔) 岂(~其;~具;~渠;~非;~不;~止;~奈;~遽;~可;~不是;~有此理) 安(~能;~敢) 宁(~当;~渠) 盍(~不) 焉(~哉) 庸(~拒) 乌(~足道哉) 其(~奈我何) 乎(~哉;哉~)讵(~知) 敢(~是) 恶 莫(~非;敢~;将~;~不是) 得(~无;~毋) 吗 呢 也(~哉) 邪 欤 可 号 因 便 宁(~渠;~当) 曷 耶 抑(~岂) 怕(恐怕) 难道 不成 什么(为什么)
你没见过吗:君不见
凭什么不害怕:何恃不恐
怎么到了这种地步:何至于此
表示加强反问的语气:还(这~了得) 呢(你说~)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乐意去做:何乐不为
表示正反两问:是否 果否 是不是
反问自己:自反 反躬自问 反身自问(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反问)

另见:提问 别人 解答

☚ 发问   询问 ☛

乎hū

户吴切,平虞。
❶介词。相当于“于”。《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❷助词。1.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 ” 2.表感叹语气。《史记·孙子吴起传》:“美哉~,山河之固!” 3.表状态。《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乎〗 粵 fu4〔符〕普 hū

❶ 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達感歎或疑問的語氣。許慎《說文解字》:「〜,語之餘也。」《論語.顏淵》:「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
❷ 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句子的停頓。陶淵明《歸去來辭》:「胡為〜遑遑欲何之?」(胡為:為甚麼。遑遑:心神不定。之:前往。)
❸ 介詞,同「於」,表示比較。韓愈《師說》:「生〜吾前,其聞道也,固先〜吾,吾從而師之。」
❹ 介詞,同「於」,表示處所。莊周《莊子.逍遙遊》:「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江湖。」
❺ 結構助詞,用於形容詞後,多帶讚歎的語氣。柳宗元《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洋洋〜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乎hū

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如:出乎意料,合乎规律,超乎寻常,在乎实用,满不在乎。
❷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如:几乎,郁郁乎,确乎重要。

乎hū

Ⅰ  [书] ❶ (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一之为甚,其可再 ~? Once is more than enough. How can you do it again?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❷ (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 然 ~ ? 否 ~ ? Yes or no?
❸ (表示揣度,跟“吧”相同): 成败之机,其在斯 ~ ? Does not success or failure hinge on this? Ⅱ [后缀] ❶ (动词后缀): 超 ~ 寻常 be out of the ordinary;
出 ~ 意料 exceed [be beyond] one's expectations;
合 ~ 客观规律 conform to an objective law
❷ (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迥 ~ 不同 entirely different;
确 ~ 重要 very important indeed: 巍巍 ~ towering;lofty Ⅲ  [书] (跟“啊”相同): 天 ~! O God!; Good Heavens!

乎hū


❷ 瞠其后|断不可|攻异端|迥不同|难为继|难为情|确不拔|神其技|神其神|忘所以|微其微|呜哀哉|异寻常|之者也

❸ 晕晕

❹ 不亦乐|满不在

乎,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舊説甲骨文基本字形下面是聲符 “丂”,“丂”上三小點表示呼叫的聲音。第三、四、五、六字形特殊,或説是 “乎 (呼)食” 的合文。張新俊認爲从食 (皀),乎聲,是 “乎” 的異體。本義或是呼叫、招呼,引申爲傳令,後世增意符 “口”作 “呼”,又或增聲符 “虍”作 “嘑”。卜辭、銘文或用本義。
楚簡帛文作, 上加飾筆, 中竪連筆而下, 則形近 “平”字。又或作 “虖”,或从虎从口,或从虍从壬,或从虍从示,皆以“虎”“虍”作聲符。

乎hū

小篆字形与兮、平、于相似,下皆为“丂”(kào)。“丂”,是气欲舒出遇有阻碍的样子。构成的会意字有兮、亏(yū)、平、乎等。兮,保留了篆书的意韵;乎,完全楷书化了。“乎”属指事字,“丿”指示呼出的气体。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呼(呼吸)
滹(滹沱河,在河北)
轷(姓氏)
烀(一种食品加工方法)
相关链接
罅(xià),缝隙也。缝隙,长而狭,故读音与“狭”近。唐代经学家陆德明《易传音义》说:“古人读‘罅’为‘呼’。”

