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乌孜别克族传统伦理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乌孜别克族传统伦理思想

乌孜别克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乌孜别克族,《元史》称“月即别”和“月祖别”。其族名当源自14世纪的蒙古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因其一部分南下,与我国通商不绝,后又有些人不断迁入新疆,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14,502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解放前,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进入封建经济发展阶段。乌孜别克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乌孜别克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如《有手艺的青年》和《巴赫拉姆与西尔扎德》,赞颂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美德和敢于发明创造的积极进取性道德意识与精神;《英雄三兄弟》和《暴君》及《愚蠢的国王》等,既歌颂了劳动人民英勇机智的品质,又嘲讽了统治者的昏庸和贪婪的本性;《克穆买提和祖姆莱提》、《穆克比勒掷石手》、 《会说话的夜莺》和《曲与直》等,通过对一系列理想人格典范的塑造,集中反映了英雄们刚毅不拔的意志和敢于战胜邪恶势力的精神及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齐亚德巴图尔》和《约斯那巴特公主》,则歌颂了劳动人民敢于坚持正义的品质、反抗暴政的精神以及紧密团结、相帮相济的友谊。乌孜别克族伦理思想在该民族的叙事诗中亦有较生动地反映。如《郭尔·欧克利》、《西琳与希凯》、《昆都兹和优勒都孜》和《阿依苏罗》及《阿尔孜克丽》等,反映了乌孜别克族人民通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理想人格典范去反对外来侵略势力、誓死保卫祖国的英勇气概和斗争精神,其中饱含着乌孜别克族人民对自己伟大祖国的深切挚爱之情和对入侵之敌的切齿痛恨之情,同时还讴歌了劳动人民相互信赖的真诚友谊和崇高而又远大的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乌孜别克族人大都信仰伊斯兰教,故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皆对该民族的习俗生活及道德观念有较大影响。如在饮食方面,他们除禁酒外,还忌食猪、狗、驴、骡肉,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教规所规定的,不得违背,不然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乌孜别克族人素有热情好客、尊敬老人、讲究礼节的道德传统。无论男女,从小就要受到这方面的道德教育。在婚姻道德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禁止同胞兄弟姐妹和不同辈份之间通婚,认为堂表兄弟姐妹通婚较佳。历史上喜与维吾尔族和塔塔尔族联姻。盛行早婚和父母包办买卖婚。过去认为女子过了14~15岁,对象难找,父母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门当户对和同一宗教信仰往往是联姻的首要准则。讲究聘礼,以财礼多为荣。男尊女卑观念较浓。丈夫为一家之主,执掌家政大权。妻子必须承担家务劳动,不能参与社交和社会活动,不得随意出门,出门时要戴面纱,否则将受到丈夫和家长及宗教职业者的指责,视之为伤风败俗,违背道德要求。婚后若感情不合,妻子无权提出离婚,丈夫则可以随便休妻。休妻时,丈夫只要说一声“塔拉克”(意即“休妻”),妻子就必须无条件地离开夫家。离婚后,子女必须归属男方。即便妻子在离婚期间怀了身孕,待子女生下来后也必须归属原夫。这些解放后才从根本上有了改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