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闹元宵
安徽的元宵活动丰富多彩,故有“闹元宵”之称。一般城乡都要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玩旱船、放焰火等。有些地方则有自己独特的游艺习俗。例如黟县、休宁、屯溪、歙县的抬阁,宿松的迎春赛会,蒙城的“稀屎漏”,涡阳的“放花筒”、“抛火把”等,都较有特色。
抬阁,又名台角,是用来抬着一出戏中的角色沿街串游的道具。它是一个木制的四方形没有栏杆的平台,台面约1.5平方米,高约1米,用长杠穿过,4人扛抬。平面常根据不同的戏剧内容绘成不同的布景,四周常以龙、凤、鹤装饰。平台上有一特制的活动铁杆,铁杆一头固定在抬阁上,另一头绑在一个6—9岁儿童的一只腿上,并用焊接在铁杆上的弧形铁架护住儿童的腰,让他按戏文穿上相应角色的戏衣,端坐在铁杆顶部坐垫上扮演戏文中的一角。扮戏角色的儿童只重造型,不唱不演。传说有病的小孩扮演过角色就能消灾祛病,没病的小孩扮演过角色也会健康成长。抬阁常演的节目有《武松杀嫂》、《白蛇传》、《王维折柳》、《双星斗》、《赶会》、《黄鹤楼》、《四进士》、《小放牛》、《打渔杀家》等。
宿松城乡居民常在元宵节举行迎春赛会,以出灯演戏为名相互嬉戏。例如:东门街人排演《罗通扫北》剧目,到北门街演出,北门街人马上演出《薛仁贵征东》相应;南门街人排演《薛丁山征西》,西门街人又以《五虎平南》回敬,最后四方集中会演,共庆升平。
蒙城的“稀屎漏”是儿童在元宵节晚上常玩的一种游戏。它是将木炭捣碎,用纸包裹成圆筒状,拴在风筝尾巴上,点燃后放上天空,燃着的炭粒随风洒落下来,犹如金星万点,十分好看。
涡阳的小伙子常在元宵之夜“放花筒”。小伙子们把柳炭、生铁屑放在牛笼嘴里,拴上绳索,用铁环套在木杆上,点燃柳炭后,执杆人尽力使笼嘴飞速旋转,借气流帮助燃烧。旺盛的炭火象个红火球,而已熔化的铁汁流出来,飞向远方,溅落在篱笆上、树枝上,迸成无数火花,非常耀眼。孩子们则喜欢玩“抛火把”。他们用草扎成火把,点燃后呼喊着向田野奔去。飞跑中,有的将火把抛向天空,有的左右乱舞,上下翻动。火龙翻滚,非常壮观。此俗在凤阳农村,还边抛边喊:“正月十五抛火把,斗大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