76.趣談“乎”字

乎,如果我們見過武術耍槍弄棒,就會聽到呼呼之聲,所以這個乎就是呼本字。


甲骨文;金文;篆hū

[象形會意。(《説文》:“乎,語之餘也。從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乎,甲骨文在“丂”上加三豎〈表示聲音,如“彭”旁的彡〉,金文又在三豎之上加一橫。丂〈手杖〉在空中揮舞時能發出“呼呼”聲。乎爲“呼”本字,因聲借爲助詞,表示疑問〈得之乎?〉;表示揣度〈其在斯乎?〉。同“於”〈合乎規律〉。嘆詞〈天乎!地乎!〉。乎被借用,另造“呼”字。)]
《詩經·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約我等候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宫。)

乎hū

(5画)

*乎hū

5画 丿部 〈书〉
(1) 语气词。
 1. 表示疑问,与“吗”相当: 知礼~?|天雨~?|王侯将相宁有种~?
 2. 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当: 然~?否~?
 3. 表示揣度,跟“吧”相当: 其九月、十月之交~?
 4. 表示感叹,跟“啊”相当: 时~时~,不再来。
 5. 表示祈使,相当于“吧”: 长铗归来~!
(2) 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 在~|无须~|出~意料|合~情理。
(3) 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郁郁~|堂堂~|确~重要。

乎()


甲骨文合集4920,殷
貞乎逆。

甲骨文合集31981,殷
乎多尹往

甲骨文合集36754,殷
乙卯[卜],[在]□,貞王……我乎……

叔夨方鼎,文物2001年08期,西周早期
王乎殷氒士。

井鼎,殷周金文集成2720,西周早期或中期
乎(呼)井從漁。

即簋,殷周金文集成4250,西周中期
王乎(呼),命女(汝)赤市朱黄玄衣黹屯(純)(鑾)旂。

豆閉簋,殷周金文集成4276,西周中期
王乎(呼)内史册命豆閉。

走馬休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0,西周中期
王乎(呼)乍(作)册尹册易(賜)休玄衣黹屯(純)赤市朱黄戈(琱)(緌)(緱)必(柲)(鑾)㫃(旂)。

克鼎,殷周金文集成2836,西周晚期
王乎(呼)尹氏册令譱(膳)夫克。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8,西周晚期
王乎(呼)吴(師)召大。

弭叔師𡨃簋, 殷周金文集成4253,西周晚期
王乎(呼)尹氏册命師𡨃。

三年師兑簋,殷周金文集成4318,西周晚期
王乎(呼)内史尹册令師兑。

宰獸簋,近出殷周金文集録490,西周晚期
王乎内史尹中(仲)册命宰獸曰……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邦出乎一道。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害于燕,惡之齊乎?

居延漢簡甲編713,西漢
傳不云乎?

泰山都尉孔宙碑陽,東漢
田畯喜於荒圃,商旅交乎險路。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當遂功祚,究爵永年,意乎不造,早世而終。

賈充妻郭槐柩記,晉
而縞服素裳,顔不加飾,遭家不造,遇世多難,不曰堅乎?

西門豹祠堂碑陽,北齊
……□言僣跡掃地不遺委贄興王恭承□運幽明□遠意在斯乎?

郭達墓誌,隋
鬱乎後葉,焕爾前修。

宫官司設墓誌,唐
歷乎典册,預望江表。

張洛墓誌,唐
式樹風聲,奂乎惟永。
《説文》:“乎,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
從甲骨文的構形來看,當因“兮”字之音,而於其上增加一豎點,另造“乎”字。“乎”象聲上越揚之形。殷周古文中,常用作動詞“呼”。西漢以後“乎”用作介詞,相當於“于”,但常用作語氣詞。

☚ 羲   号部 ☛

乎hū

甲骨文从丂(kǎo),上三点。《说文》意是口出气声向上扬之形。用为呼唤的“呼”的本字。西周字形上面有的加一横,《说文》和隶楷变成一撇。东周以后才作为语尾的助词,表示疑问。如:天雨乎? |然乎? |否乎? 又作为叹词。如:天乎! 又当“于”用。如:合乎情理|在乎实用。

乎★常◎常


hū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上象声音越扬而出,下象舒气之形,隶定为“乎”。本义表示呼吸,是“呼”的本字(一说为“兮”的分化字),引申为呼唤,假借为助词,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
【辨析】
以“乎”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ū:呼、烀、轷。

(hū)

語之餘也。从兮,“丿”象聲上越揚之形。

*乎gav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五篇上)
不知。或自寧字析出,以支架承熱食才安全。熱湯所燙而呼叫?

☚ 乍   兄 ☛
000002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