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日屈原问题论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日屈原问题论争 中日屈原问题论争由于先秦典籍不载屈原行迹,加之司马迁《史记》记叙的简略与矛盾,从廖季平《楚辞讲义》怀疑屈原其人以后,又有胡适、许笃仁、何天行、卫聚贤、丁迪豪以及朱东润等学者追随其说,因而曾在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引起过两次关于“屈原有无其人”的争鸣。六十年代以后,一些日本学者又在廖氏等怀疑的基础上继续否定屈原其人,如铃木修次、三泽玲尔、白川静、冈村繁等。对此,中国学者黄中模首先撰写了《谈<屈原问题考辨>中涉及的有关<史记·屈原列传>的一些争议问题》,并在1983年8月大连楚辞会议上宣读。《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开辟专栏刊出三泽玲尔、稻畑耕一郎二文,并发表黄中模、陈守元与日本学者商榷的文章,从而掀起了一场长达八年的国际性学术论争。1984年5月,汤炳正主持、组织召开了“成都屈原问题讨论会”,来自中国二十个省市的七十七名代表提交论文六十六篇,一些批驳有力的论文有汤炳正《〈离骚〉决不是刘安的作品》、姚汉荣、姚益心《评〈楚辞新考〉》、赵逵夫《〈离骚〉的创作时地与开头结尾》、李世刚、曲宗瑜、卢文晖《〈离骚新证〉考辨》、郭维森《从屈原创作的个性化驳屈原否定论》、周东晖《屈平辞赋悬日月》、徐志啸《论〈天问〉〈桔颂〉之题旨与来源》。这次会议是对近六十年来出现的“屈原否定论”的全面清算,《四川师院学报》1984年第三期开辟专栏刊出会议论文五篇,黄中模编有《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纵观这场论争,主要收获有:1.澄清了一些历史遗案。如第一部否定屈原的专著是廖季平的《楚辞讲义》;《资治通鉴》未载屈原行事,但司马光并未否定屈原;“刘安作《离骚》”论的始作俑者为许笃仁。2.对六十年来的屈原否定论作了全面清算。如黄中模《现代楚辞批评史》以百分之七十的篇幅作了论战批驳。3.对屈原生平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证据。如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认为《离骚》之“伯庸”即《史记·楚世家》中的句亶王熊伯庸,是历史人物。另外他的《〈战国策·楚策一〉张仪相秦章发微》考定,此章是先秦时代关于屈原的重要史料,该章中那个要求使齐恢复齐楚邦交的人就是屈原。4.对“屈原否定论”作了方法论清算。如陆永品《评“屈原否定论”者的研究方法》、毛庆《屈原否定论的方法论错误》、贺光速《屈原论争的歧误及其文化根源》、汤漳平《析楚辞研究中的“错位”现象》。5.促进了中日两国学者的交流。如三泽玲尔来重庆专访黄中模,并就大陆学者的商榷作了反商榷;黄中模为此撰写了专著《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主编了《楚辞研究与争鸣》(第一辑)。1991年6月在湖南省首届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上,日本著名楚辞专家竹治贞夫也就这一问题专门作了大会发言,介绍中日屈原问题论争在日本方面的反响。 ☚ 《天问》宇宙观 《长门赋》作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