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zhōng diàn京都或中原。《宋书·乐志》:“方扫神州,经略~~。” 中甸 中甸香格里拉中甸古称建塘,藏语,意为胜利的草原,中甸一词原作忠甸,似为汉语,又说为纳西语,“中”意为漂亮,“甸”意为草坝子。 中心镇又名建塘镇。建塘镇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要冲,有着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的作用。由于过去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马帮,古被称为马蹄踏出来的城镇。建塘镇内大鬼山东麓的藏经堂,建于清代的1724年,后多次重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堂是藏民用于议事、集会及举办佛教活动的场所,也用于举办红白喜事。1936年,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路过中甸时,这里是贺龙元帅的司令部。中心镇距离县城仅步行10多分钟的距离,但风格鲜明独特的建筑和狭窄的碎石街道给人以一种历史感。中心镇是过去的中甸县城,大多数房屋为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土木建筑,比较古朴。附近还有大龟山、龙潭湖等小景点可供游览,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据说在20多年前,冬季会有麝、獐之类的动物跑到人家来取暖、过冬。 碧塔海位于中甸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藏语称碧塔海为碧塔德错。碧塔意为牛毛毯,德为魔,错为海。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塔状的小山和这一湖清明宁静的水。该区地质史上曾经是被水淹没的凹陷地带,第四纪随西藏高原强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碧塔海湖面海拔3538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东西长3公里,南北平均宽1.5公里,湖形好似一只活泼的小鹿。湖中有一长满树木的小岛,海拔3568米,高出湖面30米。碧塔海平均水深20,最深处40米,属深水湖。成因属断层构造湖泊,由一条东西向主断层构成南北石灰岩出露,小岛为溶蚀残丘,因此又称溶蚀构造湖泊。碧塔海的气候属冷凉湿润的北温带气候。湖面每年11至次年3月有冰雪封冻,山地积雪每年达7-8个月。特有的水、特有的花和动物在碧塔海构成了奇异的“杜鹃醉鱼”和“老熊捞鱼”景观。逢5月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碧塔海畔的杜鹃花瓣纷纷飘落于水中,引来游鱼,鱼儿吞食花瓣后,竟醉而漂浮于水面,醉鱼和杜鹃就这样形成了湖面的奇特景观。据说林中的老熊也会趁月色来捞食昏醉之鱼。著名作家冯牧曾描写了这种景象,从此碧塔海杜鹃醉鱼的景观就扬名于世。 碧塔海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圣水,她所以神圣,皆缘于这里的山水风光神奇宏伟,自然显现了藏传佛教中的吉祥八宝和众生颂扬佛经的景象。藏传佛教吉祥八宝按宝瓶状吉祥八瑞图,分别为宝瓶、妙莲、法轮、金鱼、吉祥结、宝伞、胜利幢和右旋白螺。 纳帕海位于中甸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8公里,是个季节性高山湖泊,也是云南省少有的亚高山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还有省级保护动物灰雁、斑头雁和灰鹤及大量水禽,堪称飞禽的乐园。这里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观。 松赞林寺又名归化寺,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现有700多位僧人。该寺兴建于1679年,竣工于1681年。五世达赖喇嘛亲自选址并赐名。寺宇坐北朝南,为五层藏式雕楼建筑。主殿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四角兽吻飞檐。大殿下层108根柱楹,象征佛家吉祥数。可容1600人打坐念经。寺内有五世、七世达赖时期的8尊包金释迦牟尼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万年灯以及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 白水台是世界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位于三坝纳西族自治乡的白地。在纳西族民族乡腹地的白地峡谷呈北南走势,北高南低,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背靠天宝山山脉,面对金沙江。白水河发源于天宝山脚,将峡谷劈为两半。峡谷四周森林密布,青翠葱郁,其西北端,远远就可望见一片白色的岩石群,这就是著名的白水台。高50米,宽100米,上方地势平坦,有清泉流入龙潭,然后散流于白水台表面,形成石瀑奇观。白水台在白地峡谷西端的雪山脚下,向东俯瞰整个白地峡谷。白水台又称华泉白地,属于裸露地表德格斯特地貌,是由地下水中的碳酸氢钙经光化作用,还原为碳酸钙白色粉末堆积而成。其地貌独特而壮观,中心部分约200亩,从上到下自然分为5个景区:银珠翻花、明镜映天、仙人遗田、玉女显灵、银水游龙。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又浑然一体,置身其中,如同来到仙境。这里是纳西族祭天朝拜胜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附近居民群集举行传统活动。 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山脉中段、云岭山脉北段东坡,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东南部。区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山川并列、南北走向、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为其特点。山峰海拔高度所在5000米左右,最高为扎拉雀尼峰,海拔5640米;最低为霞若乡,海拔2080米,高差3380米。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目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保存较完好的以高山针叶林为主的寒带原始森林,能见典型的横断山脉峡谷。保护区腹地内冬季一般冰封雪荫,但到夏季冰雪消融,百鸟啭鸣,溪水潺潺,杜鹃如织,景色迷人。 ☚ 勐腊县 宝山石头城 ☛ 中甸地名。即今云南中甸县。地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峡谷。唐吐蕃铁桥节度使地,宋为大理所辖,元属丽江路,明为丽江府地。清初土知府木氏降于吴三桂。康熙九年(1670),吴割其地赠达赖喇嘛,设喇嘛营官,始盛行黄教。二十年(1681),拨绿旗官兵镇守,谕达赖喇嘛撤喇嘛营官,其地仍归丽江土府。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由总兵官率兵驻扎。三年(1725),勘划川、滇、藏地界,以其地属云南。五年(1727),设中甸州判,管理词讼、钱粮,隶剑川州,属鹤庆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中甸州判为中甸抚夷同知,隶丽江府。民国初,属川边特别区。1913年改中甸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