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晋关古关名。战国魏置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城东黄河西岸。扼蒲津渡口,历代为秦晋间重险。前205年,刘邦既定关中,自此渡黄河下河内。汉武帝改称浦津关,或仍沿用临晋旧称。 临晋关 临晋关又名蒲津关、大庆关。古代秦晋间交通要隘。位于陕西大荔县城东黄河西岸。战国时,魏国为防御西部强秦,在临晋城东黄河渡口建临晋关,并沿境修筑长城150多公里,称“魏长城”。楚汉争霸时,韩信曾在此设疑,巧渡黄河,奇袭破魏。汉武帝改名蒲津关。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夜渡此关。唐又称蒲坂关,关口河上有浮桥。唐开元十二年(724)用生铁铸8头牛,夹岸以维系浮桥,坚固壮观。宋大中祥符时改名大庆关。 ☚ 风陵渡 蒲津关 ☛ 临晋关古关名。战国魏置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城东黄河西岸。扼蒲津渡口,历代为秦晋间重险。 临晋关 临晋关亦名蒲津关、大庆关,故址为黄河冲毁, 按位置在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西岸。因战国时魏置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城东,故名。扼蒲津渡口,历代倚为秦晋间重险。公元前205年刘邦已定关中, 曹参以中尉身份随刘邦以此渡河出临晋关。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改为蒲津关。唐代时亦称蒲坂关。唐柳宗元在《馆驿使记》中说: “自华而北,界于栎阳,其驿六,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改为大庆关,明万历(公元1573~1619年)以后黄河泛滥关城冲毁,黄河西移,关反在河东,故称旧大庆关,清又在黄河西岸立新大庆关, 并置巡司。 ☚ 斜谷关 峣关 ☛ 00000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