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药炮制制剂学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药炮制制剂学的发展

中药炮制制剂学的发展

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一门古老的传统制药技术知识,早期包括中药古制剂的配制。历史文献中炮制有称为“炮”(或“修治”、“修事”);制剂有称为“合药”或“和剂”等。虽然历代在名称上有不同,但其主要内容均指的是中药饮片的炮制和中药制剂的配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医疗实践,中药配制的技术不断丰富和提高。南朝(五世纪)出现了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宋代(十二世纪)又出现中药制剂规范性的专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此后,在这两个专门性制药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发展而形成的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专门学科。
中药制药技术的起源和形成已经十分悠久,天然药物的发现,酿酒、制曲和汤液(古制剂)等的发明,为中药炮制和制剂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这个年代至少是相当于我国的商代。随着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制药技术亦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远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医方书《内经》、《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中药炮制和制剂的记述:如入药组方采用“㕮咀”法,并有酒制、醋制、火炮、煅淬和制炭等。制剂则有汤剂、丸剂、药酒、醴剂等。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早已论及了制药理论和制备的法则,指出药材“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并各有法”。同时又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者、宜膏煎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些均为后世中药制药和保证质量的重要依据。后汉名医张仲景在医疗实践中,总结了秦汉以来治病用药的经验,对中药制药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发展,在他的著作《金匮玉函经》中的“证治总例”中指出:药材“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有须皮去内,或去皮须内,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然后升合称两,勿令参差。”在其著作的医方中较详细记述70多种炮制品等,其采用的制剂除常用的汤剂外,还采用或创制了新型制剂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坐药(栓剂)及脏器制剂。并利用胶汁、炼蜜、淀粉糊等作粘合剂制丸药。此等为历代中药制药生产所沿用,亦为后世中药炮制和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晋代医药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述有蜜制、制沥等法,并创制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等剂型,梁代陶弘景编注的《本草经集注》中首次将中药炮制和制剂的内容列为中药技术常规法则,称“合药分剂料理法则”。其中对中药炮制、制剂、给药剂量、服药方法等亦较系统地作了规定。并提出以治病的要求来确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汤者、宜服酒剂、宜服膏煎者,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某制耳”。并说明采用中药入药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制剂的质量:“凡汤酒、膏药……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㕮咀者,乃得无末,而又粒片调和也”。此外对配制制剂的药料亦作了较详细的炮制制作要求。这些规定对保证临证用药的质量 (安全和有效),均有深远的影响。《雷公炮炙论》中论述近300种中药的炮制要求,其中许多制法仍为现近炮制生产所沿用。以此书为标志,中药炮制始从传统医学中分列出来成为专门性的制药技术之一,促使了我国传统制药技术向专业方向发展。
唐宋时代,我国在医药学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其中本草方面始有当代政府出面组织修订和颁行的药典性本草。由唐朝政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在其各药项下有不少炮制规定。唐代名医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对炮炙又作了详细的记述,并将其同类的炮制品种作了归纳。在“合和篇”中作为专章讨论,指出“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全书较详地记述170多种炮制品。宋代的本草和医方亦多为政府组织修订,如《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及《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均将炮制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在制剂方面开始设立专门生产成药的制药厂和专门经营管理机构的“和剂局”、“熟药所”。这一措施加强了对成药的配制和质量的监督。同时始颁行了中成药标准和配制法的方典,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部中成药规范性的专书之后,南宋医家特附有185种中药的炮制技术标准,为后世制药及其成品标准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金元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总结临床用药的基础上,在中药炮制和制剂理论上又有新的发展。如《用药心法》中指出“病在头面,手梢皮肤者,需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等,均说明炮制目的在于改变药性,提高疗效和减低毒性。 对用饮片的道理也有所说明,如云“㕮咀之药,取汁易行经络也;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和制丸药的赋形剂所起的作用是:以稠面糊为丸“取其迟化”,以生姜汁稀糊为丸“取易化也”,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者“取难化,而旋旋取效也”,并述及汤剂煎造和不同制剂的服法等要求,以达到进一步发挥临床的疗效作用。此等理论一直指导制药生产实践,成为后世制药业所绳沿的基本法则。
明清时代,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明代杰出的本草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巨著中,又一次总结十六世纪以前所发明创造的传统制药技术和理论知识,在各药项下单列有“修治”专目,加以论述,并说明了不同制品与其临床药效的关系。其中不但保存了前人大量的制药技术文献,同时又新增补了当代的制药经验。书中记有常用中药339种的炮制方法和中成药剂型近40多种的配制技术,展示了中药制药技术的成就,给后世及世界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缪希雍再次总结当时的炮制经验,编著了《炮炙大法》一书,这是一部颇有实用价值的炮制专著。书中记述有439种中药炮制技术并述及了炮制对药性和医疗的作用,该书“用药凡例”中概述了配制成药时对饮片质量、煎药的要求以及有关采制、鉴别、贮藏、服药、禁忌等问题。对现今炮制技术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炮制理论方面,陈嘉谟、李中梓等又作了系统的归纳,概要地提出了“酒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制发散,醋制收敛而住痛,蜜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麸制资其谷气,酥炙即易脆,去稂者宽中,抽心者除烦”等等,有效地指导炮制生产和临床用药。清代沿用前人的制药技术,赵学敏总结民间用药经验编写了《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等书,其中对炮制极为重视,指出当时中药经营中不依法炮制的错误作法。
建国以来,传统的中药炮制,制剂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卫生部药政局对中药制药技术,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总结和整理。将长期分散相传的许多制药经验转变为文学资料,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并逐步制订出地区性的炮制和制剂技术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先后汇集了各地现行的制药技术资料,并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资料综合编写出全国性的炮制和制剂的专书,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962年)、《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63年)、《中药成药制剂手册》(1965年)及《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74年)等,刊行后为交流各地炮制、制剂技术经验和开展中药制药科研等提供了较系统的技术资料。为了加强对中药质、量的控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中均正式在各中药项下,规定有中药饮片和成方制剂的法定标准。同时发展中药炮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现代化,培养中药制药专门人材和开展科研等方面,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改制传统老工艺,试制成方的注射剂、冲剂、气雾剂、片剂等,并制订了制药新工艺、新制品和新的剂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中药炮制和成药配制的技术发展成为中药炮制学、制剂学两个专门学科。

☚ 本草学的发展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
000133